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國
摘要: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是學生邏輯思維養成與開發的重要階段,是高中數學教育的基礎。因此,教學時,教師要認真研究自己的教學策略,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深研教材且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采取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去體驗數學知識獨有的奧妙。
關鍵詞:初中數學 ? 課堂教學 ?邏輯思維
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數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在理解某些數學知識的時候帶來了一些困難。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開展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堂的教學效率。下面筆者將結合以下幾點進行探究。
一、引入游戲,幫助學生建構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是學習數學知識的根本,只有建立正確的數學思想,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明確數學知識,進而站在數學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解釋問題。但是,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都是在盲目地模仿教師的解題思路,無法真正用數學的思想去看待這些知識點。為了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巧妙地借助游戲環節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比如,在組織學生學習“視圖”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提議讓學生在桌上擺一個文具盒,然后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把觀察的結果進行記錄、表述,學生通過親自觀察、親身體驗,便會對一些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有一個深入的理解。
二、課堂提問的設計要具開放性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這樣便于促進學生全面地去觀察、思考問題,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去探索、發現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非常有益。比如,在組織學生學習“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這樣進行提問:假如平行四邊形一組邊是垂直的(如鄰邊),那么,這個時候,四邊形的形狀會發生一些改變嗎?是怎樣的改變呢?如果兩組邊相等的話,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如果對角線發生改變的話,結果又會是怎樣的呢?這些問題的設置,既能夠讓學生鞏固之前學習的舊知識,又能幫助學生消化一些新知識,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數學思維的能力和觀察問題的能力。
三、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主要是師生雙邊參與的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教師是這一動態變化過程中的主要設計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創造性地思考、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之間的不同特點,為學生創建一個適合他們學習的課堂情境,以實現教與學雙方的良好互動。此外,教師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一些知識時,還應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可見,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構建高效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
我們知道,優化課堂的教學設計,要按照有效學習的目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同時還要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上加以考慮,對整個課堂教學合理地進行安排。比如,一些新知識的導入、情境的創設以及知識之間的遷移過渡等,都需要教師的精心準備和周密布置,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不斷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與信心,真正達到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以及解題探索化的效果。
四、提倡實踐操作,關注學生的數學體驗
科學都是通過具體的實踐做出來的,不是用耳朵聽到的。人的思維的開發基本上都是從具體的生活實踐中開始的。因此,動手實踐最容易激發學生的思考與想象,如果脫離了生活實踐,學生的思維也就不可能得到鍛煉與發展。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得來的直接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經歷來體驗一下數學知識的發現和形成過程,為理解和掌握一些新的知識打好基礎,讓學生在“做”中學習數學知識,在“做”中掌握數學知識,在“做”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
比如,在組織學生學習“豐富的圖形世界”的相關內容時,這部分內容是比較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的。教學時,為了避免教師單純講、學生一味記的情況,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總結、交流、討論,然后在互相展示一下自己動手制作的幾何體,和其他的學生分享一下制作幾何體的過程與成功的經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需及時地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制作的幾何體構造一些豐富的實體造型即可。這樣的課堂教學,氣氛很活躍,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一些幾何體的知識,再學習幾何體的知識也就不再那么空洞了,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
總的來說,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繼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教師是連接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梁,也是開發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教材中一些豐富的資源仍有待于教師去開發,去引導,傳授給學生。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時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采用一些合適的教學手段與策略,讓學生與教材之間產生良好的反應,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更多更有用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織里鎮中學數學課題組.初中數學活動式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S1).
[2]李樹臣.論形成和發展數學能力的兩個根本途徑[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2(9).
[3]吳義紅.初中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與探索[J].科技咨訊報,2007(4).
[4]陳東棟.問在“點”上——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實踐與探索[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10).
[5]左米娜,淺談初中數學新課程教學[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