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慶娟
【摘要】做好職高院校的語文教學,對于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影響。很多職高畢業的學生在走入社會之后,都面臨著基礎較差的困境,造成這種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對于語文學習的忽視。本文對職高語文的學科價值進行分析,以期為探索語文教學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職高語文;學科價值;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在職高院校進行語文學習,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涯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它能夠加強學生理解新知識的基礎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增強與人溝通,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這種積極意義會一直影響學生的生活和工作,對未來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職高語文的教學情況不容樂觀,由于職高學生的基礎水平較差,對于語文這類理論性較強的學科有著一定的畏難情緒。因此,如何在職高語文教學中強調語文的學科價值,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并積極改進教學方式,為語文教學的發展尋找新的突破點,是當前最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職高語文的學科價值
(一)人文價值
1.語文最強調的就是尊師重道,只有完全地信任老師,才能得到老師的幫助。這樣既能改善過于僵硬的師生關系,讓師生之間充滿了關懷和仁愛,又能使學生更加投入到學習當中,老師的教學壓力也會相對減輕。
2.盡可能地模擬一些課文中的場景,增強學生的代入感,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最大程度地學習到課文中的知識。同時這樣還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更加喜愛語文這門學科,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3.職高的語文教學要與普高有所區別,因為兩者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職高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語文教學活動也要以此為目標,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充分體現出職高的專業性特點,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
(二)素質價值
1.語文教學能夠提升自身文化素質,還可以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進入工作環境后,要想讓自己有一個積極的工作態度,就要保持樂觀的心態。通過學習語文,能夠很好地拓展自己的視野,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敢于面對困難的堅韌品質,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2.在步入社會之后,與人溝通成為了所有職高學生面對的一道難關,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是保證學生工作就業順利的重要標準。語文教學的作用就是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良好的語文功底,還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和知識,從而熟練地掌握相對的專業技能。因此,語文成為了奠定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的重要基石。
二、職高語文的發展方向
(一)明確教學主體
教學是一種雙向性的互動行為。教師偏重于“教”,而學生偏重于“學”。在傳統教學當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削弱,“學”的功能沒有得到體現,只是一味地進行“教”的活動。想要改變這一狀況,就要從根本上理解教學的含義,明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通過細化教學環節,將單調的教學目標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學習任務,激勵學生主動去探索,完成課程要求。教師要注意不能過于強化教學的游戲性,一定要有張有弛,保證教學活動的整體性和有序性;在每個環節中都要滲透知識點,做到寓教于樂,使學生在短暫的時間里最大程度地學習到語文知識。
(二)注重實踐體驗
職高的教學一定是以實踐為最終目的的,任何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目的展開。在語文課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簡單的情境,既能調節課堂氣氛,又能與學生形成互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課文中描述的內容,在實踐中進行學習,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當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設立情景,教師要盡量選擇一些與生活聯系緊密的課程,以便學生能盡快適應。對于一些較難理解的課文,例如詩詞和文言文,教師可以搜集一些相關的資料,特別是畫作或者視頻,能夠直觀地展現出課文的意境;然后鼓勵學生進行模仿性的創作,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畫面,并與教材中的原文進行比較,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不同,進一步加深了印象,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三)培養創新思維
如何幫助學生培養創新思維,是所有職高教師苦苦思索的問題。傳統教學并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沒有好的經驗可以借鑒,必須自己摸索出一條路來。首先教師本身就要具備創新性的思維,這樣才能在教學當中靈活運用,對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傳播作用。其次可以準備一些課外輔導材料,最好與課文中的觀點立場不同,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認識到問題的多面性,從而擺脫思維框架的束縛,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總結
面對競爭愈加激烈的社會,職高學生需要在保證專業能力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通過學習語文,就可以很好地達到這個目標。學生的素質提高了,就業能力增強了,就是對職高院校、對所有任教老師最好的回報。職高語文的推廣之路還很漫長,要不斷發現問題,及時改正,積極面對,切實做好職高院校語文的教學活動,服務學生,回饋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孫淑霞.職高階段語文教學的素質價值分析[C]. 2014,(26).
[2] 王愛兒.新大綱下職高語文教學的方向和能力探究[C]. 2010,(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