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桂花
字理教學近年來風靡小語界。應該說,字理教學是一種很好的識字教學的方法,可以使字形分析得更為形象,字義講解得更為準確,進而提高識字教學效率;也可豐富字詞教學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感受漢語言文字獨特的魅力,讓識字教學更有厚重感。但如果每個漢字都采用字理教學,不但耗時費力,還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到底哪些漢字適合開展字理教學呢?
一、選構字率強的基本字進行溯源
基本字多為獨體字。象形是漢字最早的造字方法,由此派生出指事、會意、形聲構字法乃至假借和轉注造出合體字,大多數的基本字成了合體字的偏旁。掌握基本字,能為學習合體字鋪路架橋。尤其要注意語文新課標附錄4《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所列舉的300個基本字。這些基本字分屬117個部首系統,其中84字是部首字。各版教材第一學段識字量基本涵蓋了300個基本字,其中80%安排在一年級。在教學中,抓住這些基本字中字理明顯的字,指導學生“溯源——對照”,能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和識記漢字的音形義,同時實現“講清一個字帶出一串字”。例如,學生掌握了“走( ? )、火( ? )、身( ? )”等基本字的音形義后,再來學習帶有這些偏旁的字,如“赴( ? )、煩( ? )、射( ? )等字時,則可以根據基本字構成的形旁去了解字義、記憶字形,達到輕松識記的目的。
二、抓易于混淆的形近字剖析字理
學生易于混淆不清、張冠李戴的字以形近字居多。如果只是簡單地把兩個形近字羅列在一起讓學生進行觀察對比,機械識記,學生能記住的內容就不多,能記住的時間也不長,就容易出現誤寫誤用的現象。形近字辨析時,如果運用字理剖析不同的部件,把抽象的筆畫與形象的圖畫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觀察、聯想、對比,了解不同部件表示的不同意思,既能加深記憶,又能得到漢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例如,“釣”與“鉤”是形近字,學生常混淆,從楷書的字形很難講清二字的形義關系。用剖析法,提取“勾”與“勺”,溯源分析,讓學生明確,“勾”表示兩個鉤鉤在一起( ? );“勺”意為“專取一物”,與部首“钅”組合成“釣”字,表示金屬制的魚鉤。這樣有針對性地剖析、究源溯理,就如特寫鏡頭一般,能化難為易,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準確區分字形,避免指鹿為馬。
三、促形聲字構字規律的遷移運用
“形旁表義,聲旁標音”是形聲字的構字基本規律,這也是一種字理。在形聲字教學中,倘若遵照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分析字形,指導學生結合舊知認識形旁與聲旁,再由此遷移學習新知,帶出一串同聲旁或同形旁的漢字,引導學生“析形索義,因義記形”或“據形猜音,因形記音”,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字形與字義的關系,還能提高他們觸類旁通、見形知義、見形知音的能力。例如,學習“狼”字時,可指導學生根據形聲字的典型特征猜測“狼”的字音與字義,再引導學生觸類旁通,認識“朗”( ? )、“郎”( ? )、“瑯”( ? )等一串帶有“良”( ? )的形似字。這樣教學,學生不僅容易識記,而且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自主識字的能力。
四、直面容易寫錯的字
盡管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講解、指導糾錯,但學生的錯別字率仍是居高不下。這是何故?不可否認,寫錯別字與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必然的聯系,但也與生字自身的特點和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關系。社會心理學表明,對他人“印象”的形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首因效應,即“第一印象效應”非常重要。首因效應表明了人們比較重視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據此對他人作出判斷。對人如此,對生字亦是如此。多數學生之所以把易錯字頻頻寫錯的根本原因在于對新知識,尤其是易錯點的領悟不夠,受到舊知識的干擾造成提取性障礙。當然,也與教師在學生學習之初就給他們一個反面的錯誤信息有著必然的聯系。倘若我們抓住這些易錯字,從正面入手,結合知覺的選擇性,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易錯的部件,利用漢字構形的理據,指導學生因形索義,據義記形,使他們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就能強化記憶。例如,不少學生常把“御”字右邊的“卩”寫成“阝”,教學時,教師可用紅色的筆標注“卩”,再借助“卩”()的字理告訴學生,“卩”表示一個跪著的人,“御”字在造字初始表示用木棒擊退那個跪著的人。經此這樣的分析,學生對“御”字的造字原理了然于心,我們還擔心他們會一錯再錯嗎?
當然,無論是上述哪一種類型,都必須選字理明顯、簡單的,適合于分析字理的字來進行字理教學,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以有利于提高識字效率為前提。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