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樹輝
(韶關學院旅游與地理學院,廣東 韶關512005)
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結構升級的互動機制
——基于區域產業鏈協作的視角
許樹輝
(韶關學院旅游與地理學院,廣東 韶關512005)
在產品內分工及全球生產網絡背景下,產業轉移是產業鏈延伸地方落腳與地方產業鏈對接融入與整合協作的過程,區域產業鏈協作是產業轉移促進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條件.在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互動機制中,產業價值鏈延伸與落腳對接與融入整合與協作協同與創新發揮著前提基礎關鍵和持續保障的作用.推進欠發達地區產業承接與產業結構的互動升級需做到:樹立開放的區域系統觀念,從全球范圍捕捉關鍵要素資源,并促成其產業價值鏈環節的本地嵌入;立足于地方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識別區域性乃至全球價值鏈體系中有價值的產業鏈環節,并實現在此產業鏈環節上的區域內外對接與融入;加快上下游企業之間企業與地方之間的識別重組與整合速度,構建起以本土企業為核心的低成本優質高效的區域產業鏈協作體系;以嵌入全球網絡的產業集群為空間載體,形成基于長期信任和利益共享的區域資源協同創新生產協同創新和技術協同創新的自組織運行與互動耦合機制.
產業轉移;產業結構升級;區域產業鏈協作;作用機制;欠發達地區
產業轉移是產業在遷出地與遷入地之間的空間移動過程;產業結構升級是在區域發展與技術進步條件下,產業結構系統從低級水準向高級水準、較低形式向較高形式的演進過程[1]。二者間的關系密切,是推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途徑。關于產業轉移對遷入地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國際上有關“雁行理論”、“邊際產業轉移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論”等理論,反映了產業轉移對遷入地(東道國)產業升級的巨大作用[2]。然而,在國內學者看來,這些理論主要從國與國的角度研究產業轉移,對于解釋產業遷出地實現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高級化有一定的說服力,在產業轉移對遷入地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描述和分析很少,在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如何通過產業轉移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問題,缺乏相應的實踐基礎[3,4]。基于中國國情和對產業轉移區際級差的理解,有學者提出了梯度轉移理論[5],試圖用來解釋和指導國內區際產業轉移。然而,未來產業轉移是否仍會遵循梯度轉移規律有待進一步驗證[6]。隨著區域分工與聯系的不斷深化、以及彼此間競爭的不斷加劇,產業轉移已由原來單一項目、單一企業、單一產業的轉移轉向產業鏈式轉移[7]。可以預見,未來區域之間的專業化分工和等級體系將更趨明顯,彼此間基于產業鏈的相互依賴和聯系將更加密切[8]。因此,從區域產業鏈協作視角,分析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相關機理、互動機制,對于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區域產業整體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產業鏈與區域產業鏈協作
產業鏈是現實經濟活動中的若干相關產業部門基于經濟活動內在的技術經濟聯系,客觀形成的環環相扣、首尾相接的鏈條式產業關聯關系[9]。產業鏈伴隨著社會分工和產業發展而出現。早期的產業鏈僅局限于制造企業內部,從亞當·斯密制針企業內部的“拉直→截斷→削尖→磨光→針頭”的工藝流程關聯[10],到馬歇爾的地方企業與輔助性行業的企業間關聯[11],產業鏈被認為是企業把外部采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過生產和銷售等活動,傳遞給零售商和用戶的過程[12],鏈條簡短。現代意義的產業鏈不僅存在于企業內部的上下游生產和組織流程或環節之間,而且更廣泛存在于關聯企業(含競爭性企業)之間、區域內部,甚至是區域之間。產業鏈綿長而復雜。邁克爾·波特從微觀價值鏈角度闡述了企業內部和外部復雜的產業鏈關系。認為價值活動是由價值鏈聯結起來的聯系,價值鏈不僅存在于公司內部,還存在于企業價值鏈與供應商和渠道的價值鏈之間[13]。
區域產業鏈是指在某特定區域范圍內所形成的產業鏈條或鏈段,是產業鏈在特定區域空間的形態[14]。它體現了區域各產業的經濟關系和產業鏈以及產業鏈之間環環相扣的緊密聯系,包括產業層面的前向、后向和側向的產業關聯,以及企業層面的關聯企業之間分工協作、互補互動的協同關系。區域產業鏈的形成,主要受到區域自然環境、區位條件、現狀基礎、地域文化、歷史背景、社會政治環境、生產技術等因素的影響[15],是市場自發行為和政府自覺行為的有機統一,也是地域之間專業分工、競爭合作及要素整合的結果[16]。區域產業鏈的存在與運行體現了不同生產環節與生產要素在一定地域空間內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某種相對的空間均衡[17]。在獨立而又封閉的區域環境中,區域產業鏈具有孤立、完整的鏈網特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區域產業鏈被融入到全球產業組織當中,成為全球產業鏈網的片斷或鏈環,其孤立、完整鏈網特性不復存在。
任何產業鏈的發展不僅是其內部作用的結果,更是與其相關聯產業之間協作的結果[18]。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區域產業鏈協作十分重要。區域的發展應該基于區域之間的上下游產業鏈關系和投資關系,形成“空間的分工”[19]。區域產業空間聯系的強弱,是決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20]。區域產業鏈通過產業聯系與企業協同,能有效克服單個企業的某些缺陷,使鏈內企業的功能得到整合,充分發揮不同類型企業的優勢[14]。在全球和區域之間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背景下,一個地區的產業發展不能單兵突進,必須將自己融入更廣的區域之中,加強區域之間的產業分工和合作[21],包括產量、時間的銜接與協作,以及上、中、下游產業之間的技術匹配[21]。
(二)產業轉移是區域產業鏈延伸對接整合與協作的過程
產業轉移,是以跨國公司為核心的企業將生產、采購、銷售等鏈條環節向外延伸、落腳目標市場的過程,也是轉移產業遷出地空間剝離、區位調整并嵌入遷入地的過程。在全球性產業轉移的最初階段,產業轉移被視為發達國家或地區轉移邊緣產業和發展中國家承接先進產業實現進口替代的重要途徑,生產鏈延伸、對接、整合與協作受到廣泛關注。隨著國際與區際產業分工不斷地向縱深發展,傳統的產業內部不同類型的價值創造活動逐步由一個企業為主導分離為多個企業、多個區位的活動,基于產品內分工的產業鏈式、價值鏈片斷轉移逐步取代原有基于產業層面和產品層面的產業轉移;區域之間因價值鏈的片斷化和空間分離,逐漸融入到以產業轉移推動者(主要是跨國公司)為核心的全球性生產網絡之中;“生產過程的片斷化和空間轉移使得同一價值鏈的各個價值環節通過跨界生產網絡聯系到一起”[22]。區域界限逐步被打破,并走向開放,區域之間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因此,在國際產品內分工的格局下,產業轉移過程,實際上是跨國公司價值鏈片斷或環節向欠發達地區延伸、落腳,地方產業價值鏈對接、融入,以及相互整合逐步建立區域產業鏈協作關系的過程。隨著區域產業鏈協作關系的確立,區域產業發展中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格局逐漸演變為整個產業鏈中多個企業的協同競爭格局,區域經濟之間的競爭也因此相應地表現為由企業層面的競爭轉變為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層面的競爭[23]。
產業轉移,是通過前向、后向和側向聯系與區域建立起產業鏈協作關系的。如跨國公司原料(半成品)的東道國采購、營銷與售后服務的本土化,以及跟遷入地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研發與設計合作,等等。產業轉移促成區域產業鏈協作的構建,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企業戰略和遷入地政府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受企業戰略驅動,遷入企業與地方之間的產業鏈協作關系存在著強弱差異。而在更多的情況下,遷入地政府會利用政策引導遷入企業的本土聯結。如跨國汽車制造企業進入中國、巴西初期,均被要求完成超過60%的本土化采購比例。當然,區域產業鏈應建立在由區域之間適度的經濟技術梯度差異決定的產業協作之上,這是產業轉移的根本動因。在巨大的技術差異與規模、質量要求下,地方企業沒有能力與跨國公司建立產業聯系[24]。此外,產業轉移模式不同,其區域產業鏈協作關系構建及運作方式也會不同。垂直型轉移模式,其協作關系往往表現為價值鏈和生產鏈基于上、下游不同工序上的區域產業整合與協作分工,如基于產品投入產出關系的產業鏈上游(產品設計與開發、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發達地區,技術密集型)、中游(原材料初加工、產品組裝,欠發達地區,資源、勞動力密集型)、下游(物流、產品營銷與品牌管理,發達地區,技術密集型)之間的產業協作與分工,屬于較低層次的區域產業鏈協作類型。水平型轉移模式,其協作關系則更多是一種建立在企業之間長期信任,基于長期利益驅動而形成在技術開發、知識創造和信息共享的區域產業鏈協作關系。如為了實現行業壟斷,行業巨頭之間基于概念設計、基礎技術之間的研發合作與戰略聯盟,屬于高層次的區域產業鏈協作類型。
(三)區域產業鏈協作是產業轉移促進欠發達地區結構升級的重要條件
承接產業轉移,是欠發達地區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途徑。產業轉移能夠快速地實現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新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為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發展和拓展的空間。正是由于積極接受跨國公司的產業轉移,才使得一些經濟規模并不是很大的國家,如愛爾蘭、日本、馬來西亞由初級產品生產國轉變為現代經濟國,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25]。然而,產業轉移并非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充分條件,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也并非產業轉移的必要條件。產業轉移邊緣產業特性、較低的技術和產業高度、跨國公司對核心能力的控制等,使得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面臨系列障礙。在實踐中,產業轉移對欠發達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質量帶來的系列負面影響時有發生。一些欠發達地區只能在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污染的淘汰型產業轉移中被動承接,產業結構畸形、“隱性”或“顯性”污染,民族幼稚產業成長受阻,加劇了對產業結構的排擠效應[26]。
產業轉移能否促進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持續升級,受到遷出地與遷入地企業之間產業聯系的影響。產業聯系越強,技術溢出越多;當跨國公司與本地企業之間的聯系比較微弱時,產業轉移與本國經濟增長之間是負相關的[27]。區域經濟發展越來越強調通過產業地域聯動來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轉移的目的是實現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轉移后能否達到此目的的關鍵是轉移后的產業能否融合當地的傳統產業,轉移后產業供應鏈與當地產業供應鏈實現無縫連接成功時,就能實現產業升級[28]。區域內大范圍產業梯度轉移,遷出地和遷入地形成分工協作與地區互補的親密關系是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這要求遷出地產業轉移并非割裂與轉移產業的聯系,遷入地嫁接轉移產業并重構與遷出地的市場聯系和產業聯系[29]。
產業轉移是欠發達地區實現經濟跨越發展和產業結構快速升級的重要途徑。然而,產業轉移并不一定能夠導致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的持續升級,它受到來自遷出地和遷入地產業聯系的影響,是兩地企業之間相互耦合的結果。基于區域產業鏈協作在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重要性,以及區域是一個開放系統的認識,本文認為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著產業價值鏈延伸與地方落腳、產業價值鏈對接與融入、區域產業鏈整合與協作、區域產業鏈協同與創新四個產業聯結過程,彼此之間相互關聯、互相影響,構成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結構升級互動的前提條件、基礎條件、關鍵力量和持續力量(見圖1)。

圖1 區域產業鏈協作下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結構升級的互動機制
首先,產業轉移受到企業戰略和遷入地人才、勞動力、原料燃料、市場、政府政策等要素的綜合影響。在產品內分工和全球生產網絡背景下,企業戰略、欠發達地區要素和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推動著企業實現產業價值鏈環節的空間剝離、區外延伸和地方落腳,并對企業自身其他價值鏈環節、上下游關聯企業價值鏈的同區位延伸和落腳產生拉動作用。對于欠發達地區而言,先進產業及其上下游相關產業的遷入,意味著先進技術、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工藝流程、操作技能和管理經驗的出現,這對欠發達地區現有資源配置、產業基礎和文化環境產生巨大沖擊。隨著欠發達地區優勢資源、產業和制度環境與遷入產業價值鏈實現在供需鏈、資金鏈、信息鏈和技術鏈的對接、融入,欠發達地區獲得技術、知識和管理溢出效應,借助遷入企業產業鏈“通道”順勢與區域外更高層次的價值鏈實現對接,實現由低級到高級的產業結構升級的機會。由此可見,基于企業戰略目的的企業價值鏈延伸與地方落腳是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互動的前提條件,而欠發達地區資源稟賦程度及其相對成本、產業基礎及企業自身能力、制度環境的相近與包容程度,及其所導致的欠發達地區對接和融入價值鏈則成為的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互動的基礎條件。
隨著區域產業鏈逐步建立,單一企業決策和行為將通過前向、后向和側向關聯對產業鏈上其他企業產生巨大影響。此時,需要區域產業鏈上的企業,尤其是核心企業對整個產業鏈進行整合,以直接或間接控制產業鏈上其他企業的決策,使之產生期望的協作行為。產業鏈整合不僅是企業產業鏈與遷入地產業鏈企業、以及企業原有產業鏈企業的重新組合過程,更是企業優化產業鏈合作伙伴、重構快速便捷的供應鏈的過程。整合的內容包括資金、信息、產品供需,甚至是技術等,整合的目的在于建立起以整合者為核心的供需鏈、資金鏈、信息鏈和技術鏈協作關系,以減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交易成本、提高相互之間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效率、快速響應市場、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在此過程中,信任、能力和貢獻,成為核心企業價值鏈整合與協作的重要標準。事實上,以優勢資源、企業和制度環境為內容,以欠發達地區骨干企業為核心主體,以企業信任、能力和貢獻為標準、以地理臨近和產業集群為組織形式的價值鏈整合與協作是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互動的關鍵所在。
現今,世界科技創新活動日新月異,科技創新周期短、轉化快。基于產業鏈層面上下游企業之間,甚至是競爭性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已成為整合創新資源、提高創新效率,推進區域產業鏈轉型升級的有力武器。區域產業鏈協同創新涉及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含競爭性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等利益主體,需要協同創新合作意識、能力、資金支撐和互動耦合機制。這意味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必須具備產業鏈競爭意識,擁有資金、技術、人才、知識等創新資源和創新能力,具備顯性與隱性知識交互式學習、技術開發與共享的認知態度和合作能力,共建基于相互信任和利益共享的戰略協同機制;意味著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企業之間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的有效配置和自由流動,意味著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企業、政府之間建立起基于共性技術研究、應用性技術改造和關鍵性核心技術攻關等知識和技術的互補、增值和升級的協同創新平臺和長效機制;意味著產業鏈協同創新政策、資金和渠道支持體系、氛圍和區域創新系統的營造,并由此構成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結構升級互動的持續保障。
在國際產品內分工及全球生產網絡背景下,產業轉移是企業產業鏈延伸、落腳與地方產業鏈對接、融入與整合協作的過程。區域產業鏈協作是產業轉移促進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條件。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互動機制中存在著產業價值鏈延伸與落腳、對接與融入、整合與協作、協同與創新四個關鍵聯結。它們相互關聯、互相影響,在來自產業遷出地、遷入地的系列因素的共同影響,發揮著前提、基礎、關鍵和持續保障等作用,推動著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互動耦合。
基于區域產業鏈協作在產業轉移與產業結構升級互動耦合中的認識,為快速推進產業承接對產業結構的協同升級,建議欠發達地區:第一,樹立開放的區域系統觀念,充分利用產業轉移契機,強化從全球范圍捕捉關鍵要素資源,并促成其產業價值鏈環節的本地嵌入意識,為區域產業結構升級提供高水平的力量外源;第二,立足于地方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識別區域性乃至全球價值鏈體系中有價值的產業鏈環節,并實現在此產業鏈環節上的區內外對接與融入,增強產業結構升級的內生力量;第三,基于產業鏈競爭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意識,加快上下游企業之間、企業與地方之間的識別、重組與整合速度,構建起以本土企業為核心的低成本、高效質優的區域產業鏈協作體系,夯實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力量;第四,立足于全球網絡與地方集群的產業空間組織,建立起以嵌入全球網絡的產業集群為空間載體,形成基于長期信任和利益共享的區域資源協同創新、生產協同創新和技術協同創新的自組織運行與互動耦合機制。
[1]龔雪.產業轉移的動力機制與福利效應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76-91.
[2]Malcolm D,Chia Tien Cheang.Shift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sia:New Tests of The‘Flying Geese'model[J].Asian Economics, 2000(11):443-463.
[3]馬子紅,朱紹輝,蔣璇.產業轉移與區域產業升級:一個文獻綜述[J].生產力研究,2012(1):186-188.
[4]毛廣雄.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產業轉移研究:江蘇南北共建開發區模式解析[J].人文地理,2010(4):91-96.
[5]夏禹農,馮文浚.梯度理論與建議[J].研究與建議,1982(8):23-26.
[6]劉紅光,王云平,季璐.中國區域間產業轉移特征、機理與模式研究[J].經濟地理,2014(1):102-107.
[7]顧朝林.人文地理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66.
[8]王緝慈,童昕,朱華晟,等.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
[9]龔勤林.區域產業鏈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7.
[10]亞當·斯密.國富論[M].唐日松,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7.
[11]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朱志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65-331.
[12]魏然.產業鏈的理論淵源與研究現狀綜述[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6):140-143.
[13]Porter,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M].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46.
[14]陳朝隆.區域產業鏈構建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07.
[15]陳朝隆,陳烈,金丹華.區域產業鏈形成與演變的實證研究——以中山市小欖鎮為例[J].經濟地理,2007(1):64-67.
[16]陳朝隆,陳烈.區域產業鏈的理論基礎、形成因素與動力機制[J].熱帶地理,2007(2):126-131.
[17]谷國鋒,張秀英.區域經濟系統耗散結構的形成與演化機制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2005(3):119-124.
[18]Padmoret T,GIBSON H.Mode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J].Research Policy, 1998(6):625-641.
[19]Massey,Doreen.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M].London:Macmillan,1984:51-79.
[20]孫東琪,張京祥,胡毅,等.基于產業空間聯系的 “大都市陰影區”形成機制解析——長三角城市群與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較研究[J].地理科學,2013(9):1043-1050.
[21]陳芳.論競爭與協作環境下我國區域產業鏈的發展問題[J].商業時代,2014(10):117-118.
[22]Ernst D,Kim L.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knowledge diffusion,and local capability formation[J].Research Policy,2002(8):1417-1429.
[23]沈正平,簡曉彬,施同兵.產業地域聯動的測度方法及其應用探討[J].經濟地理,2007(6):952-955.
[24]Paus E A,Gallagher K P.Missing links:foreign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osta Rica and Mexico[J].St Comp Int Dev,2008(43):53-80.
[25]Mckeon H,Johnston K,Henry C.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s a source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J].Education&Training,2004(46): 8-9.
[26]代迪爾.產業轉移、環境規制與碳排放[D].長沙:湖南大學,2013.
[27]Andres Rodriguez-Clare.Multinationals,linka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5):1290-1310.
[28]張天平,劉友金.產業轉移后供應鏈本地無縫連接與產業升級策略[J].求索,2011(9):79-81.
[29]李景海.以“分利聯盟”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理論思考與政策改進[J].暨南學報,2013(7):47-54.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Upgrading in Underdeveloped Area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Chain Collaboration
XU Shu-hui
(College of Tourism&Geography,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intra product specialization and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Industry transfer is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a place to stay and local industry chain docking,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on.Regional industry chain collabor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underdeveloped areas to promot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by the way of industry transfer.On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upgrading in underdeveloped area,industry value chain extension and settled,docking and integration,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plays a key premise,foundation,and the sustainable security role.In order to promot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ustry transfer and structure upgrading in underdeveloped areas,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system open,capturing the key elements of resources from the world,and promoting the industry value chain link local embedding,identifying regional and global value chain system,and realizing the region outside the docking in this industry chain link and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local advantages of resources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Speeding up betwee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enterprises,enterprises and local identification,restructuring and integration speed,building regional industry chain collaboration system with low cost,to local enterprises as the core of high quality,establishing the industrial cluster embedding in the global network of space vector,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resources long-term trust and benefit sharing base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elf organization operation and interactive coupling mechanism innovation,production cooperation,need to be done.
industrial transfer;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of;coopera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chain;interaction mechanism;underdeveloped areas.
F127
A
1007-5348(2015)09-0060-06
2014-12-23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學科共建項目“廣東欠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承接與產業結構升級協同性研究”(GD13XYJ20);韶關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轉型背景下的韶關制造業升級路徑研究”(Z2012025);韶關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芙蓉新城建設與韶關新城市化的互動機理”(G2015005)
許樹輝(1971-),男,湖南寧遠人,韶關學院旅游與地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產業組織與區域發展。
(責任編輯:陳景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