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科
隨著新修訂的立法法的出臺,立法權的范圍進一步擴展,全國設區的地市相應地賦予了地方立法權。
在為改革立法體制、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點贊叫好的同時,人們不禁捫心自問:目前設區的地市有多少具備自主立法的條件?能否科學立法,制定出順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期盼的高質量的法律法規?同時社會公眾不免會有這樣的擔心,即在我國法律體系已經完備的情況下,再將立法權下放到設區的地市一級,會不會出現立法任性,過度立法?造成法網過密,法不責眾,或濫用地方立法權,進而侵犯公民權益,立的法與上位法沖突甚至違憲,形成地方法規相互打架的現象?
新修訂的立法法對地方立法的權限和范圍作了明確規定: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同時規定,地方立法不得損害公民的人身權利和財產保障;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準;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可以說這些規定和要求,既對地方立法權的范圍和權力進行了嚴格限定,保證立法權不會被濫用;又對地方立法的程序和報批審查提出了規范要求,防止了立法的隨意性,增強了立法的權威性。
當然,要從根本上保證立法質量,防止地方立法任性而為,筆者認為,除了通過以上兩方面制約地方立法權之外,針對目前一些設區地市尚不具備立法條件的,可根據實際情況先行制定一些規章、辦法,待條件成熟時,再進行立法評估,逐步開展立法工作。
目前,地方各級人大一方面應以依法行使好地方立法權為契機,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強化人大在立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健全地方人大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提高立法質量,防止地方保護和部門利益法制化;另一方面應通過座談、聽證、評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擴大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通過民意、民智來彌補地方立法機構經驗不足,消除立法中的缺陷,利用民意來制約立法權,以防止立法走偏,并提高立法質量。
具體來說,地方立法機構在立法前要根據實際情況預先進行調查研究,充分尊重民意,在立法項目確定、法規起草、法規修訂、法規解釋、法規廢止等環節應設立嚴格的論證和社會參與的相關程序,要廣泛、多層次地征求各方面意見,廣聽民意、廣知民情、廣匯民智,進一步體現參與性與開放性;在立法過程中要通過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多方聽取有關法律專家、理論工作者、人大工作者、人大代表的意見建議;專業性較強的法律草案,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托有關專家學者、教學科研單位和社會組織起草;在法規正式出臺前要通過主流媒體公開草案廣泛征求社會意見,凝聚民智,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同時要根據實際需要和立法目的,有的放矢,堅持少而精,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地方特色,增強法規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礎上,各級人大對地方立法要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建立完善地方立法監督制度,強化對地方立法權的審查與撤銷,防止法規沖突、交叉,確保權力行使良性運行。只有這樣,才能精益求精,提高立法質量,使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好地維護國家法制統一。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