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欄目責編:曾 鳴
文藝節目廣播現場轉播指的是以歌舞、戲曲、音樂會和綜藝晚會等文藝演出為主體,以廣播為傳播手段,在不改變演出現場的情況下,以電波的形式將演出內容傳播給聽眾的廣播形式。在這類文藝節目的廣播現場轉播(以下簡稱現場轉播)中,主持人作為身處現場唯一的觀眾,不光是聽眾的耳朵,更是他們的眼睛,除了在完成節目主體內容完整的轉播需求外,更應該迅速觀察整合現場的各類信息,進行豐富生動、細致準確的傳播再現。現場轉播的成功與否也與主持人的水平高下密切相關,如何提高主持人現場轉播的能力便成了越來越多研究者關心的課題。本文結合筆者參與澳門國際音樂節和一系列大型文藝活動現場轉播的經驗,對廣播主持人在文藝節目現場轉播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做出探討。
一、以講解者的身份串聯銜接、講解推介。作為一位文藝節目現場轉播的廣播主持人首先應該是一位優秀的講解者,具備良好的串聯敘事能力。在廣播轉播時,前方主持人必須根據節目內容和播出需要,順暢地完成節目表演間隙的銜接,并對舞臺上的動態變化及時做出描述,達到有效傳播。這種串聯除了在內容上完成對演出人員、演出內容的補充介紹外,一個好的主持人更應該參照演出特質、聽眾需求對語言風格和主持樣態進行調整,讓主持語言與整場演出的內容流暢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凸顯出文藝類節目的節奏感和美感。
例如,筆者在轉播《來自草原的稀世之音》——內蒙古少年合唱團的演出時,就把主持人串聯詞的重點放在介紹演出的亮點:無伴奏合唱、馬頭琴以及蒙古長調的藝術特色上,用深入淺出、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表達讓相對專業的藝術術語被普通聽眾所了解,激發聽眾的聆聽興趣。對待一些表演戲劇化,故事劇情跌宕起伏的演出時,比如在轉播《普契尼歌劇三聯劇》時,則將解說的重點放在每一幕的劇情內容、人物關系的交代上,用極富感染力的講述配合音樂和演員的表演緊緊地抓住觀眾,為演出增色。
二、以采訪者的身份溝通對話、交鋒碰撞。在完成轉播節目的過程中,主持人除了相互之間的交流外,通常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以采訪者的身份完成與不同嘉賓的對話。以積極的活動、真誠的溝通,就聽眾感興趣的話題與嘉賓達成觀點的碰撞融合,形成信息共享、認知共識和情感共鳴。
在澳門國際音樂節轉播期間,幾乎每場演出都分為上下場,中場休息時主持人通常要邀請嘉賓參與討論。由于嘉賓的身份和背景各不相同,主持人在與其溝通前就必須了解嘉賓的經歷、特長、興趣甚至是表達風格,有針對性的與嘉賓進行交流。
例如,我們在轉播粵劇《雙仙拜月亭》《紫釵記》精華版的演出期間,得知嘉賓是本場演出的藝術總監梁漢威先生,他長期致力于粵劇的普及和創新工作,為此,我們特意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梁漢威先生,我們知道這些年您一直致力于粵劇的創新工作,在這兩出戲中請問您的創新之處在哪里?”“近年來,我們知道您一直在提倡粵劇年輕化,并且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將它傳承下去,以您的觀點,認為粵劇工作者在創新方面可以做哪些新的嘗試?”……對被采訪對象而言,這些正是他最熟悉且有過深度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回答起來自然胸有成竹、滔滔不絕。這樣的提問使得對話進行的特別自然順暢,它讓嘉賓做到言之有物,同時也讓聽眾在最短時間內了解了本場演出的亮點以及香港粵劇精英在普及推廣粵劇方面做出的具體成績,增加了現場轉播的效果和精彩度。
三、以評論者的身份評論解析,畫龍點睛。在這個信息共享的時代,很多文藝演出都有多家轉播媒體。如何能夠吸引聽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持人能否以個性化的視角進行解讀,引領聽眾欣賞節目。現場轉播時主持人的評論往往是即興的,篇幅不宜太多,但需要精準到位。這種評論往往需要依托主持人相關知識的日常累積和文藝素養的長期培養。
例如,在轉播《浪漫經典——王健與澳門樂團》這場演出的結束部分時,主持人和現場觀眾一起被藝術家們精彩恢弘、細致豐富的演出打動,有感而發說出評論:“馬勒的作品我們已經聽過了許多不同風格的演繹版本。有一個說法,東方指揮大師的激情和率真非常合適演釋第一和第二樂章。然而,一但面對第四樂章那種如雷灌耳的豪情和張力,有時就難以游刃有余,顯得過于率直和單一,而這又恰好是馬勒音樂風格一直以來難以把握的關鍵所在,也就是激情中高度融合著人生道不盡的滄桑感和苦澀感。所以,有人說沒有歷經人生風霜,即便技術再好,要去把握馬勒風格,是難乎其難。這也正是那些堪稱優秀的指揮家望‘馬勒’而興嘆的原因。但是今天,我想呂嘉和澳門樂團無疑用他們精湛的演奏出色地完成了這一挑戰,賦予了馬勒的《D大調第一交響曲》這部作品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精神。讓我們在馬勒營造的這個世界中,親身體驗到了另一種清新遼闊的氣息,感到精神抖擻、心曠神怡。”這段主持人的現場評論雖然有著很強的個人主觀色彩,但有利于幫助聽眾深化對演出的理解,也從專業的角度解析了作品的技術難點和藝術家的演奏亮點,雖然篇幅不多,但在演出結束時說出,可以說是一次非常好的聽后總結,為整個節目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既然是現場轉播,能否最大限度地傳遞現場信息無疑是衡量轉播是否成功的關鍵。與電視畫面的一目了然不同,廣播只有聲音一種介質,所以在文藝類節目的廣播轉播中,廣播作為傳播信息的有效載體,除了需要轉播現場音響即演員們的表演內容外,還需要依靠主持人直觀而生動的形象表達,讓聽眾在短時間內接受更多更新的內容,通過語言仿佛看到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優秀的現場捕捉和再現能力。根據筆者的經驗,這種能力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得以實現。
一、專注細節的精準把控,實現信息現場的深度還原。信息現場通常意義上指的是主持人觀察到的如舞臺的背景、陳設、演員的服裝、道具,樂手的表情動作和演出花絮等這些細微的點滴。在現場轉播的過程中,前方直播的主持人作為連接演出現場與聽眾的紐帶,是整個節目中最積極的主導人物,他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敏銳地捕捉現場信息,并將直觀的觀察通過有質感的語言傳達出來。這種質感的傳達主要源于主持人對細節的把握,擁有細節的轉播才會有有亮點和特色,才會擺脫簡單的串聯和介紹,讓轉播變得生動,充滿畫面感。
二、整合第二現場信息資源,完成信息的有效補充。所謂第二現場,指的是正式演出之外與演員接觸見面的機會,如排練、采訪和演出前的工作坊、交流會等。這些演出之外的時間,是主持人與演員近距離溝通、獲取信息來源的重要渠道,而且這些信息往往更加直觀、生動、充滿趣味性,也更可以表現出演員的常態,更符合聽眾獲取全面真實信息的心理期待。
三、強化心靈現場的內在感受,引發愉悅的收聽體驗。幾乎每一場演出現場觀眾對演員的表演都會報以最直接的反饋,主持人應該充分感受及時捕捉,將現場觀眾興奮歡樂的情緒以及樂手的即興發揮第一時間帶給聽眾,讓他們即便僅僅通過聲音一種媒介也可以有極強的帶入感。如在轉播《唐吉訶德》這場演出時,來自俄羅斯的中提琴手維也托斯拉夫·比羅哥洛夫的表現非常出色,他以嫻熟的技藝征服了全場的觀眾。在上半場演出結束后,他起立向觀眾致謝,觀眾則報以了熱烈的掌聲、歡呼聲和尖叫聲。這位中提琴手顯然被觀眾的熱情打動,他沿著舞臺一路小跑,還佯裝要將自己的中提琴拋向觀眾席,引得觀眾陣陣笑聲。這個小小的動作,將他愉悅的心情和活潑的性格表露無疑。這些即興的表現,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主持人將這一切看在眼里,巧妙地暫停了轉播稿的內容,將現場的輕松愉悅的氛圍用語言加以描述,彌補了聽眾無法親見這一幕的遺憾。
有過轉播經驗的主持人大多知道,現場轉播中有一個每位主持人都必須跨越的挑戰,就是面對各種突發狀況時能否擁有沉著冷靜的心理素質和機智靈活的應變能力,而這一切離不開多年直播經驗的累積和轉播前的充分準備。主持人在演出前必須對演出內容、演出流程和演員的相關背景、特長有全盤的了解,當出現突發情況時,才能夠合理運用各類資源,多方調動知識儲備,機敏果斷地處理狀況,使轉播有條不紊、準確清晰并與現場的氣氛和節奏相互吻合。
一、豐富積淀 靈活應變。在文藝節目轉播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演出曲目和演職人員經常會發生臨時性的調換。為了避免失誤,主持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預聽現有的音頻資料或觀看彩排,在正式轉播前對整場演出有一個感性認識。當遇到節目首演或音頻資料缺乏時,主持人在直播中更應該小心謹慎,確保信息準確,避免張冠李戴、貽笑大方。實際經驗是,主持人在轉播的現場并不能完全依賴節目表,只能將其作為參考的資料,以演奏樂器、演員和曲目風格等元素為參照物對演出曲目和演員進行判斷。
二、沉著冷靜 拾遺補缺。即興是現場轉播中最大的魅力和壓力所在,在現場轉播的過程中,無論你準備得多么充分,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情況干擾節目的完整度和流暢度。如現場演出已結束但轉播仍然繼續,需要主持人持續口播調節時長、演員A、B 角臨時調換、設備臨時出現故障等突發問題,正是這些風險和恐懼增加了了現場轉播的壓力。面對這些意想不到的挑戰,主持人只有沉著冷靜從容應對,才能將演出中的這些突發狀況拾遺補漏,化險為夷。
綜上所述,文藝節目的現場轉播對廣播主持人的綜合能力有著嚴格的要求。因為這并不是一次簡單的再現,它要求主持人不但擁有深厚的文藝知識和綜合素養,同時還擁有敏銳的現場感受能力,并能夠氣定神閑、淡定自如地化解各種狀況,通過個人非凡的細節表現力,將這種即興的藝術美感鮮活生動、引人入勝地呈現給聽眾,進而營造出精妙的藝術想象。它既是一種展現更是一種創造,更需要主持人與表演者、聽眾三方之間的默契交流。它既是主持人個人努力的結果,也需要與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密切配合、協作完成。唯有此,才能最大化地發揮直播中廣播主持人的作用,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