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亞娟,馮樂玲,賀賽美,胡紅飛,江軍歌
(寧波市第六醫院,浙江寧波 315040)
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 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最常見且最嚴重的并發癥[1-2]。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報告,美國平均CRBSI的感染率為5.3/1 000導管留置日,感染患者中平均病死率為12%~25%[3]。CRBSI可加重患者的痛苦,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降低病床周轉率,增加病死率[4-6]。為有效避免CRBSI的發生,臨床上采取了一系列護理措施,國內外的研究和實踐表明,執行集束化干預措施可有效降低CRBSI的發生[7]。為 減 少CRBSI的 發 生,2014年1月至9月,本院綜合ICU 和EICU 采取集束化管理聯合安全核查表對PICC置管患者進行管理,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3年1月至9月及2014年1月至9月入住本院綜合ICU 和EICU 留置PICC 導管的患者為研究對象。2013年1月至9月的患者為對照組,采用回顧性調查;2014年1月至9月的患者為觀察組,采用前瞻性調查。對照組106例,男68例,女38例;年齡19~75歲,平均年齡(48±7)歲;嚴重創傷53例,呼吸系統疾病19例,心血管疾病13例,其他21例;置管靜脈:貴要靜脈82例,肱靜脈18例,頭靜脈6例;共2 892導管日。觀察組114例,男73例,女41例,年齡21~83歲,平均年齡(49±6)歲;嚴重創傷56 例,呼吸系統疾病21例,心血管疾病15例,其他22例;置管靜脈:貴要靜脈87例,肱靜脈20例,頭靜脈7例;共3 058導管日。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種類、置管靜脈、導管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PICC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按常規方法行PICC置管及置管后護理。
1.2.2 觀察組
1.2.2.1 成立PICC 質控管理小組 科室成立PICC質控管理小組,護士長任組長,組員為1 位PICC 專職護士和1 位感染控制監控專職護士。組長負責科室護理人員的教育培訓,定期檢查和指導PICC 專職護士和感染控制監控專職護士的工作;PICC專職護士按管理小組制定的PICC 集束化置管流程進行PICC 置管,并負責科室PICC維護的培訓指導和考核工作;感染控制監控專職護士負責監控PICC置管與維護的操作過程,并每月將核查表匯總,總結置管及維護過程中各項目的達標比例,結合科室當月統計的PICC 導管千日感染率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的措施。
1.2.2.2 編制PICC安全核查表 管理小組參考相關文獻[8-10]后,設計PICC 導管安 全核查 表(表1、表2)。全科護理人員認真學習核查表,明確使用核查表的目的,管理小組成員在PICC 專職護士實施PICC 導管穿刺置管及每次護士進行導管維護時按表1、表2內容逐項核查打勾。

表1 PICC穿刺置管核查表
1.2.2.3 集束化管理措施 對靜脈進行超聲檢查后選擇最優的靜脈進行穿刺,需要考慮靜脈的直徑、所選擇靜脈的優缺點;最優的無菌技術,包括洗手、最大的無菌屏障預防、2%洗必泰皮膚消毒;穿刺方法為超聲引導下行上臂PICC置管術并通過腔內ECG 法實時定位導管尖端的位置[11];在穿刺點使用氰基丙氨酸膠水進行保護(有出血風險的患者),或者使用洗必泰凝膠敷貼進行保護(有感染風險的患者);使用無縫合裝置(思樂扣)和透明的粘性半滲透性敷料固定和穩定導管。
1.3 評價指標
1.3.1 兩組患者的CRBSI感染率 按照《導管相關血流感染處理指南》[12]中的診斷標準,由醫生根據病情及實驗室檢查報告判斷是否為CRBSI,CRBSI感染率[13]=CRBSI人數/同期患者PICC置管日數×1000‰。
1.3.2 兩組患者發生CRBSI的時間 由筆者統計患者置入導管至發生CRBSI的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輸入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Fisher 精確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各項評價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項評價指標比較
3.1 實施集束化管理聯合安全核查表干預有利于CRBSI的防治 集束化干預策略由美國健康研究所(Ins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IHI)提出,其目的在于幫助醫務人員為患者提供盡可能優化的醫療服務,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是有效實施“循證實踐指南”的一種方法[14]。國內外專家研究[15-17]表明實施集束化干預策略后,CRBSI發生率下降,感染發生的時間延長。本研究在實施集束化管理的同時,使用PICC導管安全核查表,通過表格形式逐項打勾進行核查,有利于護士嚴格按CRBSI預防指南標準進行PICC 穿刺置管和維護,控制每一個細小環節,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PICC 導管CRBSI發生率為0.65‰,發生CRBSI的時間為(11.23±2.5)d,對照組患者PICC導管CRBSI發生率為3.11‰,發生CRBSI的時間為(5.21±1.9)d,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實施集束化管理聯合安全核查表干預有利于CRBSI的防治。
3.2 充分發揮了PICC 質控管理小組的作用 PICC質控管理小組各成員之間分工明確,責任到人。通過教育培訓,全科護理人員嚴格執行集束化干預措施,在置管與日常維護時,感染控制監控專職護士嚴格按表1、表2內容逐項核查打勾,規范護士的操作流程,確保操作中的質量要求,盡可能地減少感染機會。每月總結及反饋置管及維護過程中各項目的核查情況,結合科室當月統計的PICC 導管千日感染率進行分析,提出改進的措施,從而提高PICC 導管管理的質量,進而控制CRBSI的發生。
[1]焦靜,劉華平.PICC相關血行感染的預防及管理[J].中國護理管理,2008,8(1):67-69.
[2]Vaquero Sosa E,Izquierdo Garcia E,Arrizabalaga Asenjo M,et al.Blood-stream catheter related infe ction in inpatient children receiving parenteral nutrition[J].Nutr Hosp,2011,26(1):236-238.
[3]Tilton D.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 infections in the critical care unit[J].Crit Care Nurse Q,2006,29(2):117-122.
[4]Kurai H.The management of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J].Can To Kagaku Ryoho,2012,39(2):165-168.
[5]馬新華.極低出生體重兒PICC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8):48-50.
[6]馮玉玲,徐偉,于海洪,等.8例化療間歇期患者PICC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觀察與預防[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3):294-295.
[7]Soni RA,Rogers G,Valenti A,et al.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rates in a mixed medical-surgical ICU popul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entral line bundle[J].Chest,2008,134(6):s3003-s3004.
[8]馬堅,胡必杰.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預防控制指南2011年版本[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2):2648-2650.
[9]王建榮.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指南與實施細則[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1-177.
[10]曾妃,曹冠立.中心靜脈導管安全核查表在預防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2,11(11):1059-1061.
[11]江南,趙銳祎,陳春芳,等.心內心電定位法在神經科置入PICC導管患者中的應用與分析[J].護理與康復,2014,13(2):149-151.
[12]陳燕春,王璽,陳倪,等.集束化護理預防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探討[J].四川醫學,2014,34(4):448-449.
[13]宋峰,董建英,張秀英.集束化干預措施降低極低出生體重兒PICC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效果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9):620-621.
[14]葛學順,陳維開,蔣福云,等.集束化干預策略在預防ICU 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中的應用[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2,11(6):422-424.
[15]Pronovost P,Needham D,Berenholtz S,et al.An intervention to decrease 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the ICU[J].N Engl J Med,2006,355(26):2725-2732.
[16]姜琦,朱波,姜利.集束化干預措施在減少重癥監護病房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應用[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7):3623-3625.
[17]姚惠萍,孫仁華,劉亞新,等.集束化方案預防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0):201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