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靜 張純

[摘 要]構建現代工業體系是景德鎮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承接產業轉移水平,贏得新一輪經濟增長主動權,發揮自身優勢,提高工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通過實證分析,得到景德鎮工業化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結論。還存在高技術產業發展相對落后,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率水平低,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產業體系融合性較差等問題。提出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企業加快自主創新,培育核心競爭力,積極構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等推動景德鎮構建現代工業體系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現代工業體系;景德鎮;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6-0095-03
從工業化發展進程看,景德鎮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加速發展階段,構建現代工業體系是順應經濟全球化、產業知識化趨勢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消費需求升級的要求,是提高工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破解發展難題的必由之路。因此,圍繞“構建現代工業體系”深化理論認識,借鑒先進經驗,破解制約本地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產業體系矛盾,是當前景德鎮經濟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現代工業體系的內涵及特征
現代工業體系是不同時期,某一區域的工業體系不斷優化的外在表現。從我國現代工業體系提出的背景看,“現代工業體系”的概念主要源于決策層對現實經濟發展取向的思考,而非理論發展的結果。因此要想進一步“解碼”現代工業體系的內涵和特征,就必須深度讀解黨的相關文件。從黨的“十七大”到 “十八大”報告相關內容來看,現代工業體系主要具備以下特征:一是現代性,是現代工業體系的時間特征。現代是一個動態、相對的時間維度,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地區,其內涵均不同;二是集聚性,是現代工業體系的空間特征。產業集群通過物質生產資料、信息、人才和技術的集聚,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業的競爭優勢,并對區域內其他產業產生明顯的輻射、聯動效應,從而推動區域內工業體系的不斷優化;三是創新性,不僅體現為技術創新,還包括體制機制創新。其中體制機制創新是構建現代工業體系的保障,而技術創新是實現現代工業體系的根本途徑。通過技術創新加快商品化和產業化的速度,推動產業升級發展,進而實現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調整和優化;四是融合性。隨著經濟全球化、高新技術、電子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之間開始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產業融合已成為產業發展的現實選擇,產業融合有助于促進傳統產業創新,進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的發展。
二、景德鎮構建現代工業體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近年來,景德鎮市改革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工業經濟發展保持良好勢頭,但仍存在產業層次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凸顯等一些深層次問題,嚴重制約了景德鎮市經濟的可持續快速發展。只有構建現代工業體系,才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依賴資源、偏重規模擴張型向開放創新、注重質量效益型轉變,破解經濟發展難題,實現環境改善、資源節約和產業結構優化。
(二)有利于提升承接產業轉移水平,贏得新一輪經濟增長主動權
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一輪工業革命已經來臨,國際產業轉移出現了產業鏈整體轉移的趨勢,且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升。目前中部許多省市都在積極承接國內外的產業轉移,加快實施產業的轉型升級,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為此,景德鎮市必須充分抓住新一輪國內外產業轉移和中部地區加速崛起的機遇,利用“后發優勢”,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贏得新一輪經濟增長主動權。
(三)有利于發揮自身優勢,提高工業國際競爭力
現代工業體系是衡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特征。近年來,景德鎮市重點培育和壯大陶瓷、航空、汽車等八大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特色優勢明顯、門類齊全,具備一定的競爭力,但與其他工業發達城市相比,整體實力仍然較弱,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較少,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人文文化、自然資源等優勢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為此,景德鎮市必須加快構建現代工業體系,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各種有利機遇,增強產業競爭優勢,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內生動力。
三、景德鎮市工業化發展水平評價
本文借鑒霍夫曼工業結構四階段理論、配第-克拉克定理、錢納里的人均收入6階段理論等工業化水平經典評價理論與方法以及國家經貿委(2003)、楊杰等(2005)、涂成林等(2006)、陳佳貴、黃群慧(2005)等人對中國工業現代化評價的研究結果,以系統性、動態性為原則,并兼顧指標數據的可得性,選取經濟發展、經濟效益、人力資源與科技創新、資源與環境4個方面內容構建景德鎮工業現代化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借助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因子分析,比較景德鎮工業現代化的發展在江西省工業現代化發展中的地位。
(一)經濟發展主要反映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其未來發展的潛力,用人均GDP、制造業增加值占總增加值比重和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比重3個指標來衡量。
(二)經濟效益主要反映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水平,用總資產貢獻率、工業成本費用利用率和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3個指標來衡量。
(三)人力資源與科技創新主要反映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科技創新、研究開發能力和水平,用每萬人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每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數和每萬人專利授權量3個指標來衡量。
(四)資源與環境主要反映資源消耗利用效率,用工業用水量重復利用率、單位GDP能耗、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和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4個指標來衡量。
根據因子系數矩陣,可得到下面的因子得分,計算綜合得分評價見表1:
由表1可見,在江西省11個地級市中綜合得分最高的是南昌(分數為0.513798),景德鎮暫列第5(分數為0.054069)。從得分情況看,雖然景德鎮在11個地級市的排名居中,但分數與前4位城市(南昌、萍鄉、新余、鷹潭)仍有較大的差距。在工業發展因子(F1)和人力資源因子(F2)上,景德鎮表現的相對突出,分別排名第4位和第3位;但在經濟效益因子(F3)和資源與環境因子(F4)上,景德鎮相對落后,分別排名第9位和第7位。endprint
四、景德鎮構建現代工業體系的制約因素
(一)高技術產業發展相對落后
改革開放以來,景德鎮市工業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并長期在全市產業結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從現有的情況來看,基礎性的產品多,高附加值的產品少;資源性企業多,高技術性企業少。從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發展經歷來看,高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應占據的主導地位。但目前景德鎮高新技術企業還不到20家。高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占整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僅為15%左右,遠遠低于上海和深圳約50%的水平,大大阻礙了產業升級和生產效率的提高。
(二)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水平低
在GDP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不斷攀升的同時,景德鎮市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仍處于較低水平。總資產貢獻率、工業成本費用利用率、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等效益指標數據遠遠低于全省同期的平均水平,位于全省后列,阻礙了景德鎮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資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低下,也激化了景德鎮市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三)技術創新能力薄弱
技術創新對工業發展起到引領和支撐作用,也是構建現代工業體系的“活力之源”。長期以來,景德鎮市經濟規模偏小,對人才、技術、管理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集聚和輻射能力不足。高水平研發人員的匱乏以及研發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景德鎮市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導致企業經營效率低下,供給和擴張能力受限,在低端產品上盲目地進行重復性投資和惡性競爭。
(四)產業體系融合性較差
產業體系的融合性是構建現代工業體系的保障。目前,景德鎮市產業體系融合性和協調性較差。一是陶瓷、航空、汽車等傳統主導產業的競爭力弱,新興產業亟待加速成長;二是經濟發展需要轉換發展動力,由單純的內源式發展向內源和外源兼顧式發展的轉型;三是高新技術缺乏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與融合,區域創新網絡的功能需要進一步釋放和強化;四是產業空間組織形式落后,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的轉化與升級過程緩慢。
五、加快景德鎮構建現代工業體系的對策建議
(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
在現代工業體系的產業遴選上,既要考慮地區產業發展的歷史,又要勇于打破對傳統產業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從產業特征上看,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具有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少等特點。加快景德鎮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既能夠帶動陶瓷、生物醫藥、汽車等傳統主導產業的發展,又能帶動物流運輸業、電子信息業等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為此,景德鎮市應突出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核心地位,確定做大做強產業集群的目標,積極引進和培育符合產業布局要求的高成長性產業,完善產業支撐體系,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區域綜合實力。
(二)加快企業自主創新步伐,培育核心競爭力
企業是構建現代工業體系的主體。推動企業自主創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技術創新機制,鼓勵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在關鍵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專利和技術;二是支持企業組建各種形式的戰略聯盟,促進知識流動與技術轉移,增強企業技術聚集與產業化能力;三是構建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加強企業與技術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和大學的合作,為企業技術進步提供有力支撐。
(三)積極構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傳統產業的發展主要依賴于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現代工業體系的發展則取決于服務、技術、人才、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景德鎮應加快構建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在信息、資金、人才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一是建立產業信息網,為企業提供可共享的公共技術、政策咨詢、供求信息、電子商務和對外宣傳服務等,加強企業間的技術交流;二是加強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積極引進多種金融機構,拓寬融資渠道和平臺,幫扶和引導具有資質的企業上市,完善區域金融體系;三是完善人才資源的引進和培育機制,建立具有全球視野的人才招募機制,同時加強本地教育水平,提高本地人才供應能力,完善企業員工培訓的長效機制;四是完善通訊、交通等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對產業項目的吸納和承載能力。
(四)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指導和調控作用
構建現代工業體系需要發揮好政府的宏觀指導和調控作用。市場是構建現代工業體系的主體,但產業結構優化存在時間長、投資大、風險高等問題,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難以實現,需要地方政府的積極參與,尤其是在制度建設、產業發展政策以及產業空間規劃等方面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景德鎮市統計局.景德鎮統計年鑒[M].2009-
2013.
[2]吳麗華.淺析廣東現代工業體系的評價和構建[J].
中國證券期貨,2011(4):195-196.
[3]郭強,劉良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及其政策支撐[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4(6):49-52.
[4]張偉,胡劍波.產品內分工、產業體系演變與現代產業體系形成[J].產經評論,2014(4):5-17.
[5]彭榮勝.我國現代產業新體系構建的誤區及其規避[J].商業研究,2014(8):33-39.
(責任編輯:張彤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