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明澤
語文回歸本然,植根基礎,學以致用,將逐漸成為高考語文改革的方向和目標。語文教學對“聽”與“讀”,“說”和“寫”這四個方面能力的綜合培養,不僅僅關系到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甚至影響到今后的社會生活實踐,其過程更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
語文教學基本技能能力培養《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然,我們嘗試新課改、進行課堂探索,必須切實把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銘記在心。“聽”與“讀”是信息的輸入手段;“說”和“寫”是信息的輸出手段,我認為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本然,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根!
一、“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強化漢字書寫的基本能力,提高學生語言的書面表達能力
由中央電視臺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于2013年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節目播出后,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巨大反響。網絡科技時代的進步,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方便快捷的變化,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使我們的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培養起來的漢字書寫能力受到嚴重削弱,表現為提筆忘字,識記的漢字數量減少,書寫效果也不甚理想,錯別字現象增多,甚至能寫一筆好字的學生變的鳳毛麟角。提筆忘字,揮筆錯別字,有眼不識字,已經成了人們的現代病。因此,提高教師漢字書寫教學以及提高學生執筆書寫的積極性勢在必行。其實,節目的意義,不是看幾位優秀選手對于漢字的駕馭是多么熟悉和信手拈來,而是要看更多的孩子能寫對多少字,讓更多的人反思提筆忘字的尷尬,尋找鍵盤里失落的漢字之美。亡羊補牢,未為晚矣!及早發現不足,利用課堂教學加以糾正和強化,這無疑是對漢字和漢語文化的打撈,其積極意義不言自明。
當然,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絕不僅僅是只強調會寫字,寫好字,多識字,而是要能理解和駕馭文字。因此,準確合理地運用文字遣詞造句、組織成文,加強學生語言的書面表達能力也尤為重要。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啟發學生去想象、開拓思維、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和創作精神,使視覺經驗詞語化;聯系生活實踐,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努力使學生做到我手寫我口,說真話,講真事,表真情,進而提高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
二、“書聲瑯瑯,書香為伴”,強化讀書讀報活動,提高學生閱讀水準
目前,全國范圍內中小學都在大力提倡和開展讀書、讀報活動。從本省的高考命題模式中不難看出,文本閱讀的重要性。科技文閱讀、古文閱讀、詩詞閱讀、文學文本類和實用文本類閱讀占據了語文試卷總分數的大部分,而在實際教學中卻不難發現,學生的閱讀水平,無論是閱讀的數量,還是閱讀的速度、質量都很難達到新課標所要求的水平。原因在于學生大多把“讀名著”變為“看名著”(即由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或者借助科技手段用聽有聲讀物的方式代替通過傳統的紙質書本的文本閱讀。當然,我們并不否認“聽”和“看”就沒有意義,只是強調“讀”更是一種境界一種心靈的溝通。正因為“讀”在教學中具有值得思考的特殊價值,所以必須樹立“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讓讀書成為一種樂趣”的意識。學校中要形成一種讀書、研究的文化氛圍;積極倡導“書聲瑯瑯,書香為伴”的思想,將“讀書是一種需要”上升為“讀書是一種責任”“讀書是一種樂趣”“讀書是一種有益的生活方式”,從而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積累了財富,也為寫作積攢了素材。
三、“聲聲入耳,心心相應”,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語言的感悟能力
據有關專家調查研究,一個人一生中運用聽、說、讀、寫的手段進行學習和社會活動的比例分別為45%、30%、16%、9%。可見,語文教學中“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與英語教學中的聽力相比,語文教學中的“聽”似乎并不為大家所重視。我在高中全國語文基礎知識競賽中第一次接觸語文聽力,就感觸頗深。事實上,高中課堂的實際教學中確實也沒有“聽“的針對性訓練,很多語文教師甚至認為這對高中生來說不應該成為問題。然而,就是這個大家都認為不是問題的問題,卻給我帶來了些許尷尬。痛定思痛,居安思危,語文教學中的“聽”確實不能等閑視之。在課堂訓練中,在強化聽的練習時,怎樣提高學生聽的質量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采取合理的方法將“聽與寫”“聽與辨”“聽與記”“聽與說”“聽與思”多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同時,教師在要求學生聽讀時,提出有價值的關鍵性的問題,提供給學生思考,要學生有要求地聽,有目標地聽,有成效地聽,進而提高學生對段落文字的掌握能力和邏輯思維判斷能力。在潛移默化中落實了聽的能力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必然會得到提升。
四、“言之有理,說而有序”,提高學生語言的組織表達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口語方面的要求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能根據不同需要正確運用規范語言進行口語表達,具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能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發表自己的見解;具有一定的演講能力和論辯能力。”由此可見,口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項十分艱巨的教學內容。同時,“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實際教學中,首先,要鍛煉學生敢于開口,議時事政治,談感想體會,背古今名篇,嘗試即興采訪,練習口頭作文;其次,在引導學生獨立研讀文本時,要求學生邊讀邊將自己的感悟提綱挈領地寫在書上相應的地方,然后提醒學生在與他人交流前,將自己的體會先進行一次梳理,即“我準備表達什么,怎么去表達,先表達什么,后表達什么。”這樣一來,學生說話不僅有條不紊,而且還提高了交流的效果。長期的系統訓練,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養成有順序地表達的良好習慣;最后在探究文本的內涵時,老師首先應明確文本本身公認的價值取向,以便及時地對學生的感受進行評價與引導,讓學生懂得“言之有理”。正確的開放性的教學,應該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與文情文理的共鳴,這正是《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思想。相反,脫離文本承載的教育價值的教學,沒有絲毫的意義。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潛心領會《新課標》精神,仔細玩味高考改革對語文教學的指導性意見,植根于基礎語文教學實踐,徹底撣去教學中飄浮在我們腦海中形成的浮塵,把學生基礎語文能力的培養、發展當作我們教學的神圣使命,是我們從事語文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新課程標準.
[2]章熊,張彬福,王本華.中學生言語技能訓練.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榮生,韓雪屏.語言知識新視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王壽沂.打磨語言:追求語言表達.開明出版社.
[4]王占馥.思維與語言運用.廣東教育出版社.
[5]朱競.漢語的危機.文化藝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