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振龍 王芳 童和正


[摘 要]2008年10月安徽啟動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改革試驗區,歷經7年發展,合蕪蚌試驗區對安徽經濟尤其是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蚌埠作為三個試點城市之一,經濟發展迅速,專利申請量持續增長,R&D經費支出快速增加,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但卻面臨著缺乏成熟穩定的創新軟環境,合蕪蚌三市協調聯動發展機制不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協同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提出優化創新環境,營造創新氛圍;提高自主產權意識,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完善聯合協作機制,促進高效友好合作促進蚌埠在合蕪蚌試驗區中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合蕪蚌創新試驗區;自主創新;創新環境;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6-0093-03
安徽作為中部省份,長期處于“政策洼地”和“困難高地”的窘境,發展相對落后。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安徽時正式提出“泛長三角”的概念,對安徽未來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不過,要融入滬蘇浙為主導的長三角經濟區,安徽必須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和加快自主創新進度,只有這樣,在與發達省市合作時才能擁有話語權和決定權。2008年10月,合蕪蚌自主創新改革試驗區(簡稱合蕪蚌試驗區)正式啟動。作為安徽省首個國家級創新試驗區,合蕪蚌試驗區對安徽省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蚌埠地處安徽東北部,位于淮河之畔,在安徽省早期城市發展規劃中就明確提出要把蚌埠建設成為皖北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作為打造振興皖北的核心增長極。因此抓住建立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這一機遇,利用好自身綜合交通樞紐這一區位優勢,蚌埠將開辟自主創新發展新道路。
一、合蕪蚌試驗區及蚌埠經濟總量和科技創新情況
(一)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合蕪蚌試驗區作為推動安徽省經濟發展的新興力量,是安徽省大力扶持和發展的對象。2014年,合蕪蚌試驗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574.3億元,占全省的41.2%。其中,蚌埠市GDP增長速度位居全省第2,這也是蚌埠市經濟連續8年GDP保持兩位數增長,近兩年均高于全省GDP平均水平。
(二)專利申請量持續增長
作為自主創新試驗區,合蕪蚌的創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發明專利擁有量來衡量。據201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相關統計分析,2014年安徽省申請發明專利達49960件,其中合蕪蚌試驗區申請的發明專利就有26683件,占全省一半以上。2014年安徽省授權發明專利共有5184件,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個百分點。其中合蕪蚌試驗區共獲發明專利授權3273件,同比增長21%,占全省的63%。其中,蚌埠市申請發明專利為4408件,同比增長21%,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專利申請量的占比為65%,居全省第一位。
(三)研發經費支出快速增加
近年來,隨著安徽省對研發經費支出的不斷增加,全省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大幅增強。而合蕪蚌創新試驗區R&D經費支出增加更快。2013年合蕪蚌試驗區R&D經費支出達到2183718萬元,同比增長26.9%,高于全省增速1.95個百分點,占全省R&D經費支出62.02%(見表2)。
(四)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不斷取得新進展,科技創新優勢正在加速向經濟優勢轉化,高科技成果產業化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并形成了一系列高科技產業園,由此帶來的合蕪蚌區域優勢更加明顯突出。作為省內老牌工業城市,蚌埠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利用合蕪蚌創新試驗區優勢平臺,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目前,蚌埠市的玻璃新材料產業基地已經通過國家復審;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區建設也獲得批準;國家專利展示交易中心、創新驛站、省科技路路通三網資源也得到進一步融合。
二、合蕪蚌試驗區及蚌埠創新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缺乏成熟穩定的創新軟環境
創新環境分為創新硬環境和創新軟環境,其中創新硬環境主要指交通、通訊以及信息網絡的便捷程度;創新軟環境則主要指有利于創新知識技術流通發展的規章制度以及城市創新文化的建設。蚌埠作為綜合交通樞紐站,創新硬環境相對較好,但是創新引導政策并沒有達到很好的預期效果,存在對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力度不夠,出臺的創新政策缺乏連續性和完整性,后續配套政策不能及時滿足企業需要等問題。
(二)合蕪蚌三市協調聯動發展機制不健全
目前,合蕪蚌試驗區與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以及武漢東湖被人們稱為“3+1”態勢的國家級區域性自主創新示范區。不過不難看出只有合蕪蚌試驗區是跨區域發展的,因此如何對三市進行合理的城際分工、協調發展也成為了試驗區的一大難題。從近幾年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主要完成指標來看,合肥發展十分迅速,蕪湖發展也很快,而蚌埠發展比起這兩個城市存在一定距離。其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三市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關聯性,比如汽車行業。由于聯動發展機制不夠協調,往往就造成一個產業惡性競爭的局面,不但不利于自身發展,而且對合蕪蚌試驗區發展也有阻礙作用。
(三)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
雖然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是仍然存在諸多缺陷,如保護知識產權的社會氛圍沒有形成,盜版侵權案件時常發生。盜版侵權不僅損害了高新技術人員的科研成果同時也嚴重打擊了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就蚌埠市看,中小企業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中小企業規模較小,資金相對不足,面對復雜繁瑣的專利申請缺少足夠的人力物力,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同時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訴訟費過高;二是知識產權落實不到位以及相應產權存在制度缺陷。
(四)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協同創新動力不足
安徽省基礎科學較為發達,各項國家級科研基地相對較多,合蕪蚌地區集中了省內大部分科研院所、高校,但企業與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合作范圍、合作力度明顯不足,試驗區內大型創新企業較少。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合作動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科研機構、高校更多地傾向于學術研究,二是高校和科研機構高度行政化也阻礙了同企業合作發展,三是企業在獲得科研機構或高校的科研成果時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做“二次創新”以適應本企業的實際狀況,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創新成本,加劇了企業的負擔。endprint
三、促進蚌埠市在合蕪蚌試驗區中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創新環境,大力實施“人才引進”戰略
良好的創新環境是促進創新發展的前提。作為試驗區重要試點城市,蚌埠市政府應減少對企業不必要的行政審批,為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運營環境;同時應大力實施積極有效的“人才引進”戰略。“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大量引進復合型人才實現跨越式創新發展;大力弘揚“激勵進取、求同存異”的包容性城市文化,優化創新環境。
(二)主動尋求聯合發展,建立多邊協調機制
目前,蚌埠不論從城市經濟總量還是企業創新能力都與合肥、蕪湖存在較大差距。蚌埠應利用合蕪蚌試驗區創新平臺積極主動與合蕪兩市協調分工格局,充分利用自身比較優勢進行產業轉移和升級,積極承接長三角經濟區的產業轉移,培養本土產業群的集約化和專業化,建立多邊協調發展機制。
(三)提高自主產權意識,完善產權保護制度
合蕪蚌作為自主創新試驗區,必須加強對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就蚌埠市而言應該從實際出發結合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和試驗區內規章制度,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知識產權條例,切實保護好中小企業的合法利益。同時,中小企業也應提高自主產權意識,盡快成立知識產權專門管理部門,建立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獎懲制度,加強對知識產權的日常管理與侵權維護。
(四)完善聯合協作機制,促進高效友好合作
政府應建立相應的企業與科研機構和高校聯合機制,努力促進地方高新企業與科研機構和高校開展合作,使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快速流入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地方企業快速發展。同時,應完善相應的科研設施和信息共享機制,為中小型創新企業獲取科研創新信息提供快捷平臺,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加大對科研機構和高校后續創新研發的投入,通過實現“正反饋”的雙贏機制,促進雙方高效友好合作。
[參考文獻]
[1]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啟動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進一步開創全省自主創新工作新局面[J].安徽科技,2008(11).
[2]張根文,朱衛東.合蕪蚌試驗區經濟發展與創新環境建設[J].特區經濟,2010(10).
[3]王欽敏.加快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步伐完善安徽區域創新體系[J].中國發展,2010(10).
[4]張亨明.“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發展研究及對策建議[J].華東經濟管理,2011(08).
[5]吳金和,范人偉.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
(責任編輯:郭麗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