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家法
【總體思路】以學生發展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是整個課堂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就本課來說,如何理解辛棄疾的用典,如何理解從典故中抒發感情是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把握住“京口”,“望”,“懷古”三個節點,做到對整個課堂的收放自如,以期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本首詞所抒發的感情。
【教學目標】
1.準確朗讀并背誦這首詞;
2.能夠找出詞中的典故并概括其內容;
3.體會辛棄疾的愛國熱忱以及壯志難酬的悲憤。
【教學重點】
1.能夠從詞的典故理解詞人的感情;
2.熟練地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教學難點】對詞的典故的剖析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方法】引導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第一環節:文本感知
(一)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辛棄疾中年時期的作品《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這首詞里作者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今天我們接著來學習辛棄疾晚年的作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看看他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板書: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簡析背景)
(二)檢查預習情況,點名學生朗讀。
(三)指出需要注意的字音,斷句,多媒體展示視頻朗讀。
提示:佛(bì)貍祠下 封∕狼居胥(xū)
(四)學生齊讀,注意情感把握。
(五)詞中詞語提示:
風流:英雄業績 贏得:落得 可堪:哪堪
二、教學第二環節:典故剖析
(一)教師提問:本首詞最大的特色是用典,共用了幾個典故?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教師補充明確:5個。分別是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
(二)用一句完整而簡潔的話概括5個典故。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教師補充明確:孫權敗曹軍,劉裕建政權,劉義隆望敵而逃,拓跋燾擊敗宋文帝,廉頗年老不得重用。
(三)很顯然借典故表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那么這些典故所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學生回答:1、2贊許,3批評,4擔憂,5幽憤。
教師評價學生回答,有人說辛棄疾的詞用典過多,影響了閱讀,但同學們沒有受到影響。回到題目中,詞和詩經一樣,一般第一句話作為題目,如《水調歌頭》,單獨命題的很少,一旦單獨命題了,主題就很明確。
(四)這首詞的題目是“京口北固亭懷古”,我們從中讀出什么信息?告訴我們是詩人在什么地方(京口),做什么(懷古)。那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大家剛才概括的典故,有幾個典故是在京口發生的?
學生思考回答:一個是孫仲謀,他在京口建立了吳郡,曾打敗來自北方的曹操的軍隊;一個是寄奴,就是劉裕,他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他在這里起事,最后建立了政權。
(五)如果只有孫仲謀和劉裕,那么其它幾個典故中的人是不是作者天馬行空胡思亂想呢?(不是)那么作者是怎么把這幾個典故和京口聯系到一起的呢?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教師明確:孫仲謀和寄奴他們兩個具有英雄氣概,這時候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祖國,當年出兵失敗了,然后又想到了自己懷才不遇,得不到重用。于是后面三個典故都聯系起來了。也就是說作者是用自己的身世把這些典故聯系起來的。
詩歌培養的是我們的想象和聯想能力,必須注意聯系或想象的輻射點,在這里就是“京口”,如果脫離了輻射點,那就是胡思亂想了。
(六)同學們還要注意一句話,“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這個揚州路是什么概念,它和京口又是如何聯系起來的?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教師明確:這里不是說京口里有一條叫“揚州”的路,“路”在宋代是行政區域,但這里不是“行省”,而是指“一帶”的意思。一個“望”字把這“京口”和“揚州路”兩個地點聯系起來了,這個“望”字使整個詩的意境擴展開來了,而不是僅僅局限在這個亭子里,使作品有了遠近,不是單獨的點,而不是一個面。
三、教學第三環節:情感把握
(一)作品的題目是懷古,那么懷古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傷懷。
(二)傷什么懷?(聯系背景)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教師補充明確: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
(三)哪些典故與作者的傷懷情感相照應,作者引用這些典故最終都落在哪一句上?
學生思考,回答。
提示:前面4個典故都是與京口有關的或者與北伐有關的。
明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作者以廉頗自比,雖66歲仍想為國效力,可是當權者不接受他的建議,又有小人挑撥,使他感到悲憤,作者擔心像廉頗一樣被棄置不用,抒發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不被朝廷重用,壯志難酬的苦悶。
四、教學第四環節:總結探究
(一)再一次點名學生范讀。注意情感把握。
(二)集體誦讀,背誦。
(三)探究及作業
在同一個地點,辛棄疾還作了另外一首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試著與這首詞做個比較,看看抒發的感情是不是一致的。多媒體展示: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mòu,盔),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板書設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作者單位:安徽省巢湖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