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祥
【摘要】近年來,受生活壓力和遺傳因素的因素的影響,人群中心律失常的患者逐漸增加,心律失常藥物在治療心律失常的同時,也能加重心率失常,本文就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于心律失常的效果做一評價。
【關鍵詞】抗心律失常藥物;心律失常;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志碼】A
抗心律失常藥物通過抑制竇房結或影響房室傳導可致緩慢減輕心律失常;然而抗心律失常藥物還可以引起新的室性、快速性心率失常,這些心率失常臨床上難以預測,常呈間歇性出現,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心率失常藥物有奎尼丁、 普酰胺、 溴卞胺等,本文就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于臨床上的心率失常的效果作一評價,現將結果回報如下。
研究資料及方法
研究資料:筆者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間選擇來我院心內科治療的心率失常患者80名,其中男性46名,女性34名,患者年齡在49~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9±3.7)歲,患者入院時經過心臟彩超確診,臨床癥狀主要以心悸,胸悶,頭暈,低血壓,出汗等癥狀為主,排除心、肝、腎等嚴重疾病及心理精神疾病的患者。
研究方法:給予上述患者口服奎尼丁,治療時間為2個月,在治療期間利用動態心電圖對患者服藥24h進行動態心電圖監測,同時作超聲心動圖確定房室大小及左室功能。
統計學方法:利用SPSS17.0對上述數據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描述,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描述,組間比較行卡方檢驗。
結果
抗心律失常藥物療效比較:本次的心率失常患者中單純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及伴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共計85例次,經治療后病情好轉者69例,有效率為81.2%;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共計76例次,經過治療后,總有效率為65.8%,具體見表1。
表1 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心率失常的療效比較(例次)
治療前后24h內心律失常的定量變化情況:研究結果發現,利用奎尼丁治療心率失常24h后心律失常定量分析療效較好,其中以房性早搏的治療效果最好,而對高危性室性早搏(RonT)療效次之,但是均比單個室早的療效好,具體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24h內心律失常的定量變化情況
抗心律失常藥物所致副反應情況:臨床上,抗心律失常藥物除了能治療心律失常外,還能引起心律失常加重,本次研究結果發現,抗心律失常藥所致室性心律失常以原有性心律失常加重多見,其次為新出現的心律失常現象,包括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新出現的自發性多型性室速、新出現的自發性單型性室速。致心律失常作用以心肌明顯損害及/或左室射血分數明顯降低比較多見,上述癥狀多在服藥后1~3 d內發生,具體見表1。臨床實踐證明,抗心律失常藥物所致室性心律失常與所用藥物具有一定關系,臨床上以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比較多見,其中以1c類為主。此外,臨床研究證明抗心律失常藥所致的心律正常主要與抗心律失常藥物與其他藥物合用有關,臨床上,最常見的是與利尿劑合用,其次為抗精神病類藥物。具體見表3。
表3 心率失常患者的臨床情況分析
討論
抗心律失常藥物應用不合理會引起患者心率失常加重或引發新的心率失常。臨床實踐證明,抗心律失常藥物引發的心率失常類型主要包括:室性早搏、尖端扭轉型室速、自發性室速、多源性室性早搏、新出現RonT現象等。
本次研究結果發現,抗心律失常藥物引發的心律失常以以室性早搏頻率增加為主,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藥物以lc類藥物最為多見,此研究結果Van de Linden S J等研究結果相一致。同時研究時發現:心律失常加重現象常發生與服藥后的1-3d內,且左室射血分數降低者易發生心律失常加重,上述癥狀臨床上常會自發出現,不需要誘導發生,一旦發生,會持續出現;當把抗心律失常藥物減量或停藥時,上述不良癥狀明顯減輕。已有研究證明,抗心律失常藥物導致心律失常加重主要與藥物電生理作用有關。綜上所述,抗心律失常藥物可以治療心律失常,但是用量必須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參考文獻
[1] 廖德寧,楊志健.抗心律失常藥物致心律失常的作用的機制[J].內科理論與實踐,2008,(04).
[2] 張楠,郭繼鴻.抗心律失常藥物對心臟起搏閾值的影響[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