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芬
扎蘭屯職業學院
詩歌教學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的作用
田玉芬
扎蘭屯職業學院
美育的培養是一種心靈上的培養熏陶,也是一種心靈上的高境界。詩歌作為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必有它美的意義之所在,即體現在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在高等職業院校的語文課中開展詩歌教學,即是從語言、意境和情感上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詩歌教學;審美能力;審美情趣
詩歌以它獨有的概括又凝練的意象、精簡又優美的文字、深邃又優雅的意境、強烈又豐富的情感在我國的歷史文化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在高等職業院校中,語文課的開展本身就是一種美育活動,詩歌的欣賞無疑就是一種審美活動,而且它對審美的要求更高,在詩歌中通過語言、意境、情感上的美來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與不同文學樣式的作品相比,詩歌在其語言的應用上是精致的,它凝練含蓄,又極富表現力。我們都知道,古人在創作詩歌時,煉字的要求特別高,大家熟知的一句“僧敲月下門”,詩人獨自津津有味地研究了好久,并請求朋友為其斟酌,到底是“僧敲月下門”好,還是“僧推月下門”好呢,這在我們俗人眼里,只是一個字的差距,但也就是這一個字,它所蘊涵的內容極其豐富。除了煉字之外,還要講究詩歌的對仗和工整,講究平仄與押韻,這些成了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中所要研究討論的重點內容,并將其挑選出來進行賞析,從而讓學生們在教師的帶領下來品讀詩歌的語言美。詩歌語言具有精煉、生動、準確、含蓄等特點。通過吟誦,我們能夠看到一幕幕生動形象的畫卷猶如在眼前展開,美感頓生。
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該字在創作之時也是詩人耗費之久,內心極其矛盾糾結的一個字,詩人最后選擇了“綠”字,該字又勝在了哪里呢?這時教師則需要引導學生從詩中品味“綠”字的豐富內涵。分析一個字離不開對整首詩歌的把握,因而將該字放入詩歌整體去看,便可看出該字運用的妙處,該字不僅寫出了春天的生機活力,也引發了讀者們無盡的聯想,并通過這個字體會春風的力量,以此引發了讀者感受草兒破土而出的成長,河水融化的歡快,從而感受到整個岸上的一片綠色,一片勃勃生機。詩歌的最大魅力之處就在這里,詩人巧用一個字就能概括性地勾勒出整個場景。教師在教學中多引導學生們對詩眼的提煉,并從中品味其獨到的內涵和詩意,在品味的過程中,培養其審美的能力和審美的情趣,從而得到心靈上的一種美的享受。除此之外,就詩歌語言的精練與平仄押韻上來看,教師可讓學生們將其朗讀出來,通過朗朗上口的閱讀來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美,以及韻律上的音樂美,并在長期朗讀的習慣下培養出一種詩歌的語感,長此以往,自己的談吐也會得到審美,講出的語言越發富有詩意,這些影響都是朗讀詩歌過程中所受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熏陶。
一首詩歌,寥寥數句,但詩人卻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美麗的意境,這也是詩歌的一大魅力之處。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其思想和心理都已比較成熟,因而他們在對詩歌的理解上,只要讀上數遍,其義就會自現,在此基礎上,教師只需引導學生透過文字大意,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去品味詩中所表現的意境美。精練的詩句所展現的圖景是需要讀者發揮其想象力去設想的,不僅讀者如此,詩人在其創作中更是離不開想象力,可以說,創作是一種想象的活動,正是有了想象力,才有了詩歌。
以《飲酒》一詩為例,我們都知道,作者陶淵明是田園的隱居詩人,以此背景也可了解到這首詩歌所寫的把酒話桑麻的閑適。再從詩歌內容去看,它又給我們描述了一幅怎樣的意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薄熬栈ā?、“籬笆”、“南山”、“飛鳥”、“夕陽”等這些意象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寄情于山水田園間的小農生活,清淡又高雅,其“悠然”一詞更是直接道出了詩人的悠閑自得的狀態,山的靜穆,人的自得。我們通過詩人的描述走進詩中,看南山周圍若有若無的一層嵐氣,看夕陽西下時鳥兒的歸巢,整個一幅自然的靜美,同時也通過此景寫出詩人內心的平靜。詩人猶如將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其表達的境界之美仿佛超越了人的生命。因此,教師在詩歌審美的教學中,既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有所培養,又充分發揮了學生們的想象力,既有對詩歌語言描述的有意想象,又有超出詩歌之外的無意想象。想象力與創造力密切相關,唯有想象才有創造,因而在培養學生審美時,通過想象培養了學生們的創造力。
一首經典的詩歌中往往都有一兩句名句,該名句在煉字上更體現出了它的精華,它所傳達的意境也是全詩的最核心之處,那么,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可以多列舉一些這樣的名句來讓學生從中學會自我審美,自我強化。對名句的賞析就是對該詩的意象和意境的品讀,從而感受詩歌中的意境美,以此來培養學生們審美的能力和審美的情趣,提高他們的精神意趣。除此之外,還可通過相同題材的詩歌對比,來體會相同主題下不同詩人所描寫出的不同意境,根據其異同之處來提高審美的鑒賞力和判斷力,讓學生們在詩歌教學的課程中,不僅學會對課本上某一首詩歌的品析,還有跳出課本之外的類似詩歌的解讀。
在一首詩歌中,除了語言的描述,意境的創造外,還有言語之外所流露出的情感,景物意境之外所表達的情思,因而,在一篇詩歌中,其情感的抒發才是詩人創作詩歌的真正目的,而且,詩歌言簡意賅的語言,朗朗上口的音律也很適合詩人直接抒發情感,滿足其抒情的需求。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們心理水平已成熟,其情感也是穩定可控的,所以他們對詩歌初步的情感基調更容易把握。在其詩歌的教學中,教師在對詩歌字面意思的解讀和深入講解后,都要對詩歌做一個升華,這個升華則是體味詩人情感上的升華,這就需要由教師引導,帶領學生進一步走進詩人內心世界,從詩歌的情感上去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如《錦瑟》,該詩的作者是李商隱,大家都認可他為朦朧詩人,因而《錦瑟》這首詩歌在其情感上,不同研究者也有著不同的想法。一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就該句的字面意思上來看其情感,相信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都能讀出這是一首表達愛情情感的詩歌。把這首詩理解為愛情詩自然也是正確的,從愛情角度出發體味詩人情感,培養其朦朧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除此之外,教師可引導學生走進李商隱的人生背景,再去品味這首詩歌,感受那個時代下,那種處境下的李商隱通過這首詩歌又是傳達出的怎樣的情感呢。高職院校的詩歌教學已不再是為了考試而教學,他們需要培養的是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因此,就該篇詩歌,對其探討可突破愛情詩的范圍,去探究它的其他情感,以此在情感審美的過程中去培養其不斷探索的精神,通過詩人情感的升華,讓學生們自身的情感也隨之得到升華。
詩歌的教學,不僅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學生一種審美的培養,在對詩歌的解讀和品味中,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其審美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詩歌的藝術之美不是空中的明月,抬頭即可見到;它也不是鮮艷的花朵,伸手便可觸摸。它一般都隱秘在某個深深的角落,需要我們去尋找、去發掘。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走出了校門也就走向了社會,在其詩歌的審美中,他們的眼界和心靈得到了審美,其精神得到提升,待走上社會,倘若人人都有一個審美的心靈,那么,相信整個社會都會越來越好。
[1]尚振旺.中學古典詩歌教學中的審美培養[D].遼寧師范大學.2009.
[2]李雙喜.淺談在詩歌教學中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05).
[3]楊麗.論中師古典詩歌教學中的審美教育[D].遼寧師范大學.2004.
[4]丁放.古代詩詞鑒賞與高中語文教學[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05).
[5]馬文晉.詩歌教學的意象拓展[J].文學教育(上).2009(01)
[6]馬德青.詩歌教學的心得與體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