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丹
渤海大學
淺析對外漢語閱讀課的教學策略
周丹丹
渤海大學
《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在閱讀教學的基本原則中提出“注重培養學習者運用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等不同的閱讀策略的能力”.這意味著,作為一名合格的漢語教師,首先必須對學習者如何進行閱讀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地教學。閱讀課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也是重點,因此在閱讀課中進行必要的策略教學就顯得更為重要。
對外漢語;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課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門基礎課,也是一門語言技能課。閱讀課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留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培養,它是學生增加可理解輸入,積累詞匯,訓練閱讀技巧,培養閱讀習慣,最后逐步提高閱讀能力的必要途徑。但目前在我國的對外漢語閱讀課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詞匯量不足、閱讀技巧缺乏等一些現狀及問題。
《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范》的閱讀課課程規范指出:“閱讀課是為配合綜合課(傳統意義上的精讀課)的教學而設立的技能訓練課……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實踐,學習分析處理語料的方法,掌握閱讀理解的技能技巧,逐步積累漢語閱讀的經驗,使學到的語言知識最終轉化成言語能力。”
《課程規范》中對閱讀教學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提高學生閱讀速度;二,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注重詞義的復現,讓學生在多次練習中掌握詞義的意義及用法;三,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對他們的訓練重點也要不同。語篇課文閱讀側重于信息獲取,其中的語言知識積累主要是通過大量的重復獲得的。也就是說,語篇閱讀主要反映了閱讀課的第二個特點,是學習者通過詞匯在不同語境的重現習得詞匯的主要方法。
《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主要是對國際漢語教師提出的要求,它的制定及實施為國際漢語教師的培養、培訓、能力評價及資格認證提供了依據。
在閱讀教學的研究中,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理論的觀點的爭論:一種觀點認為,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興趣,建立學生的個人語言系統;另一種觀點認為,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文章所提供的信息理解的能力。兩種不同的觀點在具體的教材編寫和教學策略上都會有一些不同。
在我們看來,閱讀教學應以《國際漢語教師標準》有關閱讀教學的基本原則為依據,其最終目標應該是上述兩個觀點的綜合:培養學生通過語言獲得各種信息的能力。
對外漢語閱讀教學是指以外國留學生為授課對象而進行的漢語閱讀教學,是提高留學生閱讀理懈能力而設置的專業基礎課,是留學生學習和掌握漢語的重要手段。對外漢語閱讀教學的任務就是通過閱讀課培養閱讀理解能力,以提高漢語水平。
(一)對外漢語閱讀教學是一門專項技能課
對外漢語教學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及語言運用的技能,通過這些技能的訓練,最終達到能夠使學生進行交際的目的。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精讀課是所有課程的綜合,它不僅訓練學生的各項語言技能及語言交際能力,它還擔任著文化知識教學及語言要素教學的重任。而專項技能課則是從聽、說、讀、寫的各個技能入手,通過對各個技能的專項訓練,最終提高學生的專項技能能力。閱讀課是一門專項技能課,它是訓練學生專項技能中一個重要環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們要注重閱讀課的教學。
(二)對外漢語課堂閱讀教學是外國留學生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
對外漢語閱讀課不僅訓練學生的專項技能,它還傳播了中國文化。留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文本信息可以了解中國當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社會的各個層面。閱讀課對留學生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對外漢語閱讀教材里面收錄的文章遠遠多余其他教材。拿發展漢語中級閱讀來說,中級閱讀分上下冊,上冊課文15課,閱讀文章46篇,共61篇;下冊課文15篇,閱讀文章46篇,共61篇。每課在課后還增加了一篇實用閱讀,發展漢語中級閱讀中收錄的文章多達150篇。學生在一年的時間里學習150篇文章,這些足以證明閱讀課是留學生了解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
對外漢語閱讀課中的內容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等各個層面都是留學生想要了解的。因此對外漢語閱讀課不僅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他們對閱讀的理解能力,更為重要的是,留學生在提高這些能力的同時,了解了中國的文化。這也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
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原則是精講多練,因此練習始終貫穿教學的始終,閱讀課也是如此。
(一)詞法的講解
1.生詞的處理
生詞的處理直接關系到閱讀課的教學進度。好多學生在閱讀文章中,一遇到生詞就會停下來,嚴重影響了閱讀速度,因此教師在閱讀可的教學進程中可以將生僻詞和難詞選出來講一講。
2.詞語學習和文本理解相結合
有些詞語學生已經掌握了其意義,但是將這個詞語放在特定語境中,學生就不明白它的含義了。而閱讀課就是給留學生理解某些詞的詞義提供特定的語言環境,幫助他們理解詞語的特定含義。如《國外旅行》中有一段話;“處于陌生的環境,聽著陌生的語言,我頓時感覺不知所措,可是我必須得找到大使館,要不然我沒辦法回到國家啊!這時前面走過來一位年輕的姑娘,我用僅會的幾句英語問道:‘Sorry,myEnglishispoor.”她仔細看了我一下說:“你是中國人嗎?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嗎?”我頓時興奮了起來;“嗨,找到大使館有門兒!”像文章中的“有門兒”的一些俗語,漢語中漢語很多,這些俗語剛開始對留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他們整體把握這類詞匯,告訴他們,這里的“門”不是指實物的門,是門路、方法的意思相當于英語中的“nodoor”。這其實和我們學習英語的過程一樣,我們在學習英語的俗語時,沒有什么好的方法,也是通過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來慢慢記憶。
3.詞語理解和語法知識互動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可能把每一個詞都交給留學生,我們可以通過教給他們一些方法來解決一些相似的問題。如通過漢字結構、詞語組合規律、上下文語境等來猜測詞義。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也是如此,不可能記住每一個單詞,但我們可以通過詞根、詞綴來猜測這個單詞的大概意思。
(二)句法的講解
1.講關鍵句
關鍵句在一篇文章中占有重要作用,它很大程度上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告訴學生,不要一直局限于文章的語法點,要學會抓文章的關鍵句。
2.講短難句
陳賢純認為,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口語中,句子的結構相當復雜,有些不符合語法規范的句子平常也存在于人們的交際中,中級階段學生要學習的是真實的語言材料。因此,在閱讀課教學中,我們發現,課本中經常會設置“難句理解”這個練習,目的是為了加強學生對句子結構理解的訓練。這對留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點,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強短難句的講解。
3.適當的文化教學
除了大量的生詞、俗語和語法結構,對留學生來說是閱讀課的難點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留學生對中國的文化不太了解,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感覺很吃力。當然,閱讀教學不是文化教學,教師主要以技能傳授為主,不宜在課堂上講授過多的文化知識,但教師可以將文本中的牽涉到的文化知識大致講解一下,作為背景介紹。詳細的的文化知識可以讓學生通過查資料或者課下進行講解。如在一篇文章中,美國留學生對中國人隨意串門不能理解。其實,在中國,親朋好友和中國同事之間的串門比較隨意,邀請別人來訪往往不需要為對方確定準確的時間。而美國人則不一樣,他們一般沒有串門的習慣。一年內遇到大節日,親朋好友才聚一聚。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一定要事先約好。所以教師在教授這樣的課文時,要先讓學生明白文化差異,有助于理解。
(三)課文處理的講解
閱讀課對課文的處理和精讀課有很大差別。《課程規范》里談到了處理課文的兩種方法,它們的精讀味道都太濃了。在閱讀課上,教師只需要有針對性地帶領學生處理課文,沒必要帶著學生讀整篇文章。
首先,在做理解練習時,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教師要幫助學生回到語料相關部分細讀。這時,教師的任務是幫助他們找對地方,幫助他們理清語義或句法的線索。重點是告訴學生如何處理理解困難:是跳過去繼續讀,還是使用某些閱讀技巧進行有效推測,或是就幾個關鍵詞查字典,等等。
其次,當閱讀課的課后習題過少時,學生無法了解文章的意義,教師應針對練習沒有覆蓋的課文部分,提出一些理解性問題,要求學生回答。
再次,要根據難度處理課文。如果一篇文章大部分內容都需要教師的講解,學生才能明白,那么,這種課文顯然不適于作為閱讀課文。如果教材中出現了這樣的文章,建議教師不用。另一種處理方法是:教師把文章關鍵詞寫在黑板上,作為學生閱讀時的一個參考背景。還有一種文章只是某一兩個段落過難,教師可以口頭介紹難度大的部分,使學生在意義連貫的基礎上閱讀全文。如果這些段落不長,或涉及重要的語法點或句式,教師可引導學生逐句閱讀。
另外,閱讀前針對文章題目的講解也十分重要。題目講解包括3個部分:對其知識背景的講解,對標題字面的講解,對文章體裁、風格的介紹。實際上,這些講解就是幫助學生啟動這些策略的好辦法。總之,好的閱讀前講解,不但能夠引起學生對即將閱讀的文本的興趣,激活或建立其相關的心理圖式,還能夠幫助他們建立成功的閱讀所需要的閱讀預期,建立閱讀目標,并自然地引導出文章的內容關鍵詞。
最后,閱讀開始前和練習完成后,要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及自己的閱讀策略有個正確的認識。這也是元認知策略中的“讀前策略”和“讀后策略”。這一點對于那些剛開始上閱讀課的學生尤其重要,因為他們特別沒有自信。在開始閱讀前,告訴學生你對文章難度的評價,告訴他們難點、重點在哪里;在閱讀后,盡量讓學生明確他們的理解率是多少,是否達到了閱讀的要求。
(一)培養推測能力
在閱讀中,閱讀者無論是對詞匯、句子的理解還是對篇章的理解,都采取了許多與推測(推論/預期/猜測)有關的策略。閱讀過程中包含了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閱讀者根據所獲得的語言提示,激活自己的已有圖式,對課文所要表達的意思產生預期,然后,一邊推論猜測,一邊驗證修改。
因此,教師應時刻提醒學生,不要一遇到不懂的字、詞就求助于詞典,或糾纏于難句,應鼓勵他們建立假設,然后繼續讀,在更大的語境中驗證假設。
在講解時,教師除了解釋這些難字、詞、句的意義外,更重要的是和學生一起討論各種可能的推測辦法,或者說采取何種閱讀理解策略,用“最低代價”理解難點--用最少的精力和時間來進行有效的理解。
(二)進行必要的練習
精講多練是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原則。如果沒有必要的練習,再好的教學方法也不能取得很好地效果。因此,教師在講解一種教學方法后,應指導學生進行必要的練習,直至學生熟練掌握這種教學方法。
(三)糾纏于難點
好的閱讀者一般總是先快速地通篇閱讀,理順文章的脈絡,再結合文章主要觀點和理解題目,回到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進一步的閱讀。
可是,很多學生一遇到生詞、復雜的語法或表達方式,往往就滯留在那里,來來回回地讀。還有一個讓學生閱讀慢的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對詞性不了解。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不斷地提醒學生:“別管這里,先往下讀。”對理解監控能力的實驗研究表明:繼續讀下去是所有補救措施中最為成熟、最為高級的一個策略。
對外漢語閱讀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無疑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師非常有必要在對外漢語閱讀課中采用適當的教學策略。本文就閱讀課的處理及引導學生養成好的閱讀習慣提出一些教學策略,以期為對外漢語閱讀教學的課文處理帶來一些幫助。
[1]陳賢純.外語閱讀教學與心理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2]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國家教委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審查委員會辦公室.1996(6).
[3]劉頌浩.閱讀課上的詞匯訓練[J].世界漢語教學,1999(4).
[4]王鐘華.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范[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5]周小兵.漢語閱讀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姓名:周丹丹,女,專業:漢語國際教育,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