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勝
欄目責編:胡江銀
以往多數電視臺,新記者一來,老記者一般是先傳授新記者怎樣記錄采訪的同期聲,再根據同期聲內容以及相關背景寫新聞稿,然后依據配好音的新聞稿貼畫面把節目串編起來。這種前輩傳授的方式平心而論,只要導向正確,結構合理,做出來的節目一定會四平八穩,偶爾也會出優秀作品。筆者以傳統的創作方法,做了近十年的電視新聞專題類節目,總感覺有一些遺憾和不足。一是因為搭建節目框架的需要,把許多官話、套話用了,而素材中許多精彩的同期聲卻沒地方可用。另外,許多不錯的現場畫面,因為看似與結構沒有太大的關系,也沒有用,感覺十分可惜。這以后,筆者就一直在思考是不是可以從文字搭建節目框架的傳統思維中跳出來,以畫面去搭建節目框架,以最精彩的同期聲去架構電視節目,而在畫面和同期聲無法交代背景環境的時候,再用解說詞去做補充說明,最大化地強化畫面在電視節目中的主體地位。
四年前,隨著編導節目的不斷增多,駕駛畫面能力的增強,筆者開始嘗試用畫面去搭建節目框架。具體做法是,首先把采訪中最精彩的同期聲剪出來。這些同期聲之間看似沒有太多關聯,但采訪對象說得神彩飛揚,可視性特別強,因此,筆者就想盡一切辦法把它們巧妙、合理地安排進節目。然后將最能體現新聞性的畫面和最精彩現場、按新聞事件的邏輯順序安排在這些同期聲的前后,依次排列,與同期聲共同承擔起敘事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電視新聞還是新聞類專題甚至是生活服務類的節目,從攝像機開機到拍完最后一個畫面,這些畫面本身就有了它們節目中出現的先后邏輯順序。因此,只要電視記者用心地去嘗試,以畫面去架構整個新聞節目的框架是完全可以做到、做好,越做越順的。
完成這些工作后,筆者在同期聲中尋找內在關聯,根據穿插其間的畫面、現場信息寫解說詞,看圖說話,完成一部電視作品。經由這種方法編出來的電視節目,解說詞和畫面一起出現,觀眾更多的注意力依然在畫面上,而不是刻意地去聽解說,就能明白這新聞到底要表達什么意思,因此看著自然不會覺得累。
對比兩種做節目的方法,經過一番認真地思考,筆者覺得,電視藝術從字面理解也應當是以看為主。電視記者首先要學會用畫面去思考。因為,每一個鏡頭它本身就是一段文字,如何把它們編在一起形成一篇優秀的小文章,就要努力學好電視編輯語法,善用電視語言,學會以畫面去敘事。而以往,我們習慣用文字去架構一個節目的框架,觀眾往往都是在聽新聞而不是看新聞,覺得看著累。當然,以畫面來敘事,節目中的新聞五要素是不能少的,導向一定要正確,所做的改變只是敘述主體由文字變成了畫面。
筆者以為,以看為主創作電視新聞專題類節目,通過多次的思考、總結,最終有能力將攝像機化成一支無形的“筆”。有了這種畫面為主的意識,采訪中就不會偷懶,就會主動多拍、多問,以紀錄的方式去完成節目的拍攝,邏輯思維能力就會越來越強。現在有些年輕的記者經常在思考,到底拍攝素材的長度與編出來的節目長度是什么比例才是合理、正確的。比如,拍60分鐘素材,最終做成6 分鐘的電視節目,就是10:1,然后依此類推。筆者上網看到有些記者能做到四比一、三比一等等。有人甚至認為比例越小,記者的工作能力越強,筆者覺得這種說法和做法有失妥當。記得電視界的一位老前輩曾經說過,做電視新聞采訪時要以十當一,精選素材編輯節目時要以一當十,這樣編出來的節目才好看,這樣做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電視記者。經過這些年的實踐,筆者越來越相信這位老前輩所說的是正確的。從某個角度說,勤奮的、善用鏡頭紀錄、敘事的記者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電視新聞記者。2012 年筆者創作的法制類電視新聞專題類節目《青山作證》,榮獲安徽新聞獎二等獎、安徽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該作品就是筆者以畫面敘事的方法去完成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