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業余文化生活的多樣化,戲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音樂娛樂生活,這不得不引起戲曲文藝工作者的高度關注,而地方性的戲曲更是急需得到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保護;傳承;益陽花鼓戲;原則
中圖分類號:J722.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6-0048-01
益陽花鼓戲俗稱益路花鼓,是形成于益陽本土的花鼓戲,是一種表現力豐富、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十分濃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多以表現勞動生活為主,有時甚至就以極其樸素的生活語言入戲,通俗易懂,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清代同治元年,從趙松山和趙蘭山兄弟組建大興班后,花鼓班社在益陽一帶迅速發展,后來被官府視為淫戲,嚴令禁演。但是禁者自禁,演者自演,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并不是一塊石碑就能阻止的。1943年,益陽花鼓的寶和班毅然成立“益陽楚劇抗敵宣傳隊”,自編自演抗敵劇目,赴常德、桃源慰勞前線將士。1960年益陽市花鼓戲劇團又參加湖南省支邊慰問團,到云南昆明、紅河、西雙版納等地慰問演出,將益陽花鼓傳送到祖國的西南邊陲。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益陽花鼓戲達到鼎盛時期,但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開始益陽花鼓戲逐步走向衰落,特別是1986年原地區花鼓劇團解散,益陽開始了全市僅兩個縣級花鼓劇團(資陽、赫山)的歷史,花鼓戲創作人員嚴重老化,演員行當不齊,觀眾群體日趨縮小。作為重要藝術流派,益陽花鼓戲2008年已被列為省級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益陽人,我從小伴隨著益陽花鼓戲音樂長大,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網絡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娛樂方式使益陽花鼓戲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如何保護和傳承益陽花鼓戲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和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副教授曾發表過十項基本原則,要對益陽花鼓戲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個人認為適應于其中的八項原則:
第一,物質化保護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他們的物質性,一場花鼓戲用現代科技產品記錄下來就是物質性的文化遺產了,因此,保護益陽花鼓戲可以先讓現有的花鼓戲藝人將他們所知的益陽花鼓戲演繹出來,讓專業的攝像師將其完整的記錄保存好,然后可以通過網絡傳播這些視頻資料,讓更多的人了解這種地方性的戲曲。
第二,以人為本原則。益陽花鼓戲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作為一種技藝和技能存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者的頭腦中,這些藝人再以不同的方式將它們演繹出來,我們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因此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來更難。但是只要保護好這些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會消失。我們可以通過激勵他們不斷進取,可以鼓勵他們招收學徒,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有人即可。
第三,整體保護原則。在保護益陽花鼓戲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保護好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還要保護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存的人文地理環境,對于益陽花鼓戲來說,如果沒有人欣賞,沒有地方來演繹,那益陽花鼓戲也就沒有它存在的必要了。
第四,活態保護原則。要保護好益陽花鼓戲,就必須要給現在的益陽花鼓戲藝人們創造良好的環境,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制定好相關的政策,完善好組織管理體系,建立好相關的資金運作體系,讓他們能享有較好的物質條件的同時更好地發揮老藝人的職責。
第五,民間事民間辦與多方參與原則。對于益陽花鼓戲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不僅僅需要政府部門、曲藝界、娛樂界、新聞媒體界的幫助,更主要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擔負主要職責。
第六,保護文化多樣性原則。我國地大物博,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的多樣性使我國擁有了多樣的民族文化。益陽花鼓戲作為一種重要的地方性戲曲,擁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無論是音樂特點、語言特點、生活習俗都是值得保護和傳承的。
第七,精品保護原則。益陽花鼓戲發展至今,創造出了很多的經典作品,但是到現在,那些經典作品很少被人所知,相關的戲曲文化工作者至少要將這些經典作品保護好,并加強宣傳的力度。
第八,保護與利用并舉原則。任何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只保護不傳承,它還是會消失。所以對于益陽花鼓戲這種戲曲音樂,我們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欣賞、傳唱。
參考文獻:
[1]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十項基本原則[J].學習與實踐,2006(11).
[2]靳之林.關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與傳承、發展[M].中國藝術研究院編,2002.
作者簡介:
吳茂君(1990-),女,漢族,湖南益陽人,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演唱。
注: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項目名稱:益陽花鼓戲的傳承與未來,項目號5-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