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紅陽
黃淮學院,河南駐馬店 463000
從假新聞的成因看對策
向紅陽
黃淮學院,河南駐馬店463000
摘要近年來,假新聞的現象屢見不鮮,主要是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受到商業利益的驅使、新聞機構更加注重新聞時效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何減少假新聞的產生,是新聞媒體需要真正反思和思考的問題。防止假新聞的產生,必須努力提升新聞從業人員的素養,進一步規范新聞行業之間的合理競爭來確保新聞來源的真實性和可靠度。
關鍵詞假新聞;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5)12-0079-02
作者簡介:向紅陽,本科在讀,所學專業為廣播電視學。
1.1商業利益的驅使
如今假新聞的泛濫成災與國家新聞體制的欠缺有著一定的聯系,這也就為一些新聞投機分子鉆了空子。現在一些新聞記者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利益誘惑,對于一些新聞事件采取了不實報道的方法,忽視了自身所要承擔和肩負的社會責任。筆者仍然記得,在2013年12月29日的鳳凰新聞做的一期關于假新聞專題視頻中就對于假新聞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解讀,認為假新聞往往都有商業利益的驅動。新聞機構需要必要的經濟基礎來支撐新聞事業的發展,但其手段應該是合法的,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人民利益。
1.2新聞時效性的影響
如果一家新聞媒體發布及時的熱點消息,其他的新聞媒介如果不對這則消息進行報道,就會在新聞時效性方面弱于其他媒體,然而這樣的現象是任何一家新聞媒體都不想看到的。根據筆者了解,2015年9月15號,在鄭州發生的面包車和勞斯萊斯相撞事件,“豪車車主不要面包車車主的賠償,愿意自掏腰包修車”的新聞在南京零距離,鳳凰視頻等各大新聞媒體的微博上進行轉載,后來經過警方證實,這起事故是開勞斯萊斯車主的全責,然而這一未經證實的新聞能夠在各大新聞媒體平臺上進行肆意傳播,就從側面反映了新聞媒體對新聞時效性的注重。
1.3新聞編輯人員把關的程度不夠
現代一些新聞報紙主要以受眾的興趣為新聞內容編輯的出發點,如果新聞以事實為中心變成了以受眾為中心,那么一些未經核實的新聞就可以輕易地發布在各大新聞平臺上,帶來的后果也可想而知。一些新聞媒體看到其他各大新聞媒介對熱門的新聞事件進行轉發,也就采取了對其他媒介信任的態度,進而在自己的新聞平臺上進行轉發,而完全忽視了對新聞事件的審核過程,這就是一些編輯人員經驗主義盛行的結果。
2.1記者對于新聞事件需要核實、核實、再核實
媒體的賣點是新聞的真實,新聞的核心價值也是真實性。現代新聞從業人員對于新聞事件需要堅守職業道德規范,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作為一名好記者,更應該把最高品質作用于忠于新聞事實,把自己從社會各種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不受任何利益關系的綁架,公正客觀地發布消息,不帶有任何主觀意見和偏見去搞主動新聞學。新聞要求事實為真,事實準確、事實具體和事實透徹,對于一些各大新聞媒體爭相發布的消息,新聞記者更應該多一份理性思考和判斷,不能為了追求及時效應,對于來自其他媒體的新聞改頭換面之后再次采用。
2.2編輯人員要杜絕新聞把關經驗主義
新聞編輯人員需要認清自身的職責,對于記者采寫的新聞,要堅守事實求是的原則,不能急于時效性而忽視驗證消息的來源,把理性思考能力和辨識能力變成一種習慣,繃緊新聞原則這根弦。對于記者沒有注明消息來源的新聞稿件,編輯人員需要謹慎處理,不可有任何的消息漏洞。現在,很多有著多年經驗的編輯人員,把經驗主義當成評判新聞真實性的一種標準,認為既然其他各大新聞媒體已
經爭相轉載信息,那么這條新聞一定會是真實的,錯不了,這樣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在上述文中論述的“鄭州面包車和勞斯萊斯相撞,豪車車主自掏腰包”這樣的虛假新聞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
2.3新聞媒體應加強自律,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由于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可行性都較一般新聞媒體有著顯著作用,主流媒體更應該提升自身的輿論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其社會作用。一些新聞機構為了吸引受眾的興趣,發布獵奇新聞,低俗新聞,把工作的中心調整到與新聞本質的異端,這也就為假新聞的形成根植了土壤。主流媒體機構更應該在此方面多下功夫,不盲從,不利益,追求新聞的真實性,更好地為社會公眾服務,積極擔負起社會責任。
2.4深化新聞媒介體制改革與創新
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為網絡謠言和假消息的迅速傳播帶來了極大的可能性,一些新聞媒介為了在競爭中獲取優勢,立于不敗之地,把新聞的及時性作為在競爭中取勝的重要條件,導致新聞造假現象嚴重,而國家對于假新聞的管理卻比較松動,就為持有投機目的的新聞媒體給予了更大的造假空間。對于假新聞,國家應該加強立法,出臺法律法規來規范新聞行業的正當合理競爭,為新聞事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對于新聞,其真實性是它立身之根本。在《紐約時報》編輯記者守則中有這樣一條規定:“我們不允許匿名信源利用我們去散布攻擊真名實性人的材料。”也就說明了對于核實消息來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新聞記者作為新聞事件的采寫者、調查者和分析者,要有高尚的品格,獨立健全的人格,對于外界各種誘惑要有抵御能力,自律并且有信仰。
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在準確報道新聞事件的同時,要明確自身的責任取向和價值取向,在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同時也要為企業帶來利益,達到兩者之間的有效平衡,才能不失為一名好記者。
參考文獻
[1]黃瑚.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二版,2001.
[3]李希光.新聞采訪寫作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一版,2011.
[4]廖向東.假新聞的社會危害性及根源分析[J].浙江傳媒學院報,2009(3).
[5]陳力丹.假新聞何以泛濫成災[J].新聞記者,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