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華江西省撫州市實驗學校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聽說寫能力
李新華
江西省撫州市實驗學校
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聽說寫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故而,如何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寫能力對于英語教師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就以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聽說寫能力為主要內容展開分析。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聽說寫能力
聽說寫能力是學生進行有效英語學習的基礎,故而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聽說寫能力。而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就需要教師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分析與探究了,以下就是筆者的具體分析。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最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英語文章中所營造的情感之中,讓學生能夠融入到英語語言情境當中。也只有如此才能讓學生對該英語文章產生求知欲,從而激發英語閱讀興趣,繼而形成對英語的聽說寫能力。故而,教師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之前,必須要針對文章內容來創設情境,讓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從而能夠主動接觸這些詞匯,對課文內容產生豐富的遐想。而如何通過創設英語文章情境來培養學生的聽說寫能力呢,筆者總結了以下兩點。第一,就是通過播放英語文章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在觀賞視頻的過程中培養與發展自己聽說英語的能力。而在播放視頻之前,教師應現就文章內容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以此提高學生的聽說英語的能力。比如在進行人教新目標go for it英語《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播放視頻《機器人仆人“阿西莫”》,讓學生通過對視頻的觀賞來感受機器人對于人們的作用,并以此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而第二,就是利用free talk或brainstorm。在英語上課之前,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讓學生以英語閱讀部分為主要內容進行free talk或brainstorm。這樣,通過交談能夠有效的加強學生對英語的應用能力,繼而提高學生的聽說寫能力。比如在人教新目標go for it英語《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跟學生討論“how to relax in a crowd”之類的問題。
學生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是學生進行英語閱讀的重要條件,故而教師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而伴隨著這個過程中的進行,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聽說寫技巧。筆者通過略讀、精讀、朗讀三個訓練學生閱讀習慣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繼而培養學生聽說寫技巧。首先是略讀,它主要讓學生對文章進行一個大略的瀏覽,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而學生對文章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能夠為學生的英語的聽說寫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其次是精讀。精讀主要讓學生把握英語文章的細節,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文章。并且,教師還需要針對文章內容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閱讀文章之后解決這些問題,以此訓練學生的聽說寫能力。最后就是朗讀文章了。通過運用英語磁帶,讓學生跟著大聲朗讀英語文章,不但增強了學生的語感,同時促使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語言素養,促使學生英語語言表達習慣的養成。
學生對英語文章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教師就可以利用多種方式來加強學生對英語文章的認識水平,這也就是延伸英語文章。同樣筆者也是通過復述文章、設計采訪、報告與辯論以及讀后創作這三種方式進行分析,復述文章,就是在學生閱讀完了文章之后用口頭語言的形式對英語文章的大意進行概括。如此,不但能夠加強學生對英語文章的印象,同時能夠促使學生在英語文章中所學到的詞匯、詞組以及句子得到了鞏固。而設計采訪、報告和辯論就是在學生閱讀之后,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設計一些采訪或者報告。這樣在加強學生對英語文章理解的同時,有效的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能力。而讀后創作就是學生以所閱讀的英語文章為基礎,通過自己的想象力來編寫文章,并且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創作的文章中去,并談談自己的對此的想法。而這不但考驗了學生對英語文章的理解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與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發展。比如在進行人教新目標go for it英語《I’ve been studying down the music》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再完成閱讀教學之后,引導學生根據本文的文章內容進行聯想,并創造出一篇以此文章為載體的英語文章。如此,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通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聽說寫能力,不但為學生更好的學習英語奠定的深厚的基礎,同時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適應,推動了學生的綜合發展。
[1]王娟娥.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2(02)
[2]汪先鋒.芻議主述位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04)
[3]呂秀涼.閱讀與寫作的整合[J].教師.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