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玉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加之土地養老和家庭養老等保障功能逐漸退化,如何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面臨的重大挑戰。通過分析黑龍江省寧安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大集體補助力度,發揮省級財政作用;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高經辦人員素質;適當調整繳費比例,建立基礎養老金獎勵機制;做好保險制度銜接,減少政策矛盾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其他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鑒。
[關鍵詞]寧安市; 農村;養老保險
[中圖分類號]F8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6-0127-02
一、寧安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
(一)“舊農保”時期(1992—1998年)
“舊農保”是相對于現行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而言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991年,由黑龍江省民政部門牽頭,組織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1994年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按照民政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基本方案》要求,結合本省實際情況,頒布了《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舊農保”堅持以農民自我保障為主,自助與互助結合,社會保險與家庭養老相結合的原則,以建立個人賬戶為核心,養老金繳納以個人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參保人員按照本地區或本人實際承受能力自愿選擇投保檔次,達到領取年齡后,按月或季度領取養老金。寧安市按照省政府《規定》要求,適時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舊農保”逐漸發展起來。
(二)發展停滯時期(1999—2008年)
由于“舊農保”存在政策不完善、政府支持不夠、覆蓋范圍窄、保障水平低、農民參保積極性差等問題,大部分參保農民每月只能領取到幾元到幾十元不等的養老金,無法滿足其生活需要。在經歷了初期的快速發展后,根據國家要求,寧安市“舊農保”的收費工作從1998年底至2008年,一直處于停滯階段。
(三)“新農保”時期(2009年至今)
按照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精神要求,2009年9月1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為建立統一、完善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奠定了基礎。同年,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實施意見》,寧安市作為首批15個試點之一,“新農保”改革由此拉開序幕。
“新農保”既保留了“舊農保”堅持從實際出發,多種繳費方式并行,注重統籌兼顧,以政府為組織實施主體,設立試點、由點到面,建立個人賬戶,多渠道籌集資金等優點,又在資金籌集、保障水平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完善。
二、寧安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
(一)縣級財政資金不足,養老金補貼壓力大
寧安市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縣級市,全市農業經濟收入長期占地區生產總值的一半左右。“舊農保”基金籌集采取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的方式,與地方財政聯系較小,但是“新農保”基金籌集采取的則是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方式。在發達地區,這種基金籌集方式可以充分發揮政府的主體作用,增加基金收入,提高農民的養老保險待遇水平,但對財政收入薄弱地區帶來了新的挑戰。以寧安市為例,2013年寧安市財政收入10.2億元,農業人口289243人,按照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每人每年最少30元的補貼標準、“省六縣四”的補貼方法和寧安市80%的參保率計算,寧安市至少要拿出347萬元的補貼款,寧安市財政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二)基層運行投入不足,經辦人員專業化程度不高
由于寧安市政府對農保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財政資金緊張,每年撥付給農保經辦部門經費十分有限。因此,農保經辦部門無力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辦公設施陳舊、落后。基層管理機構設置不完整,村一級宣傳、服務機構缺失;同時,農保經辦人員工資待遇水平不高,無法吸引到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現有工作人員專業水平不足,寧安市農保局共有工作人員10人,其中大多數為公益性崗位和“彩虹工程”安置的大學應屆畢業生,他們缺乏工作經驗,所學專業也與農保業務關聯不大,對政策理解有限,辦事效率和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寧安地區的開展。
(三)養老待遇水平不高,無法滿足農民需求
寧安市“新農保”的養老金由個人賬戶和基礎養老金兩部分構成,個人賬戶包括個人繳納的養老金及利息、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達到退休年齡農民領到手的養老金中,個人賬戶月支出額是參保人60周歲時個人賬戶儲蓄總額除以139,基礎養老金為每人每月55元。但是,由于繳費檔次設置不合理、政策宣傳不到位和“舊農保”失敗的影響,在個人年繳費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十二個檔次中,80%農民選擇了100元檔。再加上集體補助空缺,政府補貼不足,選擇100元檔次的,每年補貼30元,在此基礎上,繳費檔次每提高一檔,補貼標準增加5元,選擇500元以上檔次的,不予增加補貼。按照最低繳費年限15年計算,多數參保人每月只能領取到60—70元養老金,這樣的低水平養老金待遇,無法滿足農民正常的生活需求。
(四)與其他養老保險銜接不暢,影響農民參保積極性
近年來,隨著寧安市外出務工農民和失地進城農民的增多,許多“新農保”參保農民要求順暢轉換養老保險關系的呼聲隨之增多。但是,寧安市現行的城鎮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城居保”)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農保”)三種養老保險政策之間互不銜接,部分政策甚至矛盾,這嚴重影響了當地農民的參保積極性。例如“新農保”和城鎮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雖然通用“金保工程”數據信息庫,但“新農保”參保者如想參加城鎮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卻只能選擇先退出“新農保”,才能以個體經營身份參加城鎮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而且,參保者的參保繳費年限和個人賬戶需重新計算,之前“新農保”所積累的繳費年限全部作廢。endprint
三、解決寧安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集體補助力度,發揮省級財政作用
以目前寧安市的財政狀況來說,要支付數目龐大的農保補貼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此,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政府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出臺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有能力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或個人發揮社會責任,為農保提供資金補助;另一方面,要根據地方經濟發展水平重新確定省縣財政補貼分賬比例,可將寧安市的省級補貼比例提高到八成以上,同時,建立農保補貼保障機制,將農保補貼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確保補貼按時足額到位。
(二)改善辦公條件,提高經辦人員素質
一是寧安市政府應提高對農保的重視程度,為農保經辦工作劃撥專款,用于改善辦公條件,及時更新辦公設備,完善數據信息庫,加強對檔案的收集、整理、統計、保管力度,實行規范化管理。二是根據工作量與工作難度增加農保經辦人員數量,提高農保隊伍專業化水平,積極吸納高素質人才。三是加強對農保經辦人員的業務培訓,全面提升經辦人員的整體業務素質。定期安排相應的培訓課程,制定培訓方案,將培訓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以提高經辦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工作技能以及管理服務能力。
(三)適當調整繳費比例,建立基礎養老金獎勵機制
首先,對寧安市現有農村養老保險繳費檔次進行調整,可以參照城鎮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繳費模式,按照上一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定比例繳納養老保險,并根據不同收入人群設定不同檔次,與之相對應,政府補貼也應隨著繳費比例的提高而適當增加;其次,建立基礎養老金獎勵機制,根據寧安當地經濟發展速度,逐步提高農保基礎養老金待遇,在農民15年的最低繳費年限基礎上,每多繳一年,基礎養老金就增加一定比例,從而鼓勵更多的人參保。
(四)做好保險制度銜接,減少政策矛盾
“新農保”與其他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順利銜接,需要以政府為責任主體,出臺銜接政策,統籌、協調各險種之間的關系,盡量減少政策間的矛盾。首先,建立完善、統一的養老保險數據信息庫,方便查詢參保和退休人員的各項數據信息,為各險種間的轉換銜接打下基礎;其次,加強“新農保”、“城居保”和城鎮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在制度模式、籌資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的聯系,逐步統一其經辦流程和程序。目前,寧安市的“新農保”與“城居保”已按照國家要求,在繳費制度上實現了統一,“新農保”與“城居保”的兩項制度的合并實施指日可待。下一步,將研究制定城鎮企業養老保險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接續政策,在保證公平、不損害農民切身利益的前提下,實現“新農保”與其他養老保險制度的順暢銜接。
(責任編輯:梁宏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