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
鄧小平關于執政黨建設的重要思想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本文以《鄧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為研究文本,對鄧小平執政黨建設思想進行系統解讀,從而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于黨建思想的理論淵源。
一、加強黨與群眾的聯系,革命與建設都要貫徹群眾路線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30周年,鄧小平發表《緊密地聯系群眾是我黨的光榮傳統》一文,既強調了聯系群眾的重要性,也客觀地分析了黨的組織成員所存在的很多弱點,最終得出了中國人民事業勝利的力量源泉是黨與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促進黨在思想上和組織上更進一步布爾什維克化。他認為:“我們有大量的出身于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農民成分的黨員……他們具有革命的熱情,但不懂得革命的理論與方法。甚至有少數黨員品質惡劣,缺乏對工人、農民和其他勞動群眾的感情。”[1]275~276為此,各級領導干部就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必須懂得群眾的反映是檢驗黨的工作和政策是否正確的重要標準,必須“經常同群眾接觸,向群眾了解情況,解決他們的問題,同群眾同甘共苦”[2]306。總之,要加強同群眾的聯系。
關于什么是群眾路線的問題,鄧小平曾指出,就是要密切地聯系群眾,任何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建立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講群眾路線,就要扎扎實實地做工作,堅持“工作要細,制度要嚴”的原則。鄧小平把群眾路線問題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他曾指出:“整風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問題。”[3]84整黨的具體內容就是思想作風的整改和通過徹底消除官僚主義作風來關心群眾的生活。在我國,無論是開展農村工作,還是進行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搞改革、發明、創造,都必須依靠人民群眾,貫徹群眾路線,將黨的領導、技術人員積極性的發揮和人民群眾的深厚力量有機地結合起來。他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但是不能將“開展群眾路線”工作和“搞運動”畫上等號。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必須懂得“群眾路線是黨的傳統,群眾運動要在經常性的一點一滴的工作基礎上去搞”[3]128。
二、執行正確的黨的干部工作路線,培養選拔青年干部重在表現
什么是我們黨的干部工作路線呢?鄧小平在1957年9月23日中共八屆三中全會(擴大)上報告中指出:“我們黨從來就是注意選拔優秀的工人分子和同工農群眾有密切聯系的知識分子擔負各種領導工作的。這就是我們黨的干部工作路線。”[2]348可以看出,我們黨選拔干部不是只看成分或只重視知識文化的,我們不僅要選拔一些聯系群眾的優秀知識分子,還會選拔那些政治性強和革命性堅定的工農分子,這有利于更廣泛地壯大統一戰線。同時,鄧小平還強調干部的地方化不是黨的干部政策的最高的原則,應該是干部的共產主義化,“無論是外來干部和本地干部都必須首先共產主義化,而地方主義卻是同共產主義不相容的”[2]349~350。只有認真地貫徹黨的干部工作路線,才能建立一支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的、經得起考驗的干部隊伍。
同時,鄧小平強調干部要認識清楚自己的身份,干部必須參加勞動,“干部既是領導者又是勞動者”[3]217,參加勞動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偷懶、貪污、腐敗、浪費以及侵占他人的勞動成果的惡劣行為。他還非常重視干部隊伍的年輕化,指出選拔干部不要總是看“出身”,而重點強調了培養青年干部要重在看其表現的重要思想。1965年11月19日,鄧小平在聽取中共四川省委負責人匯報工作時指出:“在培養提拔青年干部問題上,講出身,不符合黨的干部路線。如果不重在表現,只講出身,多數科室人員、技術人員都不行。”[3]250在干部年輕化的問題上,他尤其是強調軍隊干部的年輕化,主張要破格提拔一些。而且,選拔黨員要重視質量,不要一味地注重數量,更不要突擊發展黨員。要在“四清”(“四清”是指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是1963年至1966年5月先后在農村和少數城市工礦企業、學校等單位開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思想的運動)中發展黨員,把不合格的黨員隨時進行清理。
三、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調查研究和實事求是
鄧小平在聽取《關于全國文教工作會議的報告》和《關于全國第四次文化工作會議的報告》后指出,要積極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克服文教工作上的冒進急躁等不好現象。他強調:“批評和自我批評能夠增強團結,是馬列主義的重要原則”,“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一切工作的動力,沒有它就無法改進工作,所以,一定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2]167~168 1952年6月20日,他在西南黨政軍機關黨員干部大會上講話指出,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等建設工作,中央有專門的指示,“要消除資產階級思想,耐心地批評各種小資產階級思想,但不必搞成一個運動。方法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學習”[1]384。
另外,在鄧小平看來,“大躍進”以來的教訓是調查研究做得少了。因此,針對社會主義初步探索中的一些失誤和教訓,1961年3月19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中南、華北小組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最根本的方法是要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并指出:“所謂實事求是,就是要承認千差萬別、大同小異。大同就是大的方針政策,小異是重要問題。大同要調查,小異也要調查。”[3]79中央機關有很多領導干部要拿出一些時間多做調查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汲取教訓,防止失誤的再次發生,進而真正地做到實事求是。
四、加強監察,必須對黨員實行嚴格的監督
1953年2月25日,鄧小平在第二次全國監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監察工作,發動群眾監督。并指出,監察工作重在發現與處理個別領導干部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的不良作風。而解決這樣不良風氣的最重要力量源泉還要依靠人民民眾的鞭策。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作的《關于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報告》中再次強調:“我們的黨必須經過一定的組織對任何一個黨員(哪怕是最負責的黨員)的工作實行嚴格的有系統的監督……誠誠懇懇地把自己的工作擺在黨組織的監督之下,而不是相反地把自己擺在黨組織之上,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必須遵守的原則。”[2]216一旦沒有監督,就有可能導致獨斷專行。這里的監督,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黨的監督、人民的監督,以及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科學家的監督。
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對黨員、領導干部的嚴格監督呢?鄧小平強調要通過制度建設和監察委員會的建立來加強監督。即“建立和加強中央對全國各地和上級對下級的巡視檢查制度,一定的黨的工作部門監督一定的國家工作部門,管理干部的部門同時負責檢查干部的實際工作情形……還必須迅速建立中央和各級黨組織的監察委員會,以便經常檢查和處理黨員干部的組織各種違法亂紀案件”[2]216~217等。無論是制度建設還是監察委員會的建立,都有助于當前加強對領導干部掌權、用權的治理力度,有助于領導干部積極主動地摒棄“官本主義”和特權思想。同時,更有助于徹底轉變過去那種做官當老爺的思想觀念,牢記黨的宗旨,秉承為民、務實、清廉的優良作風,謹慎廉潔規范透明用權,在實際行動上嚴格要求自己,切實為人民群眾執好政、用好權。
五、克服享樂思想與反對浪費,把好的黨風和社會風氣恢復起來
針對有些機關住房多、有的機關卻不夠住的不良現象,還有的單位不愛護國家財產等情況,鄧小平在中共中央西南局駐重慶市各機關中共黨員干部大會上講話強調,當前必須克服享樂思想,反對鋪張浪費,“所有同志必須保持與發揚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以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認真檢討”[1]41。要徹底糾正“第一是我,第二是群眾”這一脫離群眾的錯誤思想。在反貪污、反浪費和反官僚主義的斗爭中,鄧小平再次指出,從黨中央最近發出的通報上看,貪污浪費現象不是個別的、局部的,而是非常嚴重的普遍現象。在“三反”運動勝利開展的基礎上,鄧小平主張“各單位應該建立必要的制度,樹立良好的風氣,訂出增產節約提高效率的計劃,每個黨員修訂自己的愛國公約,以身作則帶動全體”[1]318。可見,這就將反對鋪張浪費的惡習上升至建立制度的高度,從而加以解決。還有包括不請客、不送禮等,都是制度問題。要爭取建立一套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具有好的作風的制度。
同時,還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把我們的雄心壯志和好的社會風氣逐漸恢復起來,這就要求在人民群眾中狠抓共產主義教育。“共產黨員,特別是共產黨干部,首先要實事求是,要講真話,要當老實人”[3]121。歸結為一點,就是要把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作風恢復起來,把好的社會風氣正起來,尤其是到了社會主義建設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1966年4月4日鄧小平在聽取中共延安地委負責人匯報工作時談話指出,要保持延安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并指出:“人家來延安參觀并不是要看你工業上的東西,主要是看你的艱苦奮斗,看你的窯洞。”[3]303可見,鄧小平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延安人們要永葆艱苦奮斗的本色,給全國人民樹立典范,對當前貫徹和落實黨中央的“八項規定”要求,無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六、黨的建設就是要嚴,對黨的干部要求更加嚴格
“黨的建設就是要嚴”,這是鄧小平1962年11月22日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聽取組織工作座談會情況匯報時提出的關于黨的建設的基本要求。而且,明確指出,關于執政黨的建設是一個大問題,之所以大,問題在于干部問題上。他主張,全黨干部要有個理想,要顧全大局,要有共產主義風格,要學會做老實人,學會吃虧。在《我們要搞好,還是要抓黨》這篇文章中,鄧小平提出了加強執政黨建設的六點內容:“要立志氣;要加強紀律性;要強調統一領導,克服小天地;要有全局觀念;要提倡實事求是;要搞群眾路線。”[3]131~133另外,他指出,黨一定要有領導核心,還要有領袖;必須加強黨內外的聯系,做好統戰工作。還要堅持最高度的民主和最高度的集中相結合,建立一個有戰斗力的黨。只要黨具有戰斗力,那么,就算是黨員人數不多,同樣可以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政策,同樣能夠團結廣大人民群眾。鄧小平在會見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代表團時指出,革命斗爭的勝利主要是取決于有沒有一個具有戰斗力的、革命性的、緊密聯系群眾的政黨。那么,搞建設同樣如此,同樣要發揮社會主義建設領導核心的作用。
鄧小平指出,“要提高部隊的戰斗力,關鍵在于強化黨的領導”,“發展黨員必須慎重,不能突擊”,“組織嚴格,首先表現在成分純潔上”,“應該按照黨章規定,做到接受黨的領導,服從黨的紀律,終身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1]182~183凡是不符合條件的,一律不要勉強去發展黨員。必須對組織要求更加嚴格,對同志的要求更加高。同時,對那些不嚴肅地對待群眾反映的問題的惡劣作風,是絕不能容忍的。鄧小平提出:“對那些畏首畏尾的地方或部門,務必嚴厲督促,甚至不惜改換領導,不讓其拖泥帶水過關了事”[1]333。在為中國共產黨成立29周年的題詞中,鄧小平明確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掌握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重要性,要緊密地聯系群眾,肅清資產階級思想和封建主義舊思想,不斷克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統一戰線中的關門主義的消極因素。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鄧小平.鄧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鄧小平.鄧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