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兵
中學生歷史意識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關注對學生歷史的分析能力培養和采取抓住教材、貼近生活實際等有效教學途徑,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宏觀的、科學的歷史意識,從而實現歷史教學的教育目標。
中學生歷史教學歷史意識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聯合國成立70周年,中俄將共同舉辦二戰歐洲和亞洲戰場戰勝德國法西斯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70周年慶祝活動,繼續堅決反對歪曲歷史和破壞戰后國際秩序的圖謀,用習近平主席的話來講,就是“銘記歷史,警示后人。”用普京總統的話來講,就是“希望人們牢記二戰這一歷史災難。”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那么,作為一名歷史教育工作者,在歷史教學中體現是否充分注意到并發揮了歷史教育的功能?特別重視對中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呢?
一、為什么要強調中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
歷史意識,是人類對自然、人類自己在時間長河中發展變化現象與本質的認識。人類的歷史意識,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認識能力。這種能力逐步發展為繼承歷史、創造歷史的能力。近年來,中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問題也日益引起各國歷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西方一些國家成立了專門小組,連續數年潛心研究并實驗學生歷史意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英美學者認為,歷史課不應該僅僅灌輸某些史事、故事,而應該教導學生有關歷史學科的“關鍵概念”,讓學生體會歷史知識的構成和組織原則的認知過程。歷史意識的培養問題之所以會受到普遍的重視,除了其本身在實現歷史教育目標或功能方面有特殊的意義與作用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學生、青年以至整個社會歷史意識的薄弱。實際教學中也碰到過不少類似于以下的種種情況片片段:學習《共產黨宣言》,講到《共產黨宣言》闡明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資本主義必將為共產主義所取代。有的學生會提出懷疑:我們現在改革開放,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這說明是資本主義國家制度比我們優越,實現共產主義如同宗教一樣是也很渺茫的。其實,在教學中遇到的類似這樣的問題比較多,這反映了學生的歷史意識比較薄弱。面對學生實際情況和新課程的要求,加強對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是每個歷史教師現實的、迫切的工作要求與責任。
二、如何培養中學生的歷史意識
1.培養學生“敬畏歷史”的態度。學生有了對歷史敬畏的態度,才會認真地去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才能實事求是地看待歷史,這是形成歷史意識的前提。對歷史的“敬”,是因為吸取了前人經驗,得到寶貴的智慧。美籍華人張純如1997年她用英文寫出了轟動世界的《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中國人要像猶太人一樣,讓全世界記住這段歷史。”她讓西方讀者真實地了解了南京大屠殺,引起了美國乃至西方世界對這段歷史的關注,也喚醒了華人世界對這段歷史的記憶。我們每個歷史教師都要努力培養學生敬畏歷史的態度,學生有了這種態度,才會用心去學習歷史,才會懂得歷史,才能從歷史中挖掘寶貴財富,才會明白“前事之事、后事之師”的真正含義。
2.歷史知識的學習,是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基礎。歷史知識的學習,是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基礎,沒有歷史知識就談不上什么歷史意識。如不了解“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就不可能生產“這段歷史決不可重演”等的歷史意識。歷史教師要學習歷史新課標、研透歷史新課標,正確把握歷史課的方向,把歷史意識帶進課堂。新課標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了詳細的規定,為教學和歷史意識的培養指出了明確的方向,理解新課標內容和理念并在教學中付之于實踐,使學生對歷史有正確的認識。
3.充分發掘課程內容是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重要途徑。課堂是實施教學的場所,教學是培養歷史意識主要途經。傳統課堂教學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不同在于:傳統課堂教學過分強調認知性目標,知識與技能成了課堂教學關注的中心,改革課堂教學首先要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知識為本位轉向以學生為本位,教學目標要真正體現知識、能力、態度的有機整合,從而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更要體現出歷史意識的教育。在新的課堂教學觀中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發展為本,發展學生個性,激發學生興趣,培養能力,形成歷史意識。
中學歷史課程每一章節無不透露著深厚的思想觀念教育內涵。如愛國意識、民族意識、參與意識等這些都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目的,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重要內容。目錄是全冊教科書的綱,閱讀目錄有利于掌握全冊教科書內容的系統性和各課間的聯系。教材中“導入框”內容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對培養學生歷史意識起到導航作用。課文題目亦是如此,課文的題目是本課的中心,小標題則是課文的骨架,閱讀時要把這些標題整體讀。這些標題有的是體現一種歷史的并列的“橫向”關系。有的小標題卻是“縱向”地體現一種歷史遞進和先后順序的關系,教師有針對性的準備一些相關的故事、圖片、影視片、書籍進行展播,同時教師設計一些啟發性的思考題等,激發學生學習本課歷史的興趣,引入課堂教學。
4.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析評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意識。國家教委頒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用)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各有關部分將這一總的指導思想列入思想教育或能力培養的要求。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因學生的知識面不全,辨別能力有限,評價時不得要領,缺乏知識性、規范性,不懂得如何貫徹歷史意識,用歷史的方法、歷史的語言來回答問題,這就需要教師能借助歷史的教學,鍛煉學生的思考、質疑、反省、批判、包容、理解、欣賞等品格或能力。這種辨析、批判以及證據意識,均是歷史意識的表現。
三、培養中學生歷史意識的意義
學習歷史和研究歷史的意義,是要總結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教訓,把握歷史發展方向,為現實服務。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有了正確的歷史意識,就會產生對自已民族、國家、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也是評價“一節好的歷史課”的重要指標之一。現今,歷史教育領域對培養中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不盡人意,多數學校的歷史教學只是為了考試而教學。筆者希望借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東風,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加強對學生的歷史意識培養,使我們的下一代成為改革開放、面向未來、放眼世界的新人。
參考文獻:
[1]朱漢國,王斯德.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煜.走進高中新課改——歷史教師必讀.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瞿林東.歷史·現實·人生——史學的沉思.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