靳宏光 宋晶

【摘要】目的 探討參紅化濁通絡方對不穩定性心絞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72例符合條件的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6例,對照組給予西醫標準化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參紅化濁通絡方,療程為2周。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療效及中醫證候療效情況。結果 治療組在心絞痛療效及中醫證候療效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參紅化濁通絡方對不穩定性心絞痛具有良好療效。
【關鍵詞】參紅化濁通絡方;不穩定性心絞痛;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A
不穩定性心絞痛(UA)是一種冠心病的急性心臟事件,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介于穩定性心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間的中間臨床綜合征,具有進行性惡化的趨勢,如不能恰當及時的治療,易惡化為AMI或導致猝死。近年來,我們在伏邪理論指導下,應用參紅化濁通絡方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入選的72例患者均為近期于我科住院的符合納入標準的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對照組及治療組各36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療前心絞痛計分及中醫證候積分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1.1 納入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缺血性心臟病命名及診斷標準》,并參照2007年美國心臟病學院和美國心臟學會制定的《不穩定性心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氣虛痰瘀互結型主癥見胸悶或痛、乏力,次癥見氣短、肥胖、脘腹脹滿、口粘、困倦,舌質瘀暗或隱青,苔膩;脈滑或澀。(3)年齡18~70歲。(4)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 排除標準
急性心肌梗死、穩定性心絞痛、重度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癥候群、頸椎病所致胸痛者;嚴重肝腎功能損害患者;過敏體質;妊娠期、哺乳期及可能懷孕的婦女。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標準化治療,包括抗凝、抗血小板、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等;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參紅化濁通絡方(由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制劑中心制備),1袋/次,3次/d口服。療程為2周。
1.2.2 觀察指標
(1)療效性指標:心絞痛療效、中醫證候療效。(2)安全性指標: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肝(Cr)。
1.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關于“中藥新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心絞痛患者療效標準,顯效: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絞痛積分減少≥2/3;有效:疼痛發作次數、程度及持續時間有明顯減輕,心絞痛積分減少≥1/3、<2/3;無效:癥狀基本與治療前相同,心絞痛積分減少<1/3;加重:疼痛發作次數程度及持續時間有所加重。中醫癥候療效評定標準,臨床痊愈:積分值降低≥90%;顯效:積分值降低≥70%,<90%;有效:積分值降低≥30%,<70%;無效:積分值降低<30%。
1.4 統計學分析
統計方法采用SPSS 13.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應用x2檢驗。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心絞痛療效比較(見表1)
2.3 安全性評價
兩組臨床受試者觀察過程中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指標檢測均未見異常。
3 討 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冠心病中僅次于透壁性心肌梗死的一大綜合征[2],約50 %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由不穩定性心絞痛發展而來[3]。近年來研究顯示,中藥在改善UA患者的長期預后、減少缺血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再住院率等方面顯示出獨特的優勢。
參紅化濁通絡方由人參、紅景天、瓜蔞、半夏、丹參等組成,具有益氣化痰、活血通絡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在心絞痛療效及中醫證候療效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參紅化濁通絡方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同時為該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參考文獻
[1]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8,511-513.
[2] 葉任高.內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81.
[3] 平盛生炎.不穩定心絞痛分類法的必要性[J].日本醫學介紹,2009,15(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