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在家 朱娟 鄭靜
摘 要:本文通過描述我國醫藥企業社會責任現狀,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提出了醫藥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醫藥企業;社會責任;實現途徑
一、我國醫藥企業社會責任現狀
隨著各界對企業社會責任關注度的增加,目前已有部分企業在積極履行相應社會責任,為其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然而,由于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明顯不足,履行現狀堪憂,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責任
我國醫藥企業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能力越來越強,但自我約束的能力卻很弱。受我國現行經濟體制的影響,整個醫藥市場幾乎是在政府指導下所形成的,因此,政府的管理理念對我國醫藥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水平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其主要體現在法律層面,而法律是監督企業經濟的一個重要方式,但目前我國政府監管存在不足,一些企業通過偷漏稅金獲得非法利潤之現象異常嚴重。
2.法律責任
我國已經開始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并在立法中有所體現,新修訂的《公司法》第五條規定企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但這是我國明確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唯一條款。但很多醫藥企業法律意識淡薄,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沒有嚴格按照國家藥品質量管理規范GDP/GMP等進行生產、經營,使得質量不過關不合格的劣藥假藥流入社會,造成了許多影響公眾健康安全的不良事件。
3.員工責任
目前許多醫藥企業沒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勞動合同管理問題。大多數企業跟員工沒有簽訂勞動用工合同,即使簽訂了,其內容不夠規范,員工工資發放、醫療、撫恤等問題的處理均未沒有涉及,導致員工遇到此類問題時苦于證據難尋而影響投訴;(2)員工工作環境惡劣,每年職業病患病率呈上升趨勢;(3)超長的工作時間、雇傭童工等現象亦有存在,屢禁不止;(4)企業為了減少人力成本,制定的薪酬不合理,福利待遇尚未完善,員工身心健康受到了極大地傷害;(5)社會保險繳納不全,大部分企業只給職工繳納了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沒有給職工繳納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這給日后留下較大社會隱患;(6)部分企業對職工技能培訓、在職教育的投入不足,簡單停留在對職工現有價值的利用,而職工的潛在價值并未得到開發。
4.消費者責任
某些醫藥企業為了眼前利益,進行制假販假活動。為了降低成本,使用質次價廉的原材料,并通過偷工減料,非法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損害消費者,甚至對消費者的生命安全構成極大危害。還有企業為了增加銷量,大肆發布虛假藥品廣告致使違法藥品廣告泛濫。再者,一些企業沒有建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制,不能及時召回有質量問題的藥品。
5.環境責任
部分醫藥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不顧節能減排,能耗大。沒有持續發展意識,過度開采資源和使用資源,三廢處理不達標,直接排放,使得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政府部門雖然也組織過治污專項檢查,并查處查辦了一些企業。由于懲罰力度地,這現象沒有得到遏制,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依然存在。
6.慈善事業責任
大多數企業對慈善事業的認識不足,即停留在經濟效益層面,而對自身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缺乏責任感。企業采取向社會捐錢捐物的方式,以減少其年末的須繳稅基額;此外企業把參加公益事業視為“做秀”或“包裝”,追求擴大知名度,推銷自己。因此,這樣的企業未能對弱勢群體起到真正的扶助,做到所謂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我國醫藥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分析
1.內控不嚴謹,披露財務信息不及時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的最終目標?,F在企業在追求經濟時,沒有良好的內部控制機制,或是內部控制機制不嚴謹。再者企業財務信息披露不及時,使股東、債權人等不能及時了解企業運營情況,從而不能及時做出適合最新形勢的正確決策,影響企業發展。
2.缺乏健全、完善、明確、系統的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相關法律體系建立尚未成熟。在與企業社會責任有關的法律法規中,雖然已有《職業病防治法》、《勞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但究其缺乏嚴厲的法律責任制裁,對受到的責罰遠不足以產生警戒和約束作用。尤其在藥事法規體系中,除了《制藥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直接針對醫藥企業環保節能,尚無其他相關的的強制性內容。因此,導致企業在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時,未能有效地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再者是政府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存在監管不力,社會審計不完善。
3.員工對不公平現象選擇沉默,不積極爭取
企業雇傭員工,為員工提供了就業機會,所以很多員工認為企業是衣食父母,迫于自身經濟需求,在面臨企業的不公平待遇如薪資福利不合理、合同不規范、利益得不到保障等的時候,選擇了沉默,放棄抗爭,致使很多企業壓榨員工,不尊重員工、不按時發放工資,縮減休假時間、延長加班時間。
4.信息不對稱,監督機制不完善
一方面,藥品是特殊藥品,關于藥品信息,消費者所知道的并不全面也不專業,因此形成了信息不對稱,在用藥時錯誤認為藥價高的質量好。另一方面是目前,我國監督機制不夠完善,許多消費對監督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媒體監督上,沒有深刻意識到消費者自身是監督的重要成員,有著監督的權力。所以許多消費者在買到劣質藥品時沒有選擇曝光或是投訴,或者見到藥品不良事件時只要和自己無關的便選擇“沒看見”、不舉報,沒有很好的行使自身的監督權利。
5.企業自律性不強,環保意識薄弱
我國很多醫藥企業在環保、可持續發展方面缺乏意識,追逐經濟效益,急功近利,對資源進行掠奪式地開發,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破壞了生態平衡。追其原因,一方面是國家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較少,對于污染嚴重的企業懲罰力度不夠,僅限于經濟懲罰;另一方面是企業自律性不強,環保意識薄弱,沒有長遠的目光,沒有意識到企業可持續發展要依賴于環境。
6.企業認識存在誤區
在文化意識方面,對慈善事業在經濟效應層面的追求,使企業不能認清其社會責任的履行還有社會效應一面。相當多的企業會把慈善理解為僅僅是贊助社會公益事業或社會捐贈,部分企業認為企業承擔慈善責任必然會增加企業的負擔,從而增加企業的成本,減少企業的贏利,降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沒有意識到企業主動承擔慈善責任能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實現企業利益和社會發展的雙贏。
三、我國醫藥企業社會責任實現途徑選擇
1.積極規劃企業戰略,保障股東及債權人權益
積極規劃企業戰略,加強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意識,將“經濟人”和“社會人”較好的結合起來,不斷強化企業自律行為,使其自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并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到企業核心文化的范疇。加強內部控制,實行獨立審計,及時、經常召開股東大會,向股東匯報企業動態,讓股東及時理解企業運營情況并及時作出決策。按時編寫企業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等相關財務報表并及時向債權人提供,保障債權人利益。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可以使企業長遠發展,增加經濟利益,進而保障股東和債權人權益。
2.整合和完善社會責任法律體系,加強政府引導
建立和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前提,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約束。因此,必須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提高執法和監管水平,加大執法力度,加大對企業的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以法律手段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采取以下措施:
(1)整合法律資源,推進社會責任法制化建設。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系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在現有國情下,為此專門立法并不實際。因此建議將《公司法》為主體的現有法律資源予以整合,各法律部門相互配合,共同將企業社會責任落到實處。在加強有關醫藥企業社會責任的立法及完善工作時,鑒于醫藥行業的特殊性,建議在《藥品管理法》中明確要求醫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并將其作為一般性條款,為之設定明確的法律責任,對于造成嚴重危害后果的藥品安全事故、環境破壞等違背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給予嚴厲處罰。必要時可以引入懲罰性賠償條款,提高企業的違規成本,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督促企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2)強化政府引導、監督、激勵作用。政府、市場、企業三者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政府首先應加強政策引導,在合理引導的基礎上,通過行政監督促進醫藥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核心就是要加強藥品質量監督,建立以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為主體的藥品質量安全監督體系,積極開展GMP認證跟蹤檢查,飛行檢查等強化企業安全生產的工作,同時還應針對社會反應強烈的環保、違法廣告、藥品回扣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工作。
此外,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傾斜、經濟支持、獎勵榮譽等激勵機制來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倡導一種主流的社會責任文化,讓更多的企業形成公正、誠信的價值觀。
3.完善薪酬方案,成立企業工會,定期培訓
首先,完善并及時調整企業薪酬制度規范藥品流通秩序,保證國家基本藥物的可及性,建立規范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規范藥品采購,堅決治理醫藥購銷中的商業賄賂的不良行為,用法律手段促使醫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其次,通過加大衛生事業投入,為醫藥企業實現社會責任提供物質保障。成立企業工會制度,保障員工權益,尊重員工,減少性別歧視和對殘疾人的歧視。最后,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理念,將人才看成競爭資源,定期進行培訓,提高員工技能和素質,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4.完善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社會輿論作用
社會輿論在醫藥企業履行社會責起了非常重要的監督作用。通過良好社會輿論環境的營造,促使醫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以彌補光靠法律法規硬約束的不足。各媒體及時、客觀、公正地對不良事件進行披露,曝光社會責任缺失的醫藥企業,進行社會制約;大力宣傳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醫藥企業,予以激勵。此外,借助新聞媒體等報道,發動社會各界相關專業人士的力量,共同分析探討醫藥企業不良事件的性質及處理措施問題,督促政府相關部門修改和完善現有法律法規,以防此類事件再次發生。同時強化醫藥行業協會、消協等非政府組織的監督作用,以輔助媒體進行客觀、公正的輿論監督。充分發揮其作用,既可以調動公眾維權的意識,也可以合理引導企業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5.加強企業環保意識,節能減排
醫藥企業要加強自身環保意識,嚴格自律,不以污染環境為企業發展的代價。我國醫藥企業需深刻認識到在追求高利潤的同時必須重視環境責任,做到節能降耗,提倡低碳生活,綠色辦公,保證排污標準達到國家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要求。
6.捐資濟困,成立獎學金項目
(1)調整公益活動比例。企業的經營者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加大參與范圍和頻率,更加關注捐資助學等活動。在發生公共災害時,及時幫助政府,發揮自身優勢,配合政府工作。(2)與院校合作辦學。為實習生提供工作崗位,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幫助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3)響應社區衛生建設以及農村合作醫療。參與當地醫療衛生建設與管理,加強合作,并在政府醫藥政策制定過程中發揮作用。(4)主動參與醫藥行業交流。應用相關資源,如網絡和醫藥論壇等,定期進行疾病調研工作,關注疾病發展狀況。(5)捐資濟困,如救災援助,為災區提供藥物援助,維護群眾生命健康。
參考文獻:
[1]張凌寧.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整體處于“起步”階段——《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09)》在京發布[J].WTO經濟導刊,2009,11(1):46.
[2]李潔.我國醫藥企業社會責任及其履行機制探討[J].上海醫藥,2010,31(4):172.
[3]周楠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與對策[J].鄭州: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理學院,2013:35-37.
作者簡介:羊在家(1982- ),男,漢族,海南儋州人,海南醫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衛生管理、衛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