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奎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結膜炎合并過敏性鼻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過敏性結膜炎合并過敏性鼻炎患者7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單純西醫治療,觀察組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治療結束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8.9%,半年內復發率為37.5%;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64.4%,半年內復發率為48.4%,觀察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結膜炎合并過敏性鼻炎可顯著降低患者復發率,臨床療效確切,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的。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鼻炎;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771 【文獻標志碼】A
過敏性結膜炎屬眼科常見疾病,具有易反復發作的特點,臨床診治通常結合經前鼻鏡檢查,檢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患者合并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臨床發病率很高,屬鼻黏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各年齡段均可發病,表現為每年特定時段的反復發作,遷延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由于過敏性結膜炎合并過敏性鼻炎患者較多且較典型,西醫治療副作用大且效果并不滿意,故我院考慮綜合治療過敏性結膜炎合并過敏性鼻炎患者,故選取選取我院2014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過敏性結膜炎合并過敏性鼻炎患者72例,探討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結膜炎合并過敏性鼻炎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過敏性結膜炎合并過敏性鼻炎患者72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40例,患者年齡21~43歲,中位年齡37.5歲。患者均因過敏性結膜炎入我院治療,經前鼻鏡檢查發現合并過敏性鼻炎,主要表現為癢及眼結膜充血伴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檢查發現鼻黏膜蒼白,部分患者鼻粘膜充血。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對照組采用單純西醫治療,觀察組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治療結束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對照組:月苯黃素滴鼻液滴鼻,氟美童眼液滴眼,3次/d,每次3~4滴,同時口服息斯敏及地塞米松片,連續觀察一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西藥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醫針灸及中藥湯劑。中藥處方:白術、白芷、炙黃芪、生甘草、丹參、薄荷、五味子、桑白皮水煎服,每日一劑。針灸取穴風池、大椎、肺俞、脾俞、合谷、足三里等穴位交替治療,每次留針半小時。
觀察指標:若治療一個月后,患者角膜緣球結膜與結膜濾泡消失,乳頭膠樣增厚基本消失,鼻鏡檢查粘膜恢復正常,則為治愈;顯效若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顯著好轉,眼結膜及鼻粘膜癥狀減輕,則為有效;否則為治療無效。
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率的比較采用百分比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兩組過敏性結膜炎治療效果:觀察組x2= 6.722,對照組x2=2.365,P<0.05。
討論
過敏性結膜炎是由于接觸過敏性抗原引起的結膜過敏反應,結膜充血、水腫,黏液性分泌,臨床采用藥物抗過敏治療,難以徹底治愈,常反復發作。過敏性鼻炎臨床治療常采用激素、抗過敏藥,一般毒副作用較大,毒副作用大,患者難以耐受,臨床實踐表明治療后復發率較高[2]。
中醫認為,過敏性疾病患者多肺脾氣虛、中氣不足、衛外不固、氣機不利、肺氣不得宣發。中醫治療以益肺健脾、解熱解痙、實衛固表、疏散風寒、溫通鼻竅為主[3]。
本次探究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輔以中醫中藥及針灸治療。藥方白術、炙黃芪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可宣肺通鼻目,充實肺氣;生甘草、白芷祛風通竅、解痙止痛、溫肺散寒;同時輔以止癢脫敏,益氣潤肺之藥方,可達到滿意的臨床療效。
針灸的穴位選擇上夾鼻目,下通肺腑的合谷穴可疏風解表、補益肺氣。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在疏通氣血方面療效顯著,可扶正祛邪、增強人體的免疫力。風池穴可通鼻目,疏散外風。以上穴位每日針刺可促進自主神經功能恢復,抑制過敏反應。
本次研究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8.9%,半年內復發率為37.5%;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64.4%,半年內復發率為48.4%,觀察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由此可見,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結膜炎合并過敏性鼻炎可顯著降低患者復發率,標本兼治的效果,提高患者今后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馬群,曾水清,喬彤等.兒童過敏性結膜炎和過敏性鼻炎的關系[J].臨床眼科雜志,2009,(03).
[2] 張連生.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臨床效果觀察與分析[J].中國醫療前沿,2011,(12).
[3] 朱建霞,鄧玫,陳雁英.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結膜炎合并過敏性鼻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