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 要]邊境旅游作為國際旅游活動的特殊形式在興邊富民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中哈邊境旅游前景廣闊。通過分析中哈經貿合作、政治關系及文化環境等方面邊境旅游合作動力機制基礎上,提出了中哈邊境旅游合作保障體系的構建思路,包括:安全保障體系、政策法律體系、基礎設施建設體系、旅游產品設計開發體系、人才培養體系等。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哈邊境旅游;旅游合作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6-0031-03
中國與中亞地區地理上緊密相連,共享3000 多公里的邊境線。新疆與中亞各國的邊境旅游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與中亞各國政治關系的不斷改善,經貿旅游活動不斷深化和發展,邊境旅游收入在20世紀90年代占新疆旅游總收入的1/5。近年來,中哈邊境口岸建設發展迅速,例如吉木乃口岸邊民互市貿易市場于2014年8月開通“三日免簽”通道,哈薩克斯坦客商在吉木乃口岸出入境時可享受72小時免簽證便利,邊境旅游與邊境貿易互相依存,新疆邊境貿易的發展推動了邊境旅游,如2013年5月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了新疆邊境城市塔城市至哈薩克斯坦東哈州烏爾加縣3日游邊境旅游線路。
一、中哈邊境旅游合作動力機制分析
(一)經貿合作不斷深化
我國與哈薩克斯坦擁有長達1700 公里的國境線,由于地緣優勢和貿易資源的互補性,在20世紀90年代新疆和哈薩克斯坦經貿合作就已經十分紅火,從1992年起,新疆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貿易取代了香港,躍居首位,并已連續13年居新疆出口市場的第一位[1]。
十幾年來哈薩克斯坦局勢穩定,經濟發展較快,是中亞地區經濟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哈薩克斯坦是中國在獨聯體國家中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于俄羅斯。中國也是哈薩克斯坦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哈薩克斯坦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石油天然氣管道、鐵路和公路與中國連接,兩國間交通便利且距離近。從國際分工來看,兩國可在經貿合作中實現互惠互利。哈薩克斯坦是資源型國家,石油、礦產和天然氣資源豐富。此前兩國經貿合作集中于能源領域,最近幾年兩國貿易結構正逐漸發生變化,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產品結構也在發生變化。
2012年新疆口岸對哈薩克斯坦進出口貿易總值為201.2億美元,對哈貿易占新疆進出口總值的49.2%。良好的貿易合作交流為旅游合作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根據2004 年9月24 日《關于建立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的框架協議》,2005 年7 月4 日《中哈關于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活動管理的協定》,中國政府于2006 年3 月17 日正式批準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設立。中哈邊境合作區的建立為霍爾果斯邊境口岸旅游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氛圍。
(二)政治關系良好
1991年底至1993年初,新疆政府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開通了邊境旅游業務,每年約有近萬名游客經新疆邊境口岸赴哈薩克斯坦等周邊國家進行2~7日的旅游。1994年后,哈薩克斯坦等國因各種原因,停止了對新疆的邊境旅游,至此,新疆對周邊國家的邊境旅游基本處于停頓狀態。
21世紀以來,中哈高層互訪頻繁。2002—2012年十年間,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多次訪問中國,我國領導人也多次訪問哈薩克斯坦,中哈雙方分別簽署《中哈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中哈關于建立和發展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21世紀合作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聯合公報》等,合作條約的簽署加強了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高了中哈戰略伙伴關系總體水平。在亞洲博鰲論壇2013年會上,習近平主席與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會談,將2017年作為哈薩克斯坦中國旅游年,這些都為哈薩克斯坦放寬中國游客的入境政策釋放積極信號。
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意見》明確指出:“依托口岸優勢,積極穩妥推進邊境旅游”,對我國發展邊境旅游發出利好的信息。習近平主席在訪哈期間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受到各國首腦和民眾的支持和歡迎。“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的提出,為中國打開了向西開放的通道,是中國外交全面布局的重要一環,也是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創新之舉,釋放出重大政治、經濟利好信息,此舉將為歐亞大陸這條經濟帶輸入巨大的活力,也為中哈經貿合作、旅游交流提供優良的政治環境。
(三)文化相互認同與互補
邊境區域有其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且這種文化與境外相鄰文化之間,與境內漢族文化之間都既有融合也有發展,構成其獨特的吸引力,例如塔城巴克圖口岸的俄羅斯文化,塔什庫爾干紅其拉甫口岸的塔吉克文化,青河塔克什肯口岸的蒙古文化等。在新疆世居的13個民族中,有10個民族在哈跨境而居,他們語言文字、民俗風俗等都有相同之處,互相具有同種民族的認同感。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有著悠久的歷史,這是發展中哈友好關系的傳統優勢。
同時,新疆邊境民俗文化的多樣性也對哈薩克斯坦國民產生較強的互補性吸引力。旅游活動具有民間外交大使的功能,通過旅游交往活動,促進文化的溝通和交流,有利于民心相通,團結友好。
二、中哈邊境旅游合作保障體系構建
(一)安全體系
安全是旅游活動的生命線,縱觀歷史發展,新疆邊境旅游曾經幾次關閉又開放,對邊境旅游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邊境旅游是一項相對來說比較敏感的活動,與政治意識形態、兩國歷史上的關系和交往、國家安全等密切相關。相對于東部邊境區(云南、廣西、東北三省、內蒙古北部)來說,新疆的政治敏感度較強,近年來境外“三股勢力”對邊境安全穩定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加強中哈兩國安全事務的對話與合作,營造安全穩定的旅游環境,培養旅游者的安全意識至關重要。中哈雙方在利用邊境邊界屏障功能的基礎上,成立專門旅游安全保障機構負責處理危機事件,在保障旅游環境安全的基礎上,探尋西域特色旅游邊貿互動式的發展模式,拓展邊境旅游發展空間,促進中亞地區旅游和經濟發展。endprint
另外,由于邊境旅游活動的特殊性,中哈兩國在發展邊境旅游問題上仍然要堅持政府主導型戰略,加強管理,打擊利用旅游活動的名義開展賭博、色情、販毒、走私等違法犯罪活動。
(二)政策法律體系
目前,我國的邊境旅游合作區域缺乏像歐盟及北美自貿區等具有超越國家界限的有效協調機制。我國公民前往中亞國家辦理簽證、檢疫等業務手續繁瑣、時間長、費用高,因此簡化出入境手續、拓展國際旅游活動、減少國際旅行障礙迫在眉睫。根據我國與哈薩克斯坦的境況,可以繼中、朝、俄三國免簽環游后給予一些特殊地區免簽或落地簽證政策,進一步擴大中哈邊境旅游市場,尋求更多旅游合作機會。建立中哈邊境地方政府間以及其他正式和非正式組織的定期會晤機制、旅游信息常規交換機制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參與機制。
(三)基礎設施建設體系
在景區建設方面,國家應給予專項資金,用于中哈邊境旅游景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旅游宣傳活動。同時,邊境地方政府應做好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包括對旅游資源進行調查分類、設立旅游協會等服務后期建設。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高鐵外交力度,積極推進修建改善霍爾果斯到熱特肯鐵路干線,為旅游交通通達性提供保障。在移動數字覆蓋方面,建立信息共享的產業聯盟數字地圖,集酒店管理、景點搜索、網上預定、旅行社管理、開發建議、辦證服務、社區論壇、網上支付、多媒體展示、旅游IC卡、聯票制度等旅游功能于一體[5],實現兩國之間的業務交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中哈雙方積極參與邊境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邊境旅游產業鏈的形成和壯大,形成分工協作、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數字旅游體系,為邊境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務。
(四)旅游產品設計開發體系
建立旅游電子商務網,提供一站式服務,推介線路、景區以及產品和酒店促銷,接受游客意見反饋。建立網絡論壇,為企業與游客提供交流的社區平臺。建設中國—哈薩克斯坦旅游信息交換平臺,實現國際區域旅游便利化。舉辦中哈邊境美食、土特產、農家樂等商品交易會和中哈邊關國際文化旅游節,積極組織旅游攝影、旅游研討會、區域旅游合作論壇等。
打造區域旅游品牌。可以借鑒中越邊境共同打造的“中越邊境山水畫廊”旅游品牌經驗,中哈建立聯盟品牌使兩國邊境地區旅游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以創立跨國旅游品牌為目標,中哈雙方利用優勢、特色資源,針對市場需求,整合旅游資源空間和設計旅游線路產品,打破各自為戰的格局,超越和突破各種無形的框架,實現資源共享、功能互補,品牌互動。合作聯盟通過創立品牌名稱、品牌標志和其他圖形系統、表達目的地特征的象征性圖標、品牌形象口號以規范它們在宣傳媒介上的使用;合作聯盟共同將上規模、上品位的景區、景點及旅游線路聯合編繪宣傳促銷資料,通過報刊、網絡、展銷等手段,在海內外進行廣泛推介。
每年定期在對方舉辦旅游專題推介會,共同組織參展團參加定期在烏魯木齊舉辦的亞歐博覽會。與航空公司、旅行社更緊密合作,開辟新的客源市場。邀請兩國新聞媒體、旅游機構實地考察等。
(五)人才培養體系
互派旅游行政管理人員、旅游企業從業人員到對方掛職實習和學習培訓;定期共同舉辦培訓班,互相學習交流行業管理經驗。與高校聯合辦學,針對中哈邊境貿易和旅游活動設置語言和專業課程,專門培養從事邊境旅游活動的人才。
(六)其他方面
在金融體系建設方面,為促進金融合作成立中亞銀行,推進本幣結算和發揮人民幣區域性貨幣結算的職能,方便旅游結算和支付。在稅收方面,實施一定的優惠政策,特別是對旅游活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的行業要給予一定程度的稅收減免,鼓勵其發展。行業協會體系建設方面,推進雙方開展多種類型的文化藝術活動,以帶動雙方邊境旅游活動的開展。
[參考文獻]
[1]李縉.周邊國家與新疆相鄰邊境旅游發展前景展望[J].區域經貿,2005(6):9-12.
[2]新華網.新疆兩口岸免簽邊境游獲批,“西出”觀光指日可待[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5/10/c_115712285.htm,2013.
[3]中國新聞網.新疆吉木乃口岸邊民互市貿易市場開通“三日免簽”通道[EB/OL].http://www.xj.chinanews.com/html/V55/2014/08/27/99230.htm,2014.
[4]陳俊安,麻新華.基于利益理論的邊境旅游跨國合作機制[J].改革與戰略,2012,29(6):101-103.
[5]李偉山,孫大英.論中越邊境跨境民族文化旅游帶的開發[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2,34(5):117-121.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