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要:在高校音樂專業教學當中,器樂教學不可缺少。不過,由于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和影響的結果,我國高校器樂教學存在三大誤區,即過多強調技術訓練、簡單性思維(或普適思維)、文化理解缺失。本文針對該三種器樂教學誤區和相應的建議展開論述,旨在推動我國高校器樂教學進行深化改革。
關鍵詞:高校 器樂教學 誤區
高校器樂教學是學生器樂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器樂得以傳承和發展的主導場。而高校器樂教學的模式,關系著學生對于器樂的理解和創新程度,是未來器樂發展的風向標。故而,高校的器樂教學至關重要。但是現實中的器樂教學活動,卻普遍存在著三大誤區,深刻影響著高校器樂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有必要理清這些誤區,以便使得高校器樂教學發揮應有的教學效果。
誤區一:過分強調技術訓練的器樂教學
一般而言,技術是指向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也指向其他操作技巧,是人們生活水準提高的不竭動力和加速器。亞里士多德就把技術稱為“制作的智慧”,可見技術在亞里士多德心中的地位是極高的。而德國哲學家E·卡普在其《技術哲學綱要》中,更是將技術視為文化沉淀和知識累積的推動器,并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響。因此,技術對時代進步和人類文明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具體到音樂教育當中,技術和音樂更是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音樂教育的發展史實質就是音樂技術的發展史,無論是西方音樂還是中國音樂都是如此,何況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體制是學習西方音樂教育體制的結果,這就意味著音樂技術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衡量的。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和審美需求的轉變,音樂教育的內容僅僅依賴音樂技術的格局并不能很好適應當下的音樂發展,況且單純依賴理性和數理支撐建立起來的音樂發展動力不足,導致新的音樂因子注入的機會缺失,最終使得音樂藝術教育存在“瘸腿走路”的危險,容易陷入“音樂技術停滯不前”的處境當中。固然,音樂技術學習和訓練在音樂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并是領悟音樂真諦和通往藝術之美的必經環節,但是這并不表明音樂技術學習是音樂教育的全部內容和唯一目標,否則音樂教育發展危機是不可避免的。同時,過分強調技術學習的高校器樂教學,會使得音樂教育的教學結構扭曲和教學對象錯位,僅僅專注技術講授而忽視作為主體人的開發和培育,從而使得眾多音樂學習者成為一貫的接受者而難以成為音樂大師。可見,過分強調音樂技術訓練已經成為教學誤區,需要予以解決。
首先,正確認識高校器樂教學中技術學習的作用。技術學習僅是器樂教育的部分內容和部分目標,并作為器樂學習的一種方式和體現音樂魅力的工具而適當運用。而音樂教育的最終歸宿是使得音樂學習者的音樂心智得到開發,使之具備“善巧兼備”的“藝術心”。
其次,器樂技術訓練當中融入一定的器樂文化,避免為技術而技術的教學模式。在器樂教學過程之中,器樂文化是器樂教育持久發展的動力所在,也是器樂教育內在沉淀的結果。故而在器樂教育之中,適當地融入器樂文化對器樂教學有益無害。而在器樂文化和器樂技術等器樂因素共同作用和彼此滲透的條件下,器樂教學才會煥發持久的生機。
誤區二:簡單性思維的高校器樂教學
自近代自然科學始,人們試圖以還原論和因果決定論來建立某種有效地認知和解釋世界的合理的范式,這種還原論和決定論的思維方式即為簡單性思維,又可被視為是普適思維。從中可見,簡單性思維與復雜性思維對立,是指導人們認識更加便捷化和簡單化的思維方式,是將人造機器所發現的邏輯應用于生物的和人類的復雜事物中,具有還原的、線性的、確定性的、靜態的思維特征。
簡單性思維方式在我國的音樂教育中皆可覓到。譬如,音樂理解往往趨向還原為旋律、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器樂教學中對音樂作品內容的理解則趨向還原為器樂作品創作的時代和社會背景、曲作者的創作意圖、作品的曲式結構、作品演奏力度和強度等。不可否認,簡單性思維方式盡管為高校的器樂教學提供了較好的思維范式,也幫助學生盡快地培養器樂教學方面所應具備的能力,但是該種思維方式導致思維僵化的弊端,違反了器樂教育的本來面目。畢竟器樂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器樂、教學環境等多種要素綜合組成,且各個要素之間不是截然分開而是相互依存和制約的系統網絡。故而,高校器樂教學需要以復雜性思維來予以構建。
首先,意識到作為主體的學生個體的復雜性。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當今學生獲取到的信息會比以往更加便捷化,況且自然和社會本身的多樣化,共同導致學生個體的復雜性。這就意味著在器樂教學中,不能一成不變地追求一種教學模式,而是采取“因生施教”模式,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位學生的音樂細胞和激發其音樂興趣。而在開發學生的過程之中,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經歷及學習認知等方面的差異性和個體成長的不平衡性,即從學生個體的復雜性維度來評價學生對器樂教學的效果。
其次,意識到學生個體的音樂審美體驗的復雜性。自從器樂被創造以來,就被貼上娛樂性和體驗性的標簽,需要每位欣賞者予以分配一定的注意力來體驗器樂的魅力,而這種器樂體驗往往是基于欣賞者自身和器樂相互結合所引發的審美體驗,并且主要是基于一種非語義性語言傳遞的身心感受,這就決定每位學生對音樂審美體驗的程度并不會趨同,而是具有復雜性和差異性。為此,在高校器樂教學過程之中,需要引導和尊重學生個體的不同音樂審美體驗,而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教學問題而是一個復雜性的問題。所以,使用普適思維來規范學生對不同音樂作品的審美體驗是高校器樂教學的一大誤區,需要傾注更多的教學方式來予以拓展和豐富學生的音樂理解力。
誤區三:文化理解缺失的高校器樂教學
在實際的藝術教學過程之中,教學往往是針對每個藝術專業而予以展開內容不同的教學,并主要是基于一種技術為主的藝術教學。而器樂教學作為藝術教學的組成部分,亦不例外。這樣,長期采取此種模式的教學結果就是:高校器樂教學缺失了對于器樂文化的理解,使得學生在器樂學習過程中的審美體驗趨于欠缺。這就意味著學生往往是對器樂進行理智性和概念性的分析,對音樂價值的理解和美的感受也被予以范式化和概念化,并未形成獨自的具體直觀的感悟教學。而懷特海教導我們,教育不能拘泥于一套知識概念和邏輯推理,而要使人精神發生變革,開發個體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據此,高校器樂教學需注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感悟,注重學生個體對音樂美的理解、想象和體驗。同時,僅僅關注技術教學,也會使得學生對音樂背后的相關文化所知甚少。技術型的教學往往會培養學生成為“匠人”而已,很難獲得更大成就。而缺失對器樂文化意蘊的領悟,并未將音樂置于社會和文化背景之中作為文化的部分來看待,則對音樂的理解也是趨于膚淺的。而要超越所有的音樂技術、機械和音樂技巧,就必須深入到每個人的靈魂當中,引導學生把音樂作為一種文化或文化中的部分來理解。故而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器樂文化的學習。中國器樂文化源遠流長,有著與西方獨成一體的器樂文化,需要在器樂教學過程之中,對傳統的器樂文化要加強學習,不能冷漠對待。當然,對于傳統器樂文化的學習,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如中國傳統美學的“和”的思想等。這就要求在現實的器樂教學當中,要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哲學、美學等相關內容,進而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感悟和器樂技術等內容的感悟。
其次,加強學生對世界器樂文化的學習。當今世界趨同現象增多,通過借鑒和移植學習的方式來融合中國器樂文化和世界器樂文化,是我國器樂文化保持持久發展的不竭動力。不過,加強學生對世界器樂文化的學習,并不意味著舍棄我國器樂文化,僅是將世界器樂文化作為參照和審美需求,而將其很好地融入到我國器樂文化的發展當中,從而使得我國器樂文化做到同中存異,進而使得我國學生多方位感受器樂文化的魅力。
在多數的高校器樂教學過程之中,普遍存在過多強調技術訓練、簡單性思維(或普適思維)、文化理解缺失的三大誤區。而為了轉變這種教學誤區現象,需要教師大膽創新教學模式,不能固守舊有教學模式,更要要求教師積極地轉變思維和理念,結合器樂教學的特殊性和學生個體的復雜性,從而逐漸探索一套適合當代器樂教學需求并迎合學生學習器樂需求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薛軍.論高師民族器樂教學的誤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0,(03).
[2]胡曉旭.對高師器樂教學的幾點思考[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11).
[3]胡詠麗.高師音樂教育器樂教學芻議[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