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蘭
綠色,意味著清新和芬芳,象征著蓬勃和繁茂,代表著活力和生命。綠色閱讀教學的課堂,是自然的、純樸的、簡單的,但卻是真實的、有效的。她遵循了母語教學的規律,在立足學生的需求和發展中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實現了對閱讀教學大道至簡的美學追尋。
一、拓展閱讀,追尋綠色閱讀教學的厚重之美
綠色閱讀教學強調樹立大語文觀,構建課內外結合、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加強拓展性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多讀多積累,促進學生閱讀視野的擴大與閱讀審美能力的提升,實現語文的厚重之美:豐盈、多元、和合、高效。
1.檔案式閱讀以儲備。綠色閱讀教學重視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提前自學,查找有關資料,多方面閱讀相關文章。教師再引導學生從“作者介紹”“人物介紹”“時代背景”“寫作背景”“原文閱讀”等方面進行整理,形成一個完整的檔案資料,有助于學習新課。
2.引入式閱讀以豐盈。課中,引導學生把查找到的資料融入課堂教學,給學生一個展示交流的機會;教師搜集資料,充實和豐盈教學,幫助學生深入地解讀文本,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學《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一文時,針對鯨的進化過程這一教學難點,補充介紹有關鯨的進化知識,出示“古代鯨是長腿的”的文字說明和鯨的進化圖。這樣,學生對鯨的進化過程一目了然,順利突破了教學難點。
3.輻射式閱讀以延伸。課后,以教材為核心開展“輻射式”閱讀,比如,以作家、作品內容、作品思想以及作品的表達方法等為依托,有機整合課外相關的作品進行閱讀,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如學完巴金的《海上日出》后,讓學生搜集課外書中有關描寫日出的文章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在學完《魯賓遜漂流記》后推薦學生延伸閱讀原著或閱讀《環游世界80天》等同類型的文章。
二、聚焦“語用”,追尋綠色閱讀教學的潤澤之美
綠色閱讀教學要求把教材當作語言教例,努力挖掘每個例子的個性化的語言現象,引導學生體會、領悟例子的個性特征,并以例子為橋梁實施遷移和變通,實現語文教學的潤澤之美:發現、理解、遷移、運用。
1.引導發現,感悟語言表達特色。優秀的文學作品一般都有一種比較明顯的寫作特色,但同時兼有多種語言現象。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聚焦語言形式、發現語言秘密、探究語言規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語言特色頗多。寫實與寫虛相結合是它的第一個寫作特色。如寫小艇的樣子,以及人們坐小艇去干什么,作者在寫實的同時展開豐富的想象。第二個特色是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最明顯的就如抓住小艇的長度、造型、行動三個特點來寫小艇的樣子等。此外,文中還有很多非常有特色的寫作方法,如全文采用總分段式的結構來寫,最后一段中動靜結合對比描寫方法,打比方的修辭方法,等等。引導學生發現、體悟這些表達特點,對改變學生平時習作內容空洞、表達無趣的現象很有益處。
2.遷移實踐,嘗試語言運用技巧。上文中提到的這些表達特點五年級的學生都是可以學習運用的,但一節課所承載的教學內容畢竟是有限的,在嘗試語言運用的環節,就只能大氣取舍,選擇最有價值的一兩項進行訓練,達到一課一得。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學情,選擇“抓住特點,描寫生動”進行遷移運用訓練比較適宜。一位教師這樣設計:多媒體播放威尼斯的風光,然后讓學生讀課文填寫:坐在威尼斯的小艇里,真有說不完的情趣!我們打開窗簾,看到?搖?搖?搖?搖 ??搖 ? ?搖,仿佛?搖?搖?搖 ? ? ?搖?搖?搖;看到?搖?搖?搖 ? ? ?搖?搖?搖,就像?搖?搖?搖?搖?搖 ? ? ? ?搖。這個設計獨具匠心地整合了第二節事實加聯想的表達方式,以及第四節先概括后具體的構段方式,又結合了第三節“我們坐在小艇里”的語境,彰顯了文本的個性和教者的智慧。
3.自主運用,形成語言運用能力。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形成,一般都要經歷“理解領悟——嘗試運用——獨立運用”的過程。如學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課,學生從張小強給柯巖老師的信中了解了信的內容和寫信的格式,教師就要求學生寫一封信寄給自己的親人或朋友。過后,有些學生收到了回信,教師再組織學生比較回信與自己初次寫信在信的內容和格式上的不同,最后在單元習作中讓學生以知心姐姐的名義給王虹同學回一封信。這樣經過反復的語言實踐,學生比較好地掌握了寫信及回信的內容和格式,真正“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三、情智共生,追尋綠色閱讀教學的圓融之美
圓融的境界,應該成為我們教學的價值追求。圓融的閱讀教學,關鍵在于處理好閱讀與表達、生活、精神等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使其和諧圓滿,實現閱讀教學的圓融之美:融合、相生、和諧、無痕。
1.閱讀與表達相輔相成。綠色閱讀的課堂是實現語言高效輸入與產出的課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了廣泛閱讀,積累了大量的語言文字材料,并以語文課堂為語言運用的平臺,運用積累的語言來進行言語表達,把范例語言內化為自己的感悟理解,通過交流、朗讀表達出來,最后再把內在的想法、語言,轉化成文字表達出來。作文又激發學生產生模仿的需要,從而帶動學生進行廣泛性的閱讀。高頻輸入與高質產出相輔相成,“輸入——內化——產出”,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實現學習大量閱讀與良好表達的良性循環。
2.閱讀與生活相融相存。一是閱讀生活化。綠色閱讀教學要求在選擇學習內容時,要貼近生活,從學生關注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生活中選取話題,將豐富多彩的生活引進課堂;在實施閱讀策略時,把閱讀還原為生活的過程,把閱讀課堂還原為生活場景,通過營造各種教學情境,把學生引入到與現實生活相類似的情景中,融進自己的生活和生命體驗,把閱讀與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使之相融相生。二是生活化閱讀。新課標要求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45萬字以上。綠色閱讀教學要求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積極營造閱讀的家庭和社會氛圍,引導學生自覺讀書,潛心感悟,讓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3.閱讀與精神相依相長。語言是精神建構最肥沃的土壤,只有扎根在平時的閱讀中,學生的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建構與提升。綠色閱讀教學認為,語文教學應該關注如何把語文課堂變成學生生命成長的主陣地,使學生的生命本質、生命價值、生命境界也隨著得到發展。在閱讀教學中,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也不容忽視,它是提升學生精神世界最直接的依托與載體。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教學內容應該滲透在語文知識教學和語文能力培養的過程之中,應該結合在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中,從而實現閱讀與精神的有機結合、相依相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八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