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俠
今年的小暑,在陽歷7月7日這一天到來。
這一天,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未至最熱之時,故名為小暑。在古代,它意味著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農民伯伯便是從這一天開始加強對田間的管理。
從秦漢起,中國人民便開始運用二十四節氣來推斷適宜春耕秋收的時分,它指導人們的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細究起來,二十四節氣中,有著不淺的科學內涵。
陰陽歷法,日之回歸
每過24個小時,地球完成一次自轉;每過365天5時48分46秒,地球繞日完成一次公轉。
古人不見得知道這個,但他們懂得用構造簡單的古老計時儀器——土圭來知曉時間。通過觀察日照其桿影的移動規律,人們便可得知時時更替。年復一年,他們發覺每天的日影長度都有所不同。
古人便將每年日影最長之日定為“日至”(后稱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后稱夏至)。春秋兩季各有一天晝夜時長相等,便被定為“春分”“秋分”。商朝,節氣僅這四個。
現在的我們已經知道,冬至是太陽直射在南緯23.5°的日子,夏至是太陽直射在北緯23.5°的日子。春分、秋分則是太陽一年中兩次直射赤道之時。
秦漢年間,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圍繞天氣變化、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二十四節氣終于確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它們的天文位置。
“立”是“開始”之意,立春之時,太陽位于黃經(黃道坐標系的經向坐標)315°,以此為始,此后太陽的位置每在黃道移動15°,便是新的節氣到來之時。
春夏秋冬,黃土地上的變幻
農耕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除了早在商朝便被確立的“二分二至”外,自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以來,古人便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作為春、夏、秋、冬的起始。
根據史料的記載,在古代,這四天的氣候特點似乎著實對得起它們的名稱。
以立夏為例。明朝的《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這一天,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后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各種春播作物的管理都進入大忙季節,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已定局,故農諺有著“立夏看夏”之說。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
現代,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這些史料似乎說明,當太陽位于黃經某一點時,我國的氣候確實會產生相應變化。然而,如果站在宏觀角度,我們會發現,在長達千年的變遷中,人類生活所處的環境與全球氣候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改變。
21世紀,在立夏節氣前后,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剛剛達到18℃-20℃左右,遠未到夏季氣候標準。這時,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能真正進入“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西北部分地區,則剛剛步入“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或暮春季節。
在數千年前,二十四節氣確實準確地指導著人們的春耕秋收。然而到了今天,隨著人類活動、火山活動等眾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性似乎已大大降低。它更多的,是以一種文化遺產的身份,被我們傳承至今。
寒暑易節,舌尖上的營養學
反映溫度變化的節氣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到了這些節氣前后,氣候往往變得或炎陽似火、或滴水成冰,這樣的溫度,往往使人體的代謝發生變化。在這些節氣,該如何飲食,祖先們是有講究的。
比如小暑。每年7月7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05°,此時便為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它正式拉開了盛夏的序幕。一首古詩這樣描寫它: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無因羽翮氛埃外,坐覺蒸炊釜甑中。
炎熱,使人體代謝變慢。燥熱時分,如何在清淡飲食的同時適量攝入各種營養?
“小暑黃鱔賽人參”,到了小暑節氣,很多家庭都會以黃鱔入菜。
中醫學認為,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小暑時,食用具有溫補作用的黃鱔,可調節臟腑,冬季便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這些疾病的發作。
如果我們站在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研究“小暑黃鱔賽人參”這句話,則會發現,鱔肉中富含蛋白質以及磷、鈣、鐵等多種維生素,還有尼克酸等營養成分,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優良食品。此外,從鱔魚中可以分離出黃鱔魚素A和黃鱔魚素B,兩者協同作用,能雙向調節血糖,對高、低血糖患者都大有裨益。
大暑吃羊肉、處暑吃西瓜、小寒吃糯米……祖先們堅持在各種節氣之際食用特定食品以達到保健養生的目的。雖然,隨著時代變遷,很多習俗已漸漸淡化,但從這些傳承到生活中的點滴痕跡中,我們并不難看出隱藏在這些節氣習俗背后的道理所在。
雨露霜雪,物熟蟲鳴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天氣現象;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物候現象。
這些節氣名稱象征了華夏大地的千種生機。這些名字,來源于它們所對應的現象。
比如,到了白露,開始出現露水。古時,人們把露作為天氣轉涼的象征。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北方人便會知曉已至深秋,紛紛登高游玩。在山中,白云映紅葉,偶可見早霜,別具風味。
從物理角度看,地面的花草、石頭等物比熱容較小,因此在天氣轉涼之時,它們的散熱過程便快過空氣,其溫度較空氣而言便要偏低一些。此時,當較熱并帶有水蒸汽的空氣碰到這些溫度較低的物體時,水蒸汽便會凝結成小水珠而留在它們上面,形成我們看到的露水。
白露天氣轉涼;寒露氣溫繼續變冷,這些原來不無道理。在這樣的追尋中,我們看到自然,看到智慧。
二十四節氣,不只是傳統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詩意呈現,它更體現了一種科學精神。在中國悠遠農業文明的源頭,二十四節氣誕生那刻,便帶著濃厚的自然屬性。這種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終將讓現代人被鋼筋水泥囚禁的心,重獲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