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周海龍
內容提要: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在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構建現代教學模式,將傳統聲樂教學方式和現代教學媒體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提高聲樂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的熱情,是提高我們聲樂教學質量的途徑之一。但是,要辯證地看待多媒體這一新鮮事物,不能一刀切,注意其使用原則,發揮其優勢,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聲樂教學。
關鍵詞:多媒體、聲樂教學、重要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往教學中的傳統教學方式逐漸發生改變,多媒體課件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多媒體是指將多種媒體例如文字、音頻,圖片、動畫、視頻等集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展現和傳播信息的全新的媒體。學生、教師在頻繁的使用中也漸漸接受并習慣了這一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通過課件形象,直觀地展示教學重點,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和領會所學知識,也使老師更方便、科學地進行教學規劃。在聲樂教學中對多媒體的運用,突破了傳統的教學在空間上的限制,調動了聲樂學生的積極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這種圖文并茂、聲像共存的特點,使學生在掌握聲樂學習的效果上更加具象化,更方便掌握聲樂這門抽象藝術。還可以隨時補充聲樂教材中文字無法呈現的內容,使這門抽象藝術更加直觀化、簡單化。針對多媒體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應該發揮它的優勢,更好地將其運用于聲樂教學中。
一、多媒體的特征
多媒體技術是利用計算機對聲音、圖像、文字等多媒體合成一體進行處理加工、存儲和傳輸的技術。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利用計算機來代替教師的部分工作,幫助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通過學生與計算機的交互作用,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它具有以下特點:
1、集成性
多媒體能夠對信息進行多通道統一獲取、存儲、組織與合成。這在聲樂教學中有利于對教學內容和相關信息的統一收集,不僅豐富教學內容,而且能達到及時補充學生相關知識信息的功能,這一特點隨著授課內容增加在接受新的知識點上凸顯了多媒體持續性的優勢。
2、控制性
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中心,綜合處理和控制多媒體信息,并按人的要求以多種媒體形式表現出來,同時作用于人的多種感官。這一特點易于操作,有利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內容的掌控。以及對教材內容的協調。
3、非線性
多媒體技術的非線性特點將改變人們傳統循序性的讀寫模式。以往人們讀寫方式大都采用章、節、頁的框架,循序漸進地獲取知識,而多媒體技術借助超文本鏈接的方法,把內容以一種更靈活、更具變化的方式呈現給讀者。這將有利于聲樂教師在對聲樂這門抽象藝術教材內容的闡述中,變得更具體,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一些唱法上的技術難點和對歌曲的詮釋。
二、多媒體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
多媒體聲樂教學系統具有視聽結合、形象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它突破了傳統教學法在時間、空間和地域上的限制,直接表現各種事物和現象,并能在短時間內展示事物運動發展的全過程,擴展了音樂教學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便于學生對所學教材獲得最充分的感知。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很難感知的一些內容,如遠方景象、異國的風土人情等通過音頻設備能夠使它們清晰地表現出來,使學生耳聞目睹,猶如身臨其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音樂藝術形象,提高聲樂教學質量。
1、在聲樂教學中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一門藝術,興趣是首要的,它是能夠調動人的思維以及使人能夠對知識進行探究的內在動力。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蔽覈鴤ゴ蟮乃枷爰?、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虼恕U{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重要。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成為聲樂教學中的首要問題,傳統的聲樂教學過程中,老師在授課中,會讓學生感到對聲樂難以掌握,長時期在這樣的抽象學習中會使學生感到迷茫,失去學習的動力,也喪失主動性,長此以往成為聲樂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障礙。而多媒體作為傳統教學的補充手段,從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優勢,不僅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且把抽象的學習變得簡單而具象。
例如,我們在聲樂教學中給學生講授歌曲《嘉陵江上》所要表達的內容時,傳統老師的說教,很難讓學生感受到歌曲所要凸顯的情景。但是,假如我們運用多媒體的集成性特點。老師控制多媒體,音響就會放出美妙的旋律,同時屏幕會顯示與其相匹配的情景,看到了抗戰時期,東三省的淪陷等畫面,這些易于學生找到唱此歌曲的情緒,在視覺和聽覺上引導學生,帶他進入到這種對家鄉淪陷的悲痛心情,進而更好地詮釋歌曲的主題思想。
2、多媒體使聲樂教學技術變得更直觀
多媒體計算機所提供的是對人的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于學生對聲樂知識的獲取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家赤瑞特拉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人類獲取信息究竟通過哪些途徑?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信息的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由此可見,人類獲取信息主要來自這兩種途徑。多媒體技術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使聽覺和視覺變得更直觀,集聲、光、形、色、動等為一體,這種教學輔助方式比傳統的老師口授效果更明顯?,F如今,聲樂領域里的歌唱理論不斷豐富,新的歌唱技巧與風格不斷涌現。歌唱方法的研究不斷深入,使其與相關學科相融合的現象越來越多。如在《樂府雜錄》中就曾記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遏云響谷之妙也。”多媒體教學可以省去非技能方面共性理論的重復課時。通過多媒體教學,節省了時間,多媒體的優勢特點,豐富的信息,靈活轉換,簡化了課堂教學程序,減少了學習知識的時間,還能活躍課堂氣氛,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對于有些抽象的歌唱理論知識,如果單獨用語言表達,枯燥乏味,學生難以理解。例如在學習發聲方法時,用腹式呼吸的狀態怎樣,聲音效果如何?下巴放松的狀態是怎樣,聲音效果又如何?通過多媒體的動畫、聲音可以將這些難于掌握的技術難點,變得更為直觀、形象。使視覺和聽覺形成鮮明的對比,重點和難點一目了然,更有利于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
3、利于學生在歌唱中情感的表達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它是人類情感的結晶。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聲樂教學活動和演唱的過程中都由情感貫穿著,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清代著名詞曲學家、聲律學家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說:“必唱者先設身處地,模仿其人之性情氣象,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語,然后形象逼真,使聽者心曠神怡,若親對其人,而忘其為度曲矣?!边@說明了想象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想象可以激發靈感,可以更好地找到感覺,表達感情。在歌唱藝術中,“情”起主導的作用,是聲音的靈魂,古代唱論所倡導和遵循的“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審美風格,正是以“情”為中心,將“技”化為“情”。聲樂演唱的實踐過程其實是唱情體驗的過程,是一個完美的富有魅力的藝術表現的過程。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未成曲調先有情”。即只有在琢磨歌曲的時候先醞釀,在動聲之前先動情,才能唱出感人至深的心聲。如果學生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單一地追求歌唱技巧而忽略了情感的處理,就會欠缺對歌曲內容的表達,進而失去了藝術感染力。但是,情感的把握對于學生來說也是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生活閱歷的限制,有些情感無法體會。因此,把多媒體運用于聲樂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的特點,將有利于豐富聲樂學習者的情感表達。
如,在演唱威爾第創作的歌劇《弄臣》中“女人善變”這首詠嘆調的時候,由于文化差異,只從歌詞方面不利于學生把握劇中角色的情緒。通過多媒體播放其歌曲相關視頻資料及觀看視頻資料,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歌劇劇情,使學生更好地把握這首歌的情緒特點,從而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演繹。
三、運用多媒體在聲樂教學中應注意的原則
多媒體輔助的出現,給予聲樂教學過程中帶來了不少便捷,但它現如今尚處于不成熟的探索和實踐階段,因此,我們應該把握其兩面性,更應該注意以下原則。
1、整體性原則。聲樂教學活動包括教師、學生以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等多個方面。因此,在整個教學環節中,不應該過于以多媒體為主。而應當對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宏觀把握,既考慮教學目的,又要考慮各個輔助功能的作用,突出多媒體特有的優勢,同時也應當體現聲樂教學的整體性原則。
2、適度性原則。在聲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時,應當考慮到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工具,聲樂教學還應以教師教學為主,可以在教學中適度使用多媒體,但不能過度依賴多媒體的功能作用。在教學中根據教材中教學內容的情境變化進行實際結合,找準多媒體和教學內容的結合點,遵循更合理、適度的原則。
3、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所有學科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一直是廣被推崇的教學原則。聲樂課授課形式為個別課和小組課。在選擇授課方式上不要過度依賴使用多媒體,由于聲樂課授課形式的特殊性,針對不同學生的現實情況應當實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綜上所述,多媒體的優點,固然顯示其功能強大,但是要針對聲樂教學的特殊性有選擇地利用,通過實例可以看出多媒體確實彌補了傳統聲樂教學的諸多不足,給聲樂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但需要每個教師在提高多媒體教學能力的同時,繼承傳統教學的精華,做到優勢互補。教師在聲樂教學實踐運用中,要把這種輔助手段運用到實際過程中,開拓創新,更好地服務于聲樂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以及豐富教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