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蘭
廈門南洋職業學院
以提高高職院校職業技能教育為導向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
徐鳳蘭
廈門南洋職業學院
于高等職業院校而言,職業能力應是其畢業生的亮點所在,但當代高職畢業生的職業技能并不能較好滿足企業實際需求,在就業上仍然面臨嚴峻形式和挑戰,因此,高等職業院校必須采取種種措施改進教學,提高在校學生的職業能力。
大學生;高校;問題;措施
1.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就業現狀
據統計,我國高職院校的就業率在2009年為88.1%,在2010年為88.1%,在2011年為89.6%。這些數字說明高職院校的就業情況比較樂觀?其實不然,一是因為忽視了龐大的畢業生基數,如果計入畢業生人數,就會得到一個巨大的待業數字;二是因為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多是以低薪酬入崗,就了業卻并無就好業。所以,高職院校的就業狀況并不容樂觀。
2.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現狀
事實上,社會上的工作崗位并不是人滿為患,依然存在很大的缺口,不過是很多企業對員工的素質有著過硬的要求,在沒有合適人才的時候,他們寧愿選擇虛席以待。那么,究竟什么樣的大學生能夠滿足企業的要求呢?
首先是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這是招聘人才必須要具備的素質,是從事工作的基礎。然而,目前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卻不夠牢固,很多知識只是泛泛知道而已;更不要提化知識為運用,在專業技能方面有所長了;即使在某些職業技能上確實比本科院校好上一點,但也遠遠不能達到企業的需求,并且由于所學專業知識的局限性,其進步的空間不大。
其次是具有創新能力。這是對招聘人才更高一層的要求,是日后為企業創造更多效益的源泉。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以及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疏失,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思維定式嚴重,創新能力缺乏,其所擁有的,只是半生不熟的零星職業技能。
然后是具備不斷學習和發展的精神。只有員工虛心學習、謀求發展,企業才能獲得更高的效益。然而,在十幾二十年士階層優勢的潛移默化影響下,很多高職院校畢業生自以為高人一等,不愿低下高傲的頭顱虛心求教,并且以從事勞力工作為恥。
此外,企業還要求大學生具有團隊精神、責任心的個人品質。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高職院校之所以就業困難,是因為他們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各個方面的要求。如果想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改變其就業難題,各高職院校必須承擔起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責。
1)教學理念有待更新
我國的眾高等院校,一直遵循“學術教育”的理念,教師主宰課堂、傳播學術結論,學生被動接收、死記硬背,不注重教學過程中發散學生的思維,不關注教育環節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漠視學生的職業操作技能。以這種傳統的教學理念作指導,很難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高端人才。
2)課程組織仍偏重學科知識體系
自建國以來,各高校的課程設置一直是以學科知識體系為基線,強調知識傳授的系統性,即使是中職、高職等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為教學目標的職業院校,也是偏重學科知識體系。具體表現為學科知識所占比重比職業技能所占比重偏大,且學科知識與職業技能嚴重脫鉤,此是此,彼是彼,缺少能夠指導職業技能訓練的學科知識理論。而且,即使是這種失衡的課程設置,學生上課也是草草應對,人到心未到,甚至逃課比比皆是。
3)教材內容不合時宜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各專業的教材內容,對于職業技能訓練的指導有限。具體表現為同實踐的相關性有限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過時。這種教材同課程設置一般,與企業的要求不相吻合,不能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專業技能達到一定的高度。而且,即使是這種死記硬背式的教材內容,很多學生的掌握程度也是有限的,僅僅至考試順利通過足矣,既沒有形成長久記憶,更不作深究細考。
4)考試設置仍以書面考試為主
教育部對高職院校的考核方式作了如下規定:專業課不僅要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還要綜合案例分析、開卷、實訓等考核形式。然而,我國高職院校的各階段各專業考試,仍以書面考核形式為主,不管是以考察教材中知識點為主的閉卷考試,還是以發散教材重點為主的開卷考試或論文寫作,實訓考核寥寥無幾。這種考試形式和考試內容的設置,也是為滿足偏重學科知識體系而進行的課程設置,完全忽視了綜合能力行業實踐能力的考查。
5)教學方法死板
一直以來,我國高等院校的教學方法局限于課堂上的教師一對多講授,理工科性質的專業也會有不多的實驗室操作機遇,這種教學方法既無益于學生操作技能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多媒體引進課堂后,雖然創新了教學手段,豐富了教學方法,但依然沒有改變以傳道為主的教學方式。忽視學生的能力訓練、輕慢學生的專業技能實踐,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6)教師素質存在局限性
我國高校現有的教師隊伍,多是理論講述型,動手操作能力有限。為人師表尚不能以身作則,遑論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了,這樣的教師隊伍是不能滿足教授學生實踐技能的要求的。而且,部分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就難以過關,部分教師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缺乏指導能力。如此教師隊伍,必不能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7)缺少專業技能培訓機構
在我國的高職院校中,很少見到針對大學生專業技能進行培訓的服務機構,這進一步抹殺了學生在課外訓練專業技能的機會,最終使得學生只能帶著模糊的少量知識記憶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在有些學校,倒是可以窺見少數培訓機構,但這無一例外都是商家為盈利而創辦的職業資格培訓學校,所教有限,且沒有專業技能的操作,更不要說其所收取的高額報酬,亦或是所設培訓機構只是負責職業證書的報考,并不進行職業技能的實際培訓。
8)職業資格認證水平低
首先,是認證專業具有局限性,由我國各政府部門認證的資格,經管專業占據了很大比例,其他專業所獲得的職業資格認證屈指可數。其次,是資格認證的技術含量有限,資格認證還是多集中于書面答題,實際操作成分少,于是,在很多企業看來,各類資格證書同學歷證書一樣,只是一塊敲門磚而已。
因此,為使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接軌,各高等院校必須進行系列改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增強大學生對崗位工作的適應性,改善大學生就業率的不良狀況。
1)更新教學理念
于高職院校而言,應該更偏重于職業技能教育,執行“職業教育”理念,雖然基本的知識傳授也不可忽視。在理論的指導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驗證和豐富理論,也就是常說的“學中做,做中學”。并且,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需以學生作為主體,教師僅僅是一個引導者,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能力,訓練學生技能,錘煉學生品質。如此,既使得學術研究更加深入,也對學生大有裨益。
2)改革課程體系
高等院校需勇于舍棄與職業技能教育無關或聯系不是那么緊密的課程,引進專業領域的新工藝、新技能,開發新課程,對原有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構,把課程設計與企業需求密切地結合起來。新的課程設置,在理論方面,夠用即可,當然深化為佳,但是不做強求,在技能方面,以職業資格認證為最低標準,最好是符合在企業入職的最低技能需求,技能越是精湛,在未來的工作中就越游刃有余。
3)革新教材內容
為滿足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查的以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必須根據改革后的課程設置重新編寫教材。新的教材既要具有學術教育的相關內容,又要涵蓋職業技術訓練的有關信息,也就是說,既需包羅理論萬象,又需有效指導實踐。針對此要求,參考職業資格認證試題,組織相關力量,建設新型教材。
4)改變考試形式及內容
由偏重考察學生對書本理論知識死記硬背的書面考試,轉化為以檢驗學生技能的實踐操作為考核重點,以及考察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二者并重,缺一不可??疾鞂镜念I悟,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檢驗學生的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靈活運用程度。在設計考試時,需以職業資格認證相關測試為最低要求,在此基礎上分階段提高。
5)更新教學方法
必須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轉變為以學生操作實踐為主的課堂,教師的作用只是進行操作前的指導和操作后的總結,如此,便可將教學和實踐融為一體。在學生操作時,教師可以把職業資格認證相關標準作為參考,也可以把企業的實際操作作為實踐要求。所謂熟能生巧,學生經過反復地實踐,在畢業時,一定能掌握一手絕妙的技藝。
6)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
想要培養出理論基礎扎實、實踐操作熟練的人才,就必須擁有一支理論水平精專、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為此,各高等院校一方面可以安排教師對企業進行實地考察和實踐,提高其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外聘理論和實踐俱佳的技術管理人員擔任學校教師。
7)開設相關培訓機構
學校在各專業學院設置相關實踐培訓機構,調撥專業的教師組織教學,使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提高自己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也可以對課堂上不慎熟練或一知半解的地方進行彌補,深化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有能力的院校,應該強化校企合作,把企業作為訓練平臺,讓學生在真正的社會實踐中成長。
8)提高職業資格認證水平
首先是政府相關部門結合不同企業的實際需求,擴大認證專業的類別,使認證與工種形成對應關系。其次是使各種資格認證與國際接軌,提高資格認證的技術含量,使持證者能夠真正符合企業的實際需求。
把課堂教學、資格認證、課外實踐結合起來,就是把學校、學生、企業融合在一起,如此,便可通過提高職業技能教育、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途徑訓練學生技能、促進學生就業。
[1]劉潔.淺談當代大學生職業技能教育的重要性[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7(06)
[2]董丹紅.職業學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現狀與對策[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008,6
[3]余廣俊.加強職業技能教育破解大學生就業困境[J].現代商貿工業.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