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云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領導和執政基礎,承擔著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地生根的重要職責。把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到實處,迫切需要我們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研究解決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把基層黨組織真正建成堅強的戰斗堡壘。近年來,徐州市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部署,緊密結合實際,突出問題導向,積極改革創新,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屬性進一步突出,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為“邁上新臺階、建設新徐州”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圍繞加快構建新時期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大力推進思想觀念創新。把思想觀念創新始終放在基層黨建改革創新的首要位置,努力從思想觀念創新入手,全面實現基層黨組織改革創新的各項目標。強化機遇意識。認真貫徹全面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和推進新一輪“強基工程”的重大部署,抓住保持黨員先進性、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創先爭優、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等主題活動重大機遇,推動基層黨組織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強化中心意識。圍繞“邁上新臺階、建設新徐州”和“兩快兩帶三先”新要求,大規模開展“兩個率先”主題教育活動,引導黨員干部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通過對標找差、比學趕超,把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推向了改革開放、創新創業、跨越發展的第一線和主戰場。強化民主開放意識。在組織體系建設上,打破傳統模式,向以行政區域為基礎、按經濟類型和專業設置的多種形式轉變,增強了黨組織在多種經濟結構中的適應性和能動性;在基層民主建設上,不折不扣地落實群眾對政務村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目前,全市2600多個村、社區全部實行了村(居)務公開。強化爭先意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在全省較早探索試行了鎮黨委領導班子成員公推直選、村黨組織換屆公推直選、鎮黨代會常任制、黨代表滿意度測評等制度,創新實施的“五星”爭創活動、農村三級公共服務網絡、黨員帶頭創業工程、鎮黨委科學發展差別化考核等先后獲得省創新創優成果獎。
圍繞擴大黨在基層工作的覆蓋面,大力推進組織設置創新。全面推進各領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實現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社會覆蓋,做到哪里有群眾哪里就有黨的工作,哪里有黨員哪里就有黨組織,哪里有黨組織哪里就有健全的組織生活和黨組織作用的充分發揮。在農村,加大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產業鏈上組建黨組織的力度,促進村黨組織設置向產業型轉變。全市共建立111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黨組織,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1039名。在外出務工黨員相對集中點,采取臨時建、單獨建、依托建等方式,建立流動黨組織69個,讓每個流動黨員流動不流失。積極探索村村聯建、村企聯建、村社聯建等方式組建黨組織,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在城市社區,適應社區工作日益復雜的新局面,推行“大黨委”制,將轄區內物業管理公司、業主委員會及重點駐區單位黨組織吸納進社區黨組織內,組建社區大黨委,把黨支部、黨小組建立在社區網絡上,設置若干黨員中心戶,形成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片區黨小組為主體、黨員中心戶為骨干的社區黨組織網格化體系。在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深入實施“兩會三區”黨建提升工程,先后開展了“百日集中組建”、國企民企黨組織統籌共建、“商會黨組織集中組建”、“四雙”黨員源頭拓展等系列活動,舉辦十余場非公企業黨務工作者和黨員員工專場招聘會,簽約黨員2800多名,全市非公企業黨組織組建率達96.5%,其中,規模以上非公企業黨組織組建率動態保持100%,社會組織黨組織組建率達61.4%,黨組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圍繞建設高素質“雙強”帶頭人隊伍,大力推進選育機制的創新。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關鍵。近年來,徐州市積極探索創新基層干部選拔培養管理機制,努力打造一支“雙強”型基層帶頭人隊伍。創新選任機制。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拓寬選人渠道,創新選任方式,在村、社區黨組織集中換屆時,全部采取公推直選、“兩推一選”的辦法選拔黨組織書記,全市“雙強”帶頭人比例始終保持在98%以上。加大基層后備干部培養力度,注重從致富能手、創業大戶、退伍軍人、高校畢業生、外出務工返鄉人員中選拔優秀年輕人才充實后備干部隊伍,確保每個村、社區動態保持后備干部三至五名,切實解決基層黨組織后繼乏人的問題。提升素質能力。持續開展基層黨組織書記能力素質提升活動,市級重點抓好“五星”村支書和后進村黨組織書記示范培訓,縣級重點抓好集中輪訓和全員培訓。2014年,市縣聯動培訓村書記3200多人次、村干部8000多人次。組織近400名村支書參加大專學歷教育,村支書大專文化程度的比例提高近20個百分點。按照社區、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五大類別,每年舉辦市級示范班,分層分類開展培訓工作。2014年,全市共培訓基層干部3萬多人次。實施目標管理。推行以“工作項目化、承諾公開化、評議民主化、獎懲星級化”為內容的村干部“四化”管理辦法,量化細化年度工作目標,年初目標承諾,年中勤廉雙述,年末評議考核,嚴格兌現獎懲,推動村黨組織書記盡職盡責開展工作。推行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書記規范化管理。健全述職述廉、經濟責任審計等制度,完善民主評議、談心談話、誡勉等制度,加強對基層干部的監督管理。完善激勵保障。制定出臺《進一步建立健全村黨組織書記激勵保障機制的意見》,認真落實“一定三有”制度,村黨組織書記的平均報酬不低于所在縣(市)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倍。2014年,全市村黨組織書記年平均報酬增長1萬元,辦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加大政治激勵力度,對近三次連續被市委表彰的“五星”村黨組織書記,可享受事業編制人員經濟待遇。其中,連續任職10年以上的,享受事業單位副科級經濟待遇;連續任職20年以上的,享受事業單位正科級經濟待遇。近年來,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選任鎮領導干部58人,招錄鎮機關公務員36人,2000多人擔任各級“兩代表一委員”。按照“三強一化”要求,把社區工作者的工資、生活補貼全部納入財政預算,確保不低于當地城鎮職工平均收入水平。
圍繞激發基層黨組織的內在活力,大力推進工作方法和活動方式創新。在工作方法上,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工作思路,推動基層組織建設整體上水平。一方面,抓典型示范,在全市組織開展“爭當五星村支書、建設和諧新農村”和“五好”社區黨組織創建活動。徐州市委先后六次表彰“五星”村支書,授予榮譽稱號,給予物質獎勵,全市“五星”村支書動態保持在15%~20%。同時,選樹一批農村、非公企業、社區、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示范點,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以點帶面,推動全局。另一方面,抓后進轉化,每年按照村不低于10%、社區不低于5%的比例倒排一批軟弱渙散黨組織進行集中整頓。2014年,按照“五個堅持”整頓思路,對236個村、20個社區軟弱渙散黨組織進行整頓幫扶,共配齊調整不稱職黨組織書記64人,調整其他班子成員101人,派駐196個工作組、602名駐點干部進行重點幫扶,256個軟弱渙散黨組織全部得到轉化提升。在活動方式上,推廣八個不同類型的基層黨建工作法,組織廣大黨員從基層需要出發,分類開展為民服務主題實踐活動,引導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農村黨員隊伍突出為民服務,深入實施帶頭創業工程和“雙提升”工程,引導黨員干部與農民群眾結成幫扶對子,在“帶頭創業、帶民致富”中彰顯先進性。完善農村三級公共服務網絡,在鎮設立服務大廳,村設立便民服務站,村民小組設立為民服務代理員,組織村組干部開展為民辦事全程代理服務。社區黨員隊伍突出惠民服務,廣泛開展志愿服務,引導黨員干部主動參加所在社區的志愿活動、公益活動,全市共有9.8萬余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組建黨員志愿服務團隊433個,幫助社區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16.5萬件。機關黨員隊伍突出便民服務,大力實施百姓辦事“零障礙”工程,組織引導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實施百姓辦事“零障礙”工程中走在前,做表率。深入開展“爭創群眾滿意的窗口服務單位”主題活動,組織引導廣大黨員積極參與“三亮三比三評”,進一步提升工作效能,改進機關作風。黨員領導干部深入開展“三解三促”活動,共建立活動聯系點2566個,走訪慰問基層干部群眾2.1萬多人次,幫助基層群眾協調解決實際問題1.3萬多件。
圍繞健全基層組織建設常抓不懈新機制,大力推進基層黨建制度創新。強化并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新要求,按照“關鍵在縣、落實在鎮、重點在村”的工作要求,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強化“一把手負總責、親自抓,班子成員分工負責、共同抓”的責任意識。每年組織縣、鎮、村三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層層傳導工作壓力,層層建立責任體系,全市上下形成了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上下聯動、常抓不懈的黨建工作格局。加快建設基層民主制度體系。建立健全了集體領導、黨委議事規則、民主生活會、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群議事規則等各項制度,在農村全面推行以落實“黨組織決策權、村民代表會議議定權、村委會執行權、群眾監督權”為內容的村級“四權”建設,健全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制度,有效規范了基層干部的權力運作。建立黨代表任期制系列制度。研究制定了黨委委員聯系黨代表,黨代表聯系黨員,黨委常委約談黨代表,黨代表提案提議列席黨內重要會議、視察調研、民主評議等制度,試行鎮黨代會年會制,連續三年組織鎮黨代表對鎮黨委班子及其成員進行滿意度測評,組織460多人次市級基層一線黨代表參加機關作風評議,有效拓展了黨代表發揮作用的空間。強化基層黨建保障機制。建立穩定規范的經費保障制度,把村、社區黨組織工作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完善村級組織運轉和基本公共服務經費保障,多渠道解決非公有制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工作經費。市級每年設立500萬元基層黨建專項資金,各縣(市)區都設立不少于100萬元的基層黨建專項經費。強化陣地保障,把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納入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近年來,通過財政支持、黨費補助等,投入資金5.79億元,新建、改擴建服務中心1827多個,建筑面積全部超過300平方米,功能配置達到“八室兩超市一廣場”標準,為基層干部開展工作、服務群眾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