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爾


沐浴著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明方向的重要講話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勝利閉幕的強勁東風,中國歌劇界的最高藝術盛會——第二屆中國歌劇節,10月29日在湖北武漢琴臺大劇院開幕。
第二屆中國歌劇節由文化部、湖北省政府主辦。以唱響“中國夢”為主題,以“歌劇藝術的盛會,人民群眾的節日”為宗旨,為期16天,來自全國的20臺歌劇精品,分別在琴臺大劇院、湖北劇院、洪山禮堂等6個場館上演。本屆歌劇節是在黨中央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后舉辦的一次國家級藝術活動,是文化部和湖北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歌劇節集中展示了近年來中國歌劇藝術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最新成就,探索中國民族歌劇在新時期的傳承、發展和創新之路。
10月30日,由文化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歌劇節論壇也拉開了大幕。來自全國的歌劇藝術家、本屆歌劇節評委、參演單位代表、湖北省各高校相關專業師生代表濟濟一堂,一同“把脈”中國當代歌劇。出席此次歌劇盛會的有,中國著名女指揮家、教授鄭小瑛,國家話劇院國家一級導演張奇虹,中國音樂學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陳蔚,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教授廖向紅,中央歌劇院創作中心主任、特約評論員蔣力,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教授蔣一民等26位專家學者。
中國歌劇的“根”在哪里?
在專家學者熱情洋溢的交流中,關于中國歌劇的“根”成為討論的焦點。與會專家認為,正是有了自己獨有的民族特色,中國歌劇才區別于外國歌劇,占有一席之地。
國家一級導演張奇虹回憶起當年排演《白毛女》的場景:“我15歲參加革命隊伍,參加華大文工團《白毛女》的演出,從解放戰爭中給鄉親們、給隊伍演出直至全國解放。《白毛女》深深教育我,文藝、戲劇要為工農兵大眾服務,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牢記至今。她提出兩點主張:第一,年輕演員要熱愛心中的藝術,而不是藝術中的自己;第二,要打造“詩的歌劇”,而不是話劇加唱的戲。
原總政歌舞團、解放軍藝術學院政委喬佩娟則表示:“過去的劇目為什么能打動老百姓,因為它體現了時代脈搏。比如《小二黑結婚》就是以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的頒布為背景創作的。”
“世界上所有音樂的根都在民族民間音樂中”,在四川師范大學教授、國家一級作曲韓萬齋看來,“深深扎根在中華沃土之中的《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紅霞》、《紅珊瑚》、《洪湖赤衛隊》、《黨的女兒》、《月落烏啼》、《鹽井傳奇》等歌劇都得益于民歌、曲藝、戲曲的事實,更為我們確證了扎根民族沃土對于歌劇創作的重要性!”
湖北省歌劇院創研室主任、國家一級作曲羅怡林分享觀點道:“我們的眼光、視角要放在民族、民間和戲曲音樂上。雖然歌劇是舶來品,但具有中國特質歌劇的出現和發展也有六七十年的歷史了。像歌劇《白毛女》、《兄妹開荒》等早在延安時期就已經有了中國民族歌劇的雛形。”
原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劇作家、詞作家黃奇石認為:“以《白毛女》為代表的一批紅色經典歌劇為我們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概括起來,集中到一點就是:強烈的時代精神與鮮明的民族特色,也就是毛主席的延安‘講話中所提出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這是中國歌劇有別于一切外國歌劇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繁榮期所產生的一大批民族歌劇的經典之作,是中國歌劇的瑰寶,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值得我們珍視、學習與借鑒。”
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教授蔣一民則說到了“學堂樂歌”:“什么是體現于音樂尤其是聲樂藝術的北大文化及其傳承呢?與此關聯的,必須首先提到三個標志性北大人物:蔡元培、蕭友梅和黎錦暉。而這一關聯的樞紐就是‘學堂樂歌。‘學堂樂歌是中國向歐美學習過程中的第一次音樂現代化的運動,可惜這個運動對歌劇創作的影響到聶耳為止即告中斷。希望中國歌劇創作從歷史曾經給予的機遇中獲取啟示,增強活力,重拾音樂夢想,另辟蹊徑,走出新路。”
中國當代歌劇“難”在哪里?
論壇上,不止一位專家學者提出了歌劇之“難”。此難,不僅來自歌劇制作的外部因素,也來自歌劇本身。專家們在自己豐富的歌劇創作演出實踐的基礎上,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深化對歌劇創作規律的研究,為中國歌劇創作提供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理論依據和方法參照,為歌劇之“難”尋找出口。
中國音樂學院表演教研室主任、導演陳蔚近幾年來執導了若干部歌劇和音樂劇。她說:“近幾年,中國的原創歌劇作品的出品量。相較以往的年份來說,不可謂不多。然而即便如此,‘歌劇很難已經成了幾乎所有人的共識。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性的。即便是在歌劇藝術發展的積淀和傳統已經非常成熟的西歐,原創新劇目也是相當艱難的。究其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方面是外部的原因。而另一方面就是歌劇本身的原因。試想一部原創歌劇的成立需要多少精力、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這只是成立,如果要成功,我們需要做得更多。”
有多部歌劇在第二屆歌劇節上亮相的中國廣播藝術團國家一級作曲莫凡總結說:“在歌劇創作中,用音樂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是作曲者面臨的最大難題、最大考驗、最大挑戰。用音樂塑造好人物,這真是一個需要終生探求的課題,這也是創作出一部優秀歌劇所必須做到的最起碼的要求。”
曾執導歌劇《運河謠》的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教授廖向紅說:“歌劇導演在進行三度創作時,音樂是創作的核心要素,主要運用音樂和歌唱敘述故事,展現劇情,刻畫人物,呈現主題。導演需運用綜合藝術諸多手段為音樂造型,將音樂視覺形象化,最大限度地呈現音樂的內涵表現力和魅力!歌劇導演應努力使觀眾聽見的音樂形象和看見的視覺形象有機融合,創造完整的舞臺演出形象,否則,就將破壞、失去歌劇藝術的特征與魅力。”
中央歌劇院中提琴演奏家、特約評論員景作人指出:“歌劇就是歌劇,借鑒姊妹藝術的優點是對的,但首先要考慮一個‘度的問題,若過分渲染,生搬硬套,必會產生出相反的效果。試想,如果把一部舞劇搞成了歌劇化的舞劇,觀眾同樣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北京藝術研究所研究員、特約評論員傅顯舟說:“新世紀以來國產歌劇創制實力的提高,并不能掩蓋其中存在的問題。歌劇生產數量增加、精品缺乏,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滿新穎盤點了2013年的歌劇創作后總結道:“造船不易,造航母更難。歌劇就是一種尋找時代精神聚合力和人類文化導向力的舞臺航母,是中國歌劇人的百年夢想。中國歌劇要長成世界之林中的參天大樹,就須考慮此載體在中國的特殊現代文化身份、文化屬性和立足當下的思想功能與審美引領水平。目前,兩大根本問題鉗制著我們的腳步:一是歌劇創作觀要走出‘稱頌體而有效地介入當下生活:二是院團體制必須要在群眾監督的陽光下才能運行。”
當下文藝創作中一系列不良現象
習近平同志在10月15日召開的文藝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當下文藝創作中一系列不良現象提出批評。他說:“在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針對習總書記的講話,論壇上專家學者們發表的觀點成為論壇上的熱點。
河南理工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特約評論員居其宏對歌劇音樂劇創制領域的“機械化生產”表示了憤慨:“不顧或根本無視歌劇音樂劇這種高度復雜性和高度綜合性舞臺戲劇樣式的藝術規律和創制周期,盲目追求劇目生產數量,匆匆立項,匆匆上馬,匆匆創排,匆匆上演,匆匆下檔,一些劇目的創制周期竟然只有短短兩三個月,甚至在10多天內就完成了一部大戲的全部作曲和配器;然后既不聽取同行和觀眾意見,更不想從事劇目的進一步打磨提高,而是將它束之高閣,便急匆匆地再創制下一部,如此周而復始、惡性循環,乃至第三部、第四部,于是便形成了一種機械化的生產套路和創制模式。在我國當下歌劇音樂劇的創制實踐中,這種‘機械化生產模式,輕則拋棄艱苦藝術創造和打造精品佳作的神圣使命,重則揮霍納稅人血汗,助長粗制濫造、急功近利之風,以高投入低質量的產品同虛假宣傳、虛假廣告、胡吹評論一起愚弄觀眾,腐化藝術家靈魂,敗壞本行業聲譽,其危害性、腐蝕性極大,故業內同行不可不察、不可不說。當代歌劇音樂劇中的‘機械化生產模式可以休矣!”
“萬物生長都需要環境,改革開放三十年,高速增長的經濟,百姓衣食無憂豐衣足食,但長時期的經濟沖動也催生了金錢與物質的崇拜,我們固有的質樸價值取向與世界觀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中國社會藝術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李元華說,“當下歌劇人為我們民族歌劇事業的發展有必要對昨天做一個反思和梳理,對明天有個展望,對當下做一個實事求是的審視。”
中國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團長武旭海指出:“現在打開電視機,眾多低俗的二人轉、脫口秀等文藝節目占據了大量的文藝頻道和演播時間,這是對媒體資源的高度浪費,并且對人民藝術欣賞水平產生惡劣的影響。如何傳播正能量。讓高雅的文藝節目和好的藝術資訊在廣大人民間傳播,讓舞臺藝術走進人民的生活中,我們需要構筑一個健康、有效的宣傳平臺和環境。”
湖南省歌舞劇院國家一級作曲劉振球痛心疾首地說:“值得注意的是,當今一些新創演的歌劇、音樂劇,投資金額大到嚇人的地步,動輒上千萬的制作,豪華的舞美、耀眼的燈光、華貴的服裝,震耳的音響,掩蓋了戲劇內容的貧乏、空洞與虛假,這不僅是一種新形勢下的巨大舞臺奢侈和舞臺浪費,而且是對崇高的舞臺藝術的極大的污染。最叫人難以容忍的是讓那些鉆錢眼的所謂‘藝術家們鉆了空子,猛抬自己身價。以獲取藝術領域的‘暴利,滋生了一批藝術蛀蟲。”
中央歌劇院創作中心主任、特約評論員蔣力總結道:“萬丈高樓平地起,無限風光在險峰。中國歌劇的高原在哪里?歷屆文華獎、藝術節評出的‘文華大獎的歌劇作品,就是中國歌劇的高原。于歌劇而言,不希望互相攀比誰的制作大、誰的投入大,希望比內功、比真功、比自己的真實實力。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不希望看到歌劇的獨秀峰,希望看到的是歌劇的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
中國歌劇的“路”在哪里?
參加論壇的業內專家們在“把脈”找出問題之后,也紛紛給中國歌劇支招。大家共同的心愿,是希望在不遠的將來,看到中國歌劇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我國著名女指揮家、教授鄭小瑛表示:“我們不僅要排自己的劇目,也要排些西方經典歌劇的中文版,先讓老百姓接受,喜歡。說到底,培養市場、培養觀眾不是一場演出的事。需要持之以恒地投入。”
重慶歌劇院院長劉光宇提出:“對歌劇形式創新探究,并非要去顛覆或者逆轉歌劇的傳統,相反,唯有創新,才能確立歌劇在現實中對其自身命運的獨立思考與深刻把握,這樣才能使得這種形式創新在當下獲得特殊的時代意蘊。”
四川音樂學院院長、國家一級作曲林戈爾的關鍵詞是“民族化”:“歌劇要想在當代中國繼續扎根、發展,民族化是其首要途徑。在各種藝術形式中博采眾長,廣泛汲取東西方文化營養,實現多元化發展,保持不斷創新,是其成功之道。”
中國歌劇研究會副秘書長王道誠同樣提到了“民族化”:“真正優秀的歌劇作品。不僅需要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題、良好的群眾基礎,還需要有好看的故事,鮮活的人物,動聽的音樂,嚴謹的舞臺呈現。切不可非要一廂情愿地、盲目而固執地去跟西洋歌劇攀親續家譜。唯其如此,才能帶領中國歌劇走一條‘民族化與‘本色化的綠色生態的發展之路。”
總政歌劇院原團長、國家一級作曲王祖皆則提出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問題。他說:“在當今時代,中國的歌劇究竟應當如何發展,如何在新時期探索一條既緊貼今天這個時代,又適合中國歌劇藝術發展的民族化道路是我經常思索的問題。我認為,在新時期發展民族歌劇,不僅應當學習西洋歌劇的創作手法,同時,更應當提升歌劇人的文化自覺,增強歌劇人的文化自信,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文化定力,從而探索出一條立足傳統、融合現代,服水土、接地氣的歌劇民族化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