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增浩 王欣欣 沙爾望 高心妍 楊晨
2014年10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向浦江創新論壇開幕式的致信指出:“協同創新是指圍繞創新目標,多主體、多元素共同協作、相互補充、配合協作的創新行為。在帶領中國經濟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必須依托創新行為,無論是制度創新、文化創新,還是科技創新,都必須全面貫徹協同創新這個理念”。因此,佳木斯大學深入貫徹“協同創新”“海納百川”“取長補短”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24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的優勢,彌補相互之間的不足,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實踐型人才。
協同創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從而實現深度合作。
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實現開放、合作、共享的創新模式已被實踐證明是提高創新效率的重要途徑。隨著技術復雜性的增強、技術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的發展,協同創新已經成為創新型國家和地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全新組織模式。當代創新模式已突破傳統的線性和鏈式模式,呈現出非線性、多維度、網絡化、開放性的特色,并逐步演化為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為基礎的協同創新,受到各國創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視。環顧國內,協同創新已經成為各高校競相探索的新型創新模式。例如我國載入史冊的兩彈一星工程、載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等重大技術的突破,無疑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協同創新成果。將協同創新體系應用于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建立一套適用于大學生的協同創新體系,對于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綜合素質的開拓具有重大意義。
一 協同創新體系下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制約因素
高等學府在建立大學生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方面,尤其是綜合性大學有著特有的優勢。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對高校的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從我國高校現行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來看,要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的大學生協同創新,就必須重視高校的政策引導,使學生之間、學院之間、學生與企業之間自愿協同創新。就目前而言,高校大學生協同創新體系并不完善,大學生協同創新平臺還很缺乏,相關政策并未建立,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當代大學生培養協同創新體系、科技創新能力的進行。
(一) 協同創新機制缺乏是制約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的瓶頸
目前,高校學生協同創新機制缺乏是制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障礙。從高校內部來看,組織機構間界限分明,學院與學院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專業與專業之間,科研與教學之間,都有著清晰的劃分,難以做到彼此間的資源共享,不能相互扶持相互滲透,更談不上為學生提供跨學科、跨專業的協同創新教育。就課程設置而言,大多數高校仍停留在以傳統學科課程為中心,課程內容側重于傳統學科知識的傳承,課程之間壁壘嚴重,新興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前沿學科教學課程數量嚴重不足,跨學科課外創新活動明顯偏少甚至沒有,導致學生對各種學科新問題、新方向和前沿科學動態缺乏足夠的敏感性和把握力,最終導致學生難以運用多學科合作的方式來認識和解決重大問題,更談不上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來協同創新了。
(二) 協同創新平臺缺乏是制約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的攔路虎
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高校自身而言,教學與創新、社會實踐之間脫節現象嚴重。就高校內部而言,缺乏學生協同創新的平臺,就高校外部而言,缺乏進駐企業參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創新的根源在于實踐,學生在接受良好的課堂教學外,更應多參與科研創新、社會實踐,在科研和社會實踐中磨練自我,挖掘創新潛能。但目前我國高校的師資力量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還相對薄弱,本科生協同創新平臺基本沒有,科研機構、企業、高校學生間的交流合作缺失,導致大學生協同創新平臺缺乏,學生社會實踐環節缺失,理論研討和實踐操作嚴重脫節。高校應以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主線,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制度創新、平臺創新、體系創新等來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協同創新的機會,最終以提升學生的創新力、實踐力和社會適應力為根本目標,培養一批適應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拔尖創新人才。
二 協同創新體系下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舉措
(一) 建立健全大學生協同創新培養機制
協同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多方面的參與協作。任何一個創新主體都不可能擁有全部的創新資源,因此形成協同效應,達成共同的學生培養目標,就需要高校建立一套完善的學生協同創新培養體系,從而突破制約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的機制障礙,從根源上為學生協同創新能力的培養保駕護航。高校應組織多部門、多機構、多單位健全學生協同創新體系,投入專項經費建設學生協同創新平臺,抽調優秀教師建立學生協同創新培養隊伍,從而從教學體制、資金投入、師資培養等三方面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從配套教學制度入手,對資金投入方式進行革新,對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創新的機會與平臺。從而充分鍛煉和展現學生的實踐及創新能力, 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 完善校內大學生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平臺
協同創新所需要的人才是復合型的。在當今如此復雜的創新環境面前,具有交叉創新經歷的人才更顯得尤為緊缺。當下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還是各自為政,顯然這對提升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毫無益處。高校應依托各學院、各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各種創新實踐小組,建立學生協同創新平臺。組建的協同創新平臺可以文理結合、文史結合、理工結合、醫工結合,但協同創新的兩個主體之間必須是相互具有關聯性的,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學科間的交叉性,還可以更好地開闊學生的創新視野,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力和實踐力。例如,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可以和機械工程專業的學生進行協同創新,對三類醫療器械以及一些康復醫療器械進行協同研發,工程專業學生進行數字建模與實際生產,醫學專業學生對所研發的器械進行臨床驗證,對適用性改進等提出相應的意見。這些都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科學探究的熱情, 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意識, 使學生在各類創新實踐活動中取得顯著成績, 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三)完善校企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協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健全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注重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的提升,更應該關注實踐能力的塑造。要實現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跨越性提升,就應依托現有的學生實訓基地、校企聯合平臺,將實驗室搬進企業,與企業建立協同創新實訓平臺,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不斷挖掘自己的創新潛能,將自己新的創新概念融入到新產品的研發以及現有產品的升級改造中。不同層次的開放實驗, 都在實驗內容、實驗時間、實驗地點、實驗場地、實驗設備等方面對學生實行全方位地開放, 從而形成對優秀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的培養機制。與此同時,高校也應協調好學生課堂學習與進駐企業實踐創新的時間,不能單純地為了實踐而忽視了學生的基礎理論學習,否則就與培養高素質協同創新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馳了。
總之,隨著全球高層次創新人才競爭的日益激烈,無論在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領域都急需具有創新能力的領軍人物。因此,從基礎教學層面開始,就應該高瞻遠矚、科學規劃,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本,高效率地配置人力、物力、財力、空間等資源,充分發揮高校多學科、多功能的綜合優勢,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同時以協同創新為落腳點,推動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同步提升,最終為企業培養出更多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復合型的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吉明.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 25(12):1478-1480.
[2]唐英杰.從電子設計競賽談高校的創新教育及培養模式[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6, 14(6):68-70.
[3]孔保華,徐建成.“3+1”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9, 28(3):5-7, 21.
[4]李新增,王國明.高師實驗室開放促進學生科研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 25(6):125-126.
[5]馬寒,曹玲芝.開放式電子創新實驗室的運行模式初探[J].實驗室科學, 2006,(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