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 要】“導演中心制”首先由蘇聯傳入。在蘇聯文藝體系中,非常重視藝術家的創作,在戲劇電影等藝術門類中,均突出核心藝術家的地位,形成圍繞導演的創作團隊,因而出現了“導演中心制”。“導演中心制”有利有弊,我們要充分了解它的利弊因素,揚長避短,讓其為戲劇藝術的發展發揮最大作用。
【關鍵詞】導演;導演中心制;利弊
中圖分類號:J81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6-0006-01
中國古代戲劇藝術中沒有導演這一稱呼,盡管當時一些劇作家們對演員擔負著“口授而身導之”的任務,但也非現代意義上的“導演”。隨著上世紀初話劇在中國正式誕生并有一定發展后,“導演”這個西方戲劇理論術語才進入中國。
“導演中心制”首先由蘇聯傳入。在蘇聯文藝體系中,非常重視藝術家的創作,在戲劇電影等藝術門類中,均突出核心藝術家的地位,形成圍繞導演的創作團隊,因而出現了“導演中心制”。
無論“導演中心制”是什么、怎么樣,只要它能為戲劇藝術的發展作出貢獻,那么便值得肯定。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正反面,“導演中心制”也不例外,有利便有弊,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問題,充分地了解它的利弊因素,揚長避短,最大程度地發揮它的長處,克服避免它的不利因素,讓其為戲劇藝術的發展發揮最大程度的作用。
據筆者個人見解,其利有三:
一是劇本的文學性重新被關注,出現大批文學性與舞臺性俱佳的劇目。在真正意義上的導演誕生之前的演出,大多過分強調演員技術,致使劇本的文學性遭到嚴重破壞。導演出現后,劇本的文學性被重新關注,劇本的故事框架要合理吸引人,劇本的對白要講究,人物更要血肉豐滿、性格鮮明。文學性的提升給觀眾帶來的是藝術的教育與享受。
而導演在排演的過程中對劇本的再加工,被稱為“二度創作”。無疑,“二度創作”對于把作為平面文字的劇本變為立體形象的劇目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導演的二度創作中,不僅僅是把劇本中所講的故事平白地傳達給觀眾,而是從理解劇本的文學性出發,從理解人物形象特征出發,從視覺審美角度出發,把劇本的文學價值最大化地與舞臺表現相結合。
二是導演協調演出各部門,創造出完整的舞臺演出風格。19世紀德國的梅寧根公爵是世界上第一個導演。在最初的戲劇演出中,演員的作用非常大。梅寧根公爵卻主張由一個人來控制整個演出。他創建了一個劇院,自己擔任藝術指導,這樣演出的整體風格不再是演員個人的即興發揮,而是得到了統一的控制。由此,梅寧根公爵被公認為戲劇導演的鼻祖。一部成功作品的問世,需要多方的配合,演員、布景、燈光、服裝、道具、效果、化妝等等,每一個部門都對劇本有著自己獨立的看法,如果沒有一個總指揮來引導大家,那么根本無法順利地完成演出。所以,導演的存在就顯得至關重要,他能夠協調演出各部門,使表演、音樂、服裝、燈光、道具等元素有機結合,創造出完整的舞臺演出風格。
三是導演是演員與觀眾的思想橋梁,讓演員自我觀照,讓觀眾理解演員所要表達的內容。在正式演出前演員們沒有直接的觀眾在場,所以導演便是他們的“觀眾”。導演站在觀眾的角度,指導他們怎樣表演才能更貼近觀眾,臺詞怎樣表達才能更貼近角色。導演成為演員與觀眾的思想橋梁,他既要站在導演的角度來排戲,又要站在觀眾的角度來看戲。
有人說導演要“死”在演員身上,這話不無道理,戲劇是以表演為中心的藝術,導演的立意和解釋、導演的人物構思,主要通過演員的表演體現出來。導演要勇于去挖掘一個演員的內在潛質,更好地啟發演員對于劇本的詮釋,讓他們能夠在特定的舞臺表演中盡快地找到角色的感覺,進入狀況。從這一點來說,導演還是演員表演的啟發者。
據筆者個人見解,其弊有三:
一是對演員個性和潛在創造力有所限制。在“導演中心制”下,演員的個性要服從或遷就導演的意識,得不到最大的發揮和錘煉。導演最關心的是戲劇沖突、是劇情表達、是舞臺效果。導演排演一部戲,他從總體上把握戲的各個方面,當然對于人物的個性及感覺也早已有了自己的看法,他會覺得演員應該怎樣演才能更好地表達人物的性格。但對于演員來說便失去了自由發揮的空間,演員對于角色的理解在排演的過程中往往會被導演否定或糾正,演員不得不按照導演的意圖去表現人物。
二是在“導演中心制”下產生的劇目,尤其是新時期新創劇目,大多為“形象工程”、“精品工程”的應景之作。導演是創作核心,于是人們對于劇作的視線,便集中在了導演身上。劇作中的全部成敗得失,均歸于導演。于是為了形象、為了名譽、為了面子,導演怎么可能在全國或全省的各大賽事活動中默默無聞呢,得獎不僅是名譽面子問題,也是一種自我證明。為了獲獎弘揚社會主旋律、謳歌美好生活的題材層出不窮,尤其是新時期新創作的劇目。這樣的題材與劇目固然沒錯,但它們沒有市場,觀眾不喜歡看,所以大多這樣的劇目在風風火火的得獎之后,便刀槍入庫了,只是“形象工程”。
三是使戲劇藝術由“大眾”轉為“小眾”。晚清時期,戲劇因契合當時的娛樂需要,由雅文化轉為俗文化,演出市場非常火爆,而導演制主導下的戲劇藝術則強調文化內涵由俗文化重新向雅文化轉變,由“大眾”轉為“小眾”。高高在上的“文化內涵”致使戲劇藝術喪失草根性、民間性,觀眾日益流失,演出市場逐漸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