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峰,王俊杰
(山東省德州市水利局,253014,德州)
山東省德州市潘莊灌區屬全國特大型灌區,1972年建成開灌,設計灌溉面積 500萬畝 (15畝=1 hm2),擔負著336萬人口的生產生活供水任務,年均引水10億m3,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生命線。近年灌區又承擔了引黃濟津(天津市)、引黃濟冀(河北省)任務,惠及三省(直轄市)工農業發展和人民群眾用水安全。
近年,灌區投資139.4萬元對水位測傳、監控、遠程閘控、遠程測流四大系統進行技術革新,不斷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不斷提升信息化建設質量和管理效能,推動灌區向現代化、可持續方向發展。
(1)基礎及不足
潘莊灌區總干渠上設有8個水沙觀測站,共安裝了14臺HW-1000型超聲波水位計,8個站各自觀測水位,然后通過人工以電話形式上報管理局,處于半自動化階段,不能達到水位數據的共享。
(2)革新點
①自主研發了超聲波水位測量終端機,每5分鐘自動測量一次。
②自主研發了水位數據接收機,具備設計水位、超設計水位20cm、超設計水位35 cm、半小時水位降幅20 cm等4項警示性能。
③自主研發了組態軟件和水位系統,具備自動接收、記錄各終端機上傳水位,遠程設定參數、高程、站名修改等功能,自動生成各測點分時水位、日平均水位、月平均水位報表,并繪制柱形圖或曲線圖。
④通過無線網絡在全國各地隨時查看,實現了數據實時查詢、共享、存儲、測報等功能。
⑤與現場監控圖像結合,能夠隨時直觀清楚地了解渠道的運行狀態。
(3)實現功能
每6分鐘對灌區所有水位數據更新一次,做到了水位監測的實時性、信息傳送的準確性,提高了水情調度決策的科學性。
(1)基礎及不足
采用有線傳輸(光纜傳輸)和無線傳輸兩種形式,有線傳輸主要解決總干渠節制閘上下游的監控,無線傳輸主要解決野外(無電源)險工險點及重點建筑物的監控。設備功耗大,效率低,夜間運轉難。
(2)革新點
①自主設計了照明系統,即懸掛式安裝飛利浦400 W泛光燈,與攝像機同步運轉,中軸與云臺支架相連,以減輕云臺的受力,能夠探照300 m以內范圍。
②自主設計并與某廠家合作制造了直流12V供電的云臺、控制解碼器和54WLED泛光燈,在不增加太陽能電池面積、不加大設備成本的前提下,避免了逆變升壓帶來的效率損失,滿足了監控點需要24小時工作的要求。
③與廠家合作設計了一種節能控制器,能夠陰雨天氣連續工作15天,可根據需要接通和關閉有關設備的電源。有些監控設備需要連續不間斷工作,如無線網橋和網絡交換機;而有些設備只是在調看圖像時才需要工作,如攝像機、云臺、云臺控制解碼器和LED照明燈,節能控制器對耗電功率比較大的LED照明燈限制了工作時間。
(3)實現功能
解決了野外(無電源)進行監控的難題,實現了全天候實時監控;降低了設備功耗,有效提高了電源的使用效率和系統的可靠性,提升了管理效能。
(1)基礎及不足
利用灌區開通的信息化平臺和網絡,遠程遙控總干渠閘門的開閉和運行。系統穩定性、安全性較差,多現場人工操作。
(2)革新點
①采用變頻技術合理調節提降速率。
②設定遠程操作權限、電機負荷檢測、啟閉機壓力、閘板位置超限軟件、閘板位置超限硬件、啟閉機拉力壓力硬件等六重保護。
③電機過流、缺相、漏電保護功能均獨立于現場工控微機運行。
④設置了閘板上下限、應力警、電機保護4種報警指示。
⑤保留現場控制方式,若現場閘室控制設備出現故障,可使用控制柜上的開關強行提落閘門。
(3)實現功能
在3~5分鐘內實現閘門開啟和關閉,改變了以往3個小時左右才能完成啟閉一孔閘門的被動局面,提高了調節干支渠水量和水位的時效性。經測算,每個口門比過去節約引水量約 20%~30%。
(1)基礎及不足
采用人工觀測方式計量和控制流量,工作效率極低,人為失誤時常出現,影響測流的精度,既給供水調度造成困難,又造成了水資源浪費。
(2)革新點
①研制自動化測流控制臺,以高性能工業計算機和32位PLC為主控單元,剔除人工操作模式。
②設置大屏幕觸摸屏,顯示所測量的水深、流速、流量及操作狀態,并可直接設定和修改各種變量參數,進而通過控制臺或遠程計算機即可實現對起點距、水深、流速進行精確測量、顯示、保存。
③采用以太網通信模塊和遠程遙測,進行實時數據、圖像傳輸和遠程控制。
(3)實現功能
①實現了遠程控制全自動測流,包括測流房門的自動打開、測流過程的全程監控、測流垂線自動布設及垂線測點的自動定位等。
②實現了第一時間了解灌區各渠道水情信息,掌握了科學調配水資源、搶險備汛的主動權。
③測站實現了無人值守,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減少了工作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經計算共可省工60人,其中水位測報員16人,堤防及建筑物安全巡查人員16人,沉沙池專職防守人員18人,專門巡查小組10人。按照灌區人員結構和工資現狀,年可節省費用近500萬元。
開灌40多年,灌區發生決口12次,直接損失1 200萬元;淹地10余次,直接損失100萬元。按照決口發生概率測算,年可減少搶險支出費用約為32.5萬元。
灌區多年平均引水量為95000萬m3,平均引水天數150天,多年發生決口的概率為30%。按照決口后搶險堵復時間30天計,年均少引水5700萬m3;再加上因搶險分水水量500萬m3,年可增加計量水量6200萬m3,按照德州市現行農業灌溉水費0.065元/m3測算,可增收水費403萬元。

遠程自動測流設施
潘莊灌區4項信息技術的革新和應用,為灌區管理、運行提供了堅強的科技支撐和技術保障,使灌區有力破解了干支渠多、點多、面廣造成的歷史性管理難題,有效化解了監測設施不全、調度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等諸多現實性問題,有力應對了長時間、高水位、大流量引供水帶來的一系列嚴峻險情,提升了現代化管理水平和決策效率,提高了精細調度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增添了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促進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近年,灌區年均引黃調水能力提高35%以上,輸供水量提高52%以上,圓滿完成引黃濟津、引黃濟冀等多項急難險重任務,高效滿足了各方面的用水需求,最大程度地發揮了整體效益。
[1]肖建華,郭鈺.灌區信息化系統集成方案研究與實現[J].水利信息化,2010(5).
[2]程永東,黎偉萍,周葉青.灌區交接斷面測流信息化技術應用[J].水利信息化,2011(2).
[3]周亞平,李欣苓,李曉輝,張志松.淺析我國大型灌區信息化建設[J].水利水文自動化,2007(3).
[4]焦敏.聯宇公司灌區信息化管理系統在東風渠工程中的應用 [J].中國水利,2010(4).
[5]張學會,孫璐.夾馬口灌區現代化管理實踐[J].中國水利,2012(3).
[6]蘇俊輝,王海平.防水閘門遠程控制技術的研究與應用[J].科技資訊,2012(12).
[7]張曰勇.灌區閘門遠程自動化控制技術[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2).
[8]康玲,姜鐵兵.泄洪閘門動態跟蹤控制理論研究 [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2000(2).
[9]賈振波,黎保國.液壓閘門啟閉機電氣控制技術電路分析 [J].電子制作,2012(12).
[10]田作佳.東港灌區信息化系統技術研究與應用[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