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隆
洛夫
—詩人
1959年于金門“服役”
1959年洛夫前往金門“服役”時,在炮彈嗖嗖聲中寫下《石室之死亡》的第一首。“這次的炮聲來自深沉的內部,而外面是正在漲潮的沙灘。”四十年后重回金門,他寫道“秋天,我又回到這醉人的酒鄉……在親朋好友的宴席上,我終于發現,開酒瓶的聲音,畢竟比扣扳機的聲音好聽。”
李光耀
—新加坡前總理
1981年到金門參觀訪問
李光耀關于兩岸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莫過于“汪辜會談”。在李光耀游說下,兩岸確定了會談地點,時任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時任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隨即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的汪辜會談,正式開啟兩岸制度化交流濫觴。此外,在兩岸斡旋中,李光耀也起了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
金門王
—歌手
金門人
金門王原名王英坦,金門人,生于1962年,曾就讀金鼎國民小學。1965年因誤拾內含炸彈的包裹而被炸斷左手、雙目失明,后遷至臺灣本島,在臺北一直以各種工作維生。金門王后來認識了也是盲人的李炳輝,兩人手牽手,在淡水一帶過著艱苦的走唱生活。
鄧麗君
—歌手
“勞軍”次數最多,深入“前線”最為偏遠的歌手
被稱為“永遠的軍中情人”的鄧麗君,與金門之間的聯系自然來源于金門的駐軍。1981年,鄧麗君到金門的離島“勞軍”時,因為遇到漲潮,船無法靠岸,阿兵哥們一個個跳入冰冷的海水中,組成橋梁讓她踩著上岸。到了軍中,她看見一個小兄弟神情落寞,便問他“是否想家了,”為他唱了一首《原鄉人》。這段故事也成了鄧麗君在金門“勞軍”時的經典。鄧麗君穿著軍服,頭戴軍帽的照片,掛在山外迎賓館大門門口,成為游人參觀的景點之一。
楊牧
—詩人、學者
1963-1964年間年于金門“服役”
“我像在夢中夢見一個更離奇的夢,車子一回轉就失去了他,第二次回轉,我看到料羅灣的漁舟。“楊牧1963年寫的《料羅灣的漁舟》被收錄在臺灣的教科書中,讓很多人對戰地金門產生浪漫的印象。有人抽中“金馬獎”,念念不忘楊牧的這篇文章,休假時騎著車繞過半個金門去看楊牧筆下所寫的“料羅灣的漁舟”。
鄭愁予
—詩人、學者
現居金門
從2004年起,鄭愁予背著背包來到金門定居,當地淳樸的人情和田園風光讓鄭愁予愛上了金門,在地方官員及金門縣鄭氏宗親會的邀請促成下,鄭愁予及夫人余梅芳,把戶籍遷到祖宅,并獲頒榮譽縣民證。鄭愁予說,當時回到金門落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能容忍當時臺灣當局企圖“去中國化”,“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不能去的。”鄭愁予回到金門,擔任金門大學講座教授、駐校詩人,不時往返臺島、大陸及香港,為青年學子開講座,普及詩學教育。
吳念真
—編劇、導演
曾于金門“服役”
吳念真當兵時去了金門。他買了1000個信封帶去島上,為了給初戀寫信。侯孝賢最終沒有將這段情節放進《戀戀風塵》,因為太煽情了像假的。吳念真抱怨道:媽的我都把真事告訴你了你還當這是假的!有一個叫老莫的老兵說,吳念真在金門當兵時愛讀大陸來的各種“禁書”,床底下全是。吳念真說,所謂“禁書”,就是沒有跟著國民黨來臺灣的一批作家,茅盾、沈從文、錢鐘書、巴金、老舍。可是真的看到書,也發現沒有想象得那么好看。
李子恒
—歌手、制作人
金門人
1956年出生于金門,16歲離開家鄉到臺灣求學、當兵。李子恒是臺灣樂壇的金字招牌,創作過無數膾炙人口的歌曲。在2012年發行的專輯《回家》中,他將原聲音樂及金門歌謠相結合,依然以鄉愁為主題,而落腳點卻落在了故鄉金門。“金門”是李子恒的故鄉,他的音樂生涯就是從這個小島上出發,所以,他的許多創作的靈感就是基于曾經在金門的生活經歷。濃濃的赤子之心通過“燕尾”、“風獅爺”這樣主題鮮明、極具特色的歌曲表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