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豐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教學應抓住取材、立意、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當前,小學作文教學存在少、慢、差、費的現象,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重寫輕改;重教師批改,輕學生自改和互改。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深切地體會到,小學中年級學生寫作剛剛起步,習作中更要注意寫和改同時并舉,相得益彰,切不可厚此薄彼。而在“改”字上下工夫,就要養成一個習慣,注意兩種傾向,抓住三個時機,講究四種方法。
一、養成一個習慣
葉圣陶先生在《和教師談寫作》中提出:“寫完一篇東西,看幾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數,這是好習慣……語文教師訓練學生作文,也要在這一點上注意,教學生在實踐中養成這種好習慣。”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內部語言能力還未充分發展,他們須依賴于朗讀中發出的聲音來支持自己的思考活動,所以朗讀容易發現拗口和有毛病的句子,進而考慮如何修改清楚。邊讀邊改這種做法和作文時先說后寫一樣,符合作文教學規律。因此,我們要讓學生養成邊讀邊改這種習作習慣。一讀改錯別字,二讀改病句,三讀刪、補、調、換。通過反復讀自己的習作,不斷發現問題,把習作越改越好,越讀越順暢。
二、注意兩種傾向
指導中年級學生修改作文,側重在文章的思想內容和邏輯思路的啟發、點撥,尤其要注意言不由衷和邏輯錯誤這兩種傾向。
1.改作文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要毫不吝惜地把假話、空話、套話刪去,把抄襲、剽竊的內容刪去,從而引導學生說真話、抒真情,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小學生練習作文要求,唯在理真,情切而意達”。這樣,在修改中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且提高了他們的自我素養。
例一,在《爸爸,我想對您說》中,爸爸滿足了小作者出門看雪景的請求,于是作者寫道:“謝謝您,讓我感受到了父愛的珍貴;謝謝您,讓我們明白了父愛是無價的!”在這里,父愛被無限夸大、無限升華,確無必要。
例二,在《媽媽,我想對您說》中,小作者為了說服媽媽放手讓她學炒菜,竟搬出這樣的理由:“眼看就要上初中了,同學們都成了大廚師,而我連廚房都沒有進去過。”這樣的說法言過其實、夸大其詞。
2.改作文是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古人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言之有序,文從字順,才能使語言成為自己真情實感的載體。
例一,“媽媽,我們好久沒說說心里話了,因此,我們就在這篇作文里表達出來吧。”這篇作文只是小作者單向表達,而不是母女雙向互動,這里很明顯顧此失彼了。
例二,有個學生寫清明節掃墓,前文并沒說要爬山,后面突然寫大人登山,自己落后:“幸好今天天氣很好,泥土也不會怎么濕潤,媽媽幾個大人輕而易舉地爬了上去,就剩我了,我用盡了全力才爬到半山腰。”前后未照應,首尾不圓合。
類似這樣的毛病在學生的習作中經常存在,教師要細心批閱,及時發現,指導學生進行認真修改,從而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三、抓住三個時機
指導中年級學生修改作文,應抓住形成性評價之后、終結性評價之時和讀寫遷移之中三個時機。
1.形成性評價之后。學生在完成每組教材“語文園地”中的習作之后,教師應該多就少改,多看優點,寬打分數,細心點撥,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提示或批改符號自改作文,修改的重點則是本次習作特定的要求。
2.終結性評價之時。每學期期末總復習時,讓學生整理本學期習作,裝訂成冊。在編訂的過程中,學生翻看舊作,一定會有新的認識,頓悟之后“溫故而知新”,讓全學期作文的要求在篇篇習作中達成。
3.讀寫遷移之中。魯迅先生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教材中文本的取材、立意、構思、語言等都會給學生極大的啟發,讓學生讀后運用,修改自己的習作,使閱讀和寫作良性互動,進入循序漸進的過程。
四、講究四種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由于語言能力較低,加上思維定勢的作用,對自己習作的毛病常常不易覺察,而對別人習作中的錯漏,往往有較強的敏感性和查找積極性。指導中年級學生互改作文,可采用激勵、對照、比較、換位等方法。
1.激勵。同桌互改要讓學生形成珍惜別人作品的習慣。評改《給好朋友的一封信》時,一位同學這樣寫評語:“你的朋友看了這封信,一定會來竹鄉公園參觀,說明你的作文很精彩,祝賀你!”評改《我的小伙伴》時,一位同學的評語是:“你抓住小伙伴的外貌特點來寫,把他寫得很可愛。但文中有一些錯別字,相信你一定能訂正。”
2.對照。同齡人的心是相通的,同一主題習作會激起感情的共鳴,對照別人,想想自己,在互改中,個性躍然紙上,靈性自由飛揚。如,一位學生在《我的夢想》中寫道:“我一定要好好保護這環境,一定要努力學習,做個空氣管理員,讓北京不再有霧霾,讓我們國家的空氣更加清新,讓人們都能健康幸福地生活。”在互改環節,另一位學生把“做個空氣管理員”改為“當個環保小衛士或家鄉美容師”。
3.比較。在筆者所教的班級,從中年級開始,習作就不打草稿,只列提綱,直接在作文本上寫和改。這樣,初稿和定稿都在一起,便于比較。自己認為這樣寫,這樣改;同學互改時,可能贊同,可能反對,沿襲也好,添刪也罷,有比較才有鑒別,彼此相長。
4.換位。作文是生活的寫照,思想的反映。互改時,提倡換位思考,自己設身處地想想此事怎么寫。如一位學生在《懷念》中寫道:“外面下著傾盆大雨,雨就像針一樣地掉下來。”一位同學把后半句刪掉,因為他認為前半句就寫得很形象了。
(作者單位:福建省順昌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