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銓坤
學習習慣是指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自動化的學習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小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當下數學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任務便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一、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
“認真聽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是學生在課堂上獲取信息的主渠道之一,它包括傾聽教師授課和同學發言兩方面。由于課堂教學活動存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甚至學生與媒體互動等信息交流形式,因此,“認真聽講”是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的綜合作用結果,教師須從小學一年級便開始訓練學生上課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眼到”要求學生上課要集中注意力,努力做到目光緊隨教師,觀察教師的指示、板演、操作等教學行為;“耳到”要求學生上課要認真傾聽教師的講授、提問,同學的發言;“口到”要求學生積極、大膽、大聲地發言;“手到”要求學生學會在課本上標記關鍵詞、句,公式等,根據教師要求進行作圖、操作、計算等活動。“四到”習慣應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適度地訓練,每節課均要進行指導,對做得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對做得不夠的行為進行矯正,通過長期反復強化訓練,學生也就習慣成自然了。例如,一年級教師經常采用,形如“一、二、三,坐坐好”“請你像我這樣做(讀、坐),我就像你這樣做(讀、坐)”“動動手,動動腳,開動腦筋勤思考;你一言,我一語,這樣發言可不好”這樣的兒歌、律動等辦法組織教學,為培養學生的認真聽講習慣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為防止“讀死書”和“死讀書”,孔子就曾告誡其弟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辯證地指出,一味死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迷惑不解;一味憑空想象而不加強學習,同樣是危害不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明確將數學思考定位為數學課程目標的重要內容,也就是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應當真正成為愛思考、懂思考、會思考的人。思考總是從對問題的質疑開始的,所謂愛思考就是指學生遇到問題要喜歡問個“是什么”“為什么”與“怎么樣”,這就要求教師從低年級便要開始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從中能發現和提出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要用心設計由淺入深、循循善誘的小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這些小問題,精心呵護學生愛思考的苗頭。所謂“懂思考”就是指學生懂得正確使用問題詞提出不同的問題。例如,“什么是平行四邊形”?這一類對事物進行描述的可以用“是什么”來提問。“平行四邊形為什么不是軸對稱圖形?”這一類內容需要分析原因的,可以用“為什么”來提問。“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類問題主要針對方法的可以用“怎么樣”來提問。所謂“會思考”就是指學生會自覺地進行數學的思考,也就是數學思想和方法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靈活運用。例如,學生會用化歸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又如,學生會用線段圖分析分數、百分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等。“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學習從本質上說就是不斷質疑和思考的問題解決過程,教師要以數學教學活動為主渠道,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教學環境,幫助學生養成熱愛思考、善于思考、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三、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
學生四人一組或六人一組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討論,開展組內交流、組際交流等活動構成了當下課堂不可或缺的情景。這不但說明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式深受師生的喜愛,更重要的是通過合作交流,學生之間形成學習共同體,大家一起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分工合作,有人發言、有人補充、有人質疑、有人傾聽,大家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增進同伴之間的信任和友誼。學生在合作交流活動中不但掌握了知識和本領,還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要讓合作交流成為數學學習的良好習慣首先要選好合作小組。由于學生座位相對固定,小學生的小組成員通常由前后桌的四位同學組成,或由六人圍坐成“U”字型。這就要求教師在安排座位時要力求做到小組內成員的“好中弱”搭配,組與組之間盡量協調到水平均衡。其次,要培育學生合作精神,每個小組都是一個微型的合作團隊,可以讓小組內學生為自己的小組命名,選出自己的組長或輪流當組長,討論并形成小組成員需要共同承擔的一些事情(義務),共同遵守的約定(規則),從小培育真實的合作精神。第三,要有適當的競爭。為了促進合作交流能長期地、有效地開展,可在小組間組織適當的競爭,如開展一些爭星、爭章比賽,為小學生的合作交流引進激勵機制,確保小組合作健康、有序、活潑、向上,從而在小學生幼小的心靈里播下合作共贏的種子。
四、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良好習慣
兒童的思維往往開始于某些動作,再逐漸發展為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等。因此,小學數學教材不僅圖文并茂,而且安排了蘊含大量動手操作內容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手腦并用進行學習,不但使學習活動變得生動有趣,還能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準確透徹。例如,在進行“圓的周長”教學時,可讓各小組學生準備好圓形實物、繩子、直尺、皮尺等,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選擇繞、滾、圍的辦法測量出不同的圓形的周長和直徑;再通過計算器計算出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數量關系;最后讓學生在比較中自主發現兩者間的規律,從而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在參與動手實踐的活動中,學生經歷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索過程,體驗了一次印象深刻的知識形成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利用動手實踐探索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條件之一。誠然,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養成遠不止于此,需要教師不斷地總結提升和因材施教。也正因為如此,葉圣陶才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科學的過程。要求教師要從小學低年級抓起,既要循序漸進地有規劃地培養,也要鍥而不舍地強化訓練,才能讓好習慣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助推器。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新橋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