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亮,李玉珍
(1.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甘肅 合作 747000;2.合作市第四小學,甘肅 合作 747000)
世界衛生組織一項全球性調查報告顯示,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經醫生檢查診斷為有病的占20%,而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占75%[1]。亞健康問題已成為世界性的問題,并且在各行各業中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小學教師作為社會人才的培養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國家的財富,更是民族的希望。研究中小學教師亞健康狀況及其成因,對防治亞健康,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健康水平具有積極意義。
選擇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縣(城區)藏、漢小學、初中和高中教師。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對亞健康的診斷標準,結合中小學教師的實際情況,設計亞健康狀態調查表,共發放調查表950份,回收782份,回收率為82.3%。其中女性310名,占39.6%;男性472名,占60.4%。
結果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所有數據用SPSS10.0統計軟件處理,以方差分析和t檢驗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檢驗水準為0.05。

表1 不同性別教師亞健康狀態比較[n(%)]
調查結果表明,輕中度亞健康在不同性別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重度亞健康狀態的性別差異具有顯著性,女教師的重度亞健康發生率明顯高于男教師。這說明在中小學,女教師要與男教師獲得同樣的成績需要付出更多,因為她們面臨更多方面的壓力。女教師除要承擔與男教師同樣的教學、科研任務以外,在管理家庭、教育子女、承擔家務勞動等方面一般來說付出比男性多,她們多數整天忙忙碌碌,無暇進行身心調整及自我保健。因此,女教師應成為亞健康的重點預防人群。

表2 不同年齡組教師亞健康狀態比較[n(%)]
調查結果表明,不同年齡組教師亞健康狀態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中31~40歲組教師重度亞健康狀態的比例顯著高于30歲及以下組教師,41~50歲組教師輕中度亞健康狀態的比例略低于30歲及以下組教師,41~50歲組教師患病狀態比例顯著高于30歲及以下年齡組教師。

表3 不同職稱教師亞健康狀態比較[n(%)]
調查結果表明,中小學二、一級職稱教師亞健康發生率明顯較高,這與他們在學校的各種待遇(工資、住房等)相對較差而家庭負擔又普遍較重,且在為爭取早日晉升職稱而更加努力地拼搏,身心兩方面壓力均較大有關。中小學高級職稱教師亞健康比例略低,但處于患病狀態的比例高于中小學二、一級職稱者。
根據調查,將影響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小學教師亞健康的因素歸納為心理因素、工作壓力、個體行為、高原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等方面。中小學教師的亞健康由心理因素和工作壓力引發的相對較多。如工作不愉快、工作開展不順利、工作能力不被認可、感到生活沒意思、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會長時間不開心、對生活現狀不滿意等。
從調查結果看,中小學女教師的亞健康發生率明顯高于男教師,說明中小學女教師的負擔與壓力比男教師要大,為了獲得與男教師相同的成績需要付出更多。特別是40歲及以下女教師,除要承擔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外,在培育兒女、管理家庭、承擔家務勞動等方面一般來說付出的比男教師多,此年齡段的女教師多數整天忙忙碌碌,很少有閑暇時間調整自己疲憊的身心狀態。加上高原氣候環境及工作和心理負擔的雙重壓力使得女教師更易產生過度疲勞現象。過度疲勞不僅會降低工作與學習效率,更為嚴重的是危害身心健康,是多種疾病的誘因。
調查結果顯示,31~40歲組教師亞健康狀態的比例顯著高于30歲及以下組教師,41~50歲組教師亞健康狀態的比例略低于30歲及以下組教師,50歲以上組教師患病率高于其他組教師。表明中小學教師亞健康發生趨于年輕化,這是由于中青年教師在工作中面臨很多的壓力,如經濟、工作、職稱、子女等方面,這對中青年教師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很大傷害。同時,中青年教師往往自認為年輕,身體比較強壯,不注意鍛煉,經常工作過度,造成慢性疲勞[2]。常見的癥狀有:四肢酸痛、胸悶、焦慮、情緒激動或易怒、煩躁、食欲下降、睡眠不好等,如果不予以重視,則可能給工作和生活帶來問題[3]。
此外還有吸煙、飲酒過量、熬夜等不良習慣導致身體機能下降,也是造成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4]。熬夜導致睡眠缺乏,會給心情、行為和判斷帶來某些不利的影響。科學家提出的證據表明:不良睡眠習慣和營養不良、運動過少同樣是導致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芝加哥大學的考特爾及其同事1999年的研究顯示:睡眠缺乏會影響體內葡萄糖的代謝過程,造成血液中細胞因子的濃度增加,這些細胞因子的增加被認為是有炎癥反應的出現。持續不斷的輕度炎癥破壞動脈血管的內壁,從而導致血管狹窄、高血壓、中風和心臟病[5]。
隨著職稱的升高,亞健康的發生率呈逐漸下降趨勢,表明中小學教師亞健康人群呈年輕化趨勢。在目前的中小學校長負責制背景下,專業技術職稱和個人績效與工資、待遇等掛鉤并成終身制。職稱越高則相應地位越穩定,生活和經濟條件越好,個人成就感越強,對生活滿意度越高。而現代年輕人對生活的要求普遍較高,在相同條件下他們也可能產生更多的不滿情緒,這些對健康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6]。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完整的健康概念應當包括生理、心理等方面健康。根據健康的新概念,將人的健康分為3種狀態:(1)軀體健康;(2)正患病或康復階段;(3)即非患病又非健康的亞健康狀態。通過對健康理論的認識,提高自覺防治亞健康的意識。
隨著疾病譜和死亡譜的改變,慢性疾病成為威脅人類的主要疾病,西方國家投入了巨額經費研究慢性疾病的治療,但在降低發病率方面未取得任何進展。在許多慢性疾病臨床醫學束手無策的情況下,疾病的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亞健康狀態的研究對預防慢性疾病工作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7]。
運動能夠調節情緒,增進身心健康,治療身心疾病,但是并非所有的運動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根據參加健身活動者的體質、健康狀況,以運動處方的方式確定運動形式、運動強度、運動持續時間、運動頻率并嚴格遵循運動處方以及運動的基本原則進行活動,才能起到預防亞健康的作用[8]。
通過心理咨詢、心理煅煉和心理治療,提高機體的應激能力和適應水平,提高自我調節能力,保持心理穩定和平衡,從而減少亞健康狀態的發生、發展和轉化[9]。主要途徑:消除緊張情緒,積極調整心態,提高認知能力和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和社會活動。
合理膳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改善身體機能以抗病防病。
(1)處于重度亞健康狀態的中小學女教師比例顯著高于男教師,同時處于患病狀態的女教師人數也顯著高于男教師。
(2)年齡在31~40歲教師亞健康狀態的比例顯著高于30歲及以下組和50歲以上組,應重視與加強這一年齡段教師的醫療保健工作。
(3)具有中小學二級職稱的教師亞健康狀態的比例顯著高于中小學高級和副高級職稱教師,具有中小學高級和副高級職稱的教師患病率高于中小學二、一級職稱教師。
(4)提高對亞健康的認識,預防各種慢性病,調節心理壓力,研究和制定亞健康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提高高原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的健康水平。
[1]司琦,楊新海.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況的心理成因與鍛煉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2007(6):49-55.
[2]樊敏.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中醫藥診療現狀[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10(9):575-576.
[3]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4]劉雁峰,王天芳.慢性疲勞綜合征中西醫研究概況[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0(5):48-49.
[5]張合林.我國的老齡化與亞健康狀態[J].前進論壇,1999(10):34-35.
[6]吳桂賢.正常偏高血壓對心腦血管病發病危險的影響[J].中華醫學雜志,2002(82):1083-1085.
[7]勞泉林,張帆.正常偏高血壓對心腦血管病發病危險的影響[J].中國療養醫學,2002,11(4):34-35.
[8]金其貫,劉洪珍.運動處方的原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9]馬建青.心理衛生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