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昌++熊英

摘要:智慧廣電是以智能化的下一代廣電網絡為中介,融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和設施,集信息傳遞、管控和相關服務的智能化、安全化于一體的高級傳播階段。主要由內容生產傳播、政務資訊互動、生活服務平臺三大業務板塊構成,賴以互聯互通、能夠支持多屏聯動的云平臺支撐,是中央關于建立“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目標的具體呈現。
關鍵詞:智慧廣電 智能平臺 延伸業務 協同發展
當前,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和人工智能技術引發的“數字景觀”,日益嵌入并且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掀起一輪又一輪“智慧浪潮”。作為重要的信息載體和服務平臺——廣電媒體必須順應這一重大變革趨勢的需要,加快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以智能化的下一代廣電網絡對接移動互聯、物聯網等新一代基礎設施,為人們提供更加貼身優質高效的數字生活服務。換言之,智慧廣電就是以智能化的下一代廣電網絡為中介,融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和設施,推動信息科技與社會生活深度融合,實現信息傳遞、管控和相關服務的智能化、安全化,使信息社會進入更加理想的高級階段,最終與智慧城市建設融為一體。
智慧廣電建設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主要由內容生產傳播、政務資訊互動、生活服務平臺三大業務板塊構成,三大業務板塊又能夠互聯互通、支持多屏聯動。所以,智慧廣電戰略要求下一代廣電網絡建設必須轉換思路,由廣電專網建設向IT架構轉變,由內容制播機構向生產、聚合、分發、運營一體化管理平臺轉變,打造無處不在、無縫切換、可管可控的新型數字網絡,形成多媒體多終端智能協同的生態鏈和雙效兼得的價值鏈。
建設智慧廣電,必須打造一個智能傳播平臺
互聯網對于媒體的影響,不只改變了傳播渠道,在傳播界面與形式上也發生了極大改變。傳統媒體是自上而下的單向信息輸出源,用戶多數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而融入互聯網后的媒體形態則是以雙向、多渠道、跨屏等形式進行內容傳播與擴散,此時的用戶參與到內容傳播當中,并且成為內容傳播介質。互聯網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掌握了先進的生產要素:云、網、端。“云”就是云計算、大數據生產要素,傳播能力的提高、商業模式的構建,都源于對數據的加工使用,云計算、大數據為用戶低成本運營打開了便捷之門。“網”使萬物互聯,無處不在,其承載功能不斷提高,新附加值持續提升。“端”則指用戶直接接觸的PC機、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及傳感器等,既是數據的來源,也是服務提供的界面。互聯網商業模式的邏輯實質上就是利用高效能整合低效率,對傳統產業生產要素再分配,并以此來提升整合系統的效能。
傳播是廣電的主業,實現智能傳播的核心是基于大數據的智能信息匹配。建設智慧廣電,要在“云、網、端”方面做足文章。一是建設云信息服務平臺,實現海量信息的分類篩選、精編和深加工;二是打造大數據處理平臺,通過對大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實現對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準確定位和把握;三是采用通用技術低成本地實現信息服務與用戶需求之間的智能化匹配,并有方便快捷的商業模式給予支持。廣電應依托核心資源,加快構建一云多屏的聚合、傳送信息服務平臺,開發新媒體業務,把傳統受眾轉變為用戶,改變原來的業務流程和組織架構,由“中央廚房”向多終端分發內容,把聚合、組織、動員能力發揮到極致,使之成為智能化傳播平臺。
“中央廚房”是一種全新的內容生產流程和機制,它不僅是技術平臺,還負責聚合、生產和分發內容。一般下設統籌推廣、內容定制、可視化創作等專業團隊。身兼制作、編成、分發、統籌等多項職能。制作就是利用HTML5等技術對平臺聚合內容進行可視化創作;編成是將記者采集、用戶上傳的內容,進行多次切割編輯,生成適合多渠道傳播的產品;分發即推廣,不僅要將產品推送給集團內各終端,還要為集團外媒體提供定制服務;統籌則是聯絡工作,通過智能傳呼系統,將記者報題與編輯要求、傳者意圖與受方反饋無縫對接,避免重復或無效勞動。
廣電云信息服務平臺不但是一個傳播業務工作平臺,還是一個綜合性管理平臺,同時又是一個開放性的社會服務平臺。在這平臺上,信息傳播是雙向互動的,用戶既是內容的生產者也是內容的傳播者,可以最大化地讓用戶參與到品牌傳播并分享中去,消費者基于他們的體驗形成對品牌的認知,使媒體營銷進入全域時代。用戶生成內容(UGC)與專業生產內容(PGC)能夠有機對接、證偽和采用;數據分析可以幫助廣告客戶實現精準投放并實時監測投放效果,大數據全樣本分析可以衍生出新的業態。監測監管、研判處置能夠做到全方位、一體化,可管可控,安全可靠。
建設智慧廣電,必須延伸兩項重要業務
智慧廣電除了做好主業,還要向兩翼延伸業務范圍,更加深入地融入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之中。其中,聯通政務信息網絡,打通新的生活服務消費渠道,是必不可少的兩項重要業務。
一、助力政務信息公開,重塑政府網絡形象。政府信息公開主要依據是《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強調行政機關要公開其執法依據、執法程序和執法結果,使政府的工作內容公開化,對于政府籌劃或準備進行的工作,如城市建設、道路規劃、醫保措施、事務處理等進行分類公開,并讓公民可以通過特定渠道,如政務公開欄、政務公開網絡等進行查詢、監督。政務公開目的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明確權力清單,公開運行流程,方便群眾辦事和問政。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務公開不斷深化,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權力透明、企事業單位辦事公開全面推進,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重形式輕內容、選擇性公開等,有的公開內容不全面,程序不規范;有的不能妥善處理公開與保密的關系,共享機制不健全;有的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服務運行不規范,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不能滿足群眾需求。這些都需要在新傳播時代得到加強和改善。
互聯網時代具備信息高度公開透明的技術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對稱性,使“政府辦自媒體”成為潮流,政府網站從1.0到2.0再到3.0,不斷升級更新。2014年,新浪政務微博達12萬家,騰訊政務微博達18萬家,政務微信公眾賬號2014年底達到6萬個。2015年又出現政務新媒體O2O模式,特點是“線上重溝通,線下重服務”。隨著各類政務網絡平臺開通,政務機構迎來智能自助服務的新階段。智能化傳播幫助傳者和受者兩端的有機對接,實現了信息的對稱和透明。智慧廣電建設要及時與之接軌,承擔政務信息公開雙向平臺建設和發布任務,一方面做好兩個輿論場的引導,一方面輔助政府網下解決問題。積極協助政府建立健全政務服務體系,統一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規范服務中心運行,重塑政府網絡形象,把公開透明的要求貫穿于政務服務各個環節,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強公眾服務與交流,縮短與公眾的距離,讓信息傳達更精準、公共服務與辦實事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