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軍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三岔河鎮九年制學校
“建構式生態課堂”下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性的研究
張賢軍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三岔河鎮九年制學校
建構式生態課堂中,教師的主要責任是點撥和引導。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引領學生學會探尋、使用有效的信息;設計靈活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展示,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不高,對交流和展示也沒有太大興趣,并沒有達到我們教師預想的效果。反思其中原因,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讓學生自主學習,可以為交流的展示做好準備,增強學生自信,提高課堂效率。
預習;建構式生態課堂;小學語文
建構式生態課堂是遵循現代教育教學理念,落實國家新課程改革要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作為出發點的教學模式。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是建構式生態課堂的重要舉措,良好科學的預習能夠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然而,當前小學學生的語文預習現狀并不理想。有些老師只是讓學生圈圈生字、讀讀課文,從一年級到第六年級都是相同的要求;還有些老師對學生放任自流,沒有明確的要求,學生不知道具體該預習什么,怎么預習。那么該如何根據學生的當前水平,指導學生有效地預習,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呢?在此,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導學案,就是根據課文中不同的體裁類型和學生的不同差異,教師設計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預習。在導學案中,不只要讓學生完成生字詞等常規預習,還要設計一系列問題引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究。比如,在教學“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篇課文時,提前給學生預習問題讓其思考:(1)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原因是什么?;(2)寫《史記》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他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3)司馬遷發憤的結果又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教師再給予必要的引導,使學生養成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一方面,即使是同一個班的學生,他們的知識基礎,學習方式方法等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有的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學過的預習方法,靈活地應用,達到預習的目的;而有的學生基礎差一些,認查生字還有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概括段落內容等就更有難度。所以在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時,不能“一刀切”、“一鍋煮”,而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層次基礎,因材施教,設計不同的預習題目。以使優等生能夠“吃得飽”,后進生也能“辦得到”,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和進步,學生預習的積極性會逐漸提高,自主學習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
另一方面,中高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的獨立意識在不斷增強,如果教師總是要求學生按自己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去預習,不給學生留出自主選擇和自由發揮的空間,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就會減弱。尤其是對那些學習成績優異、愛思考的學生來說,可以引導他們自主選擇預習內容,鼓勵他們自由選擇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享受自主學習的樂趣。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學習小組,合作預習,相互學習和啟發,取長補短,在全班形成一個良好的預習學習氛圍,促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從被動地學習狀態過渡到自己主動學習。
小學生年齡小,在預習過程中,教師的幫助和指導是至關重要的。要收放得當,恰到好處,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和目標。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盲目地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必須自己提前深入備課,精心設計預習題目,使學生明確地知道在預習中都要干什么。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預習的要領,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劃分段落,能夠使用不同的標記在課文中作標注;使學生學會利用工具書,搜索、收集自己所需的信息;引領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用簡潔的文字給課文加批注等等。伴隨著教師的指導,學生的預習更有效率,潛移默化中學生便學會了方法,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盡量使預習形式多樣化。比如,對于知識和趣味融合在一起的故事性比較強的課文,就可以讓學生提前多讀課文,自己搜集與之相關的資料,在班級里舉辦一個故事會。而對于一些涉及到自然科學知識的課文,學生不易理解的,就可以指導學生動手演示。逐步使預習從課堂過渡到課外,培養學生對預習的興趣。
預習是課堂學習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授課過程中如能將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不僅能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更能讓認真完成預習的學生看到自己預習的效果和對課堂學習的幫助。
1.交流檢查式運用
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督促和促進。在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習小組內部就預習內容展開交流和討論,找出自己的困惑和問題所在。(1)補充評價式:由組長指定一名學生先就預習內容作中心發言。其他學生再做相應的補充和評價。按預習題序進行交流。這比較適用于常規性預習內容的檢查。(2)連鎖辯論式:小組成員依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然后由組長再做歸納總結。
2.匯報展示式運用
學生通過預習作業的學習,回到課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機會,讓學生通過展示,說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結果。這樣既可以深化學生預習所學的知識,還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不足;不僅實現了成果的共享,而且解決了學生的困惑,也方便了教師掌握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還可以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互動學習,不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產生新的學習目標。
總之,良好的預習習慣,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而教會學生學會預習,樂于預習,需要教師持之以恒的要求、評價和指導。只要我們教師轉變觀念,堅持不懈,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夠實現小學語文的建構式生態課堂。
[1]林良富.學教模式的理論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12(4).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