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 要]宏觀稅負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總體稅收負擔水平,以大口徑宏觀稅負指標考察我國真實的稅負水平,得到我國宏觀稅收負擔較重的結論。提出加大“費改稅”的力度,加快“費改稅”的進程;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稅收立法權;中央應加大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加大地方所占共享稅的比例;改變現有的稅制結構;改變財政收支結構等降低我國稅收負擔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宏觀稅負;稅負指標;稅收標準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6-0157-02
一、我國宏觀稅負現狀
國際通用的衡量一國宏觀稅負的指標是稅收收入與GDP的百分比。在政府收入中,稅收收入占據了政府收入的主要份額,而其他非稅收收入占比相對較小。因此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用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以很準確地反映其宏觀稅負水平。然而,我國的政府收入形式并不規范,關于稅收的立法尚不健全。非稅收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占比較大。2013年我國政府收入201893.15億元,其中稅收收入110530.7億元,僅占政府收入的54.7%,加之其他隱性收入的存在,僅用稅收收入占本期GDP的比重并不能準確反映我國納稅人的真實稅收負擔狀況,無法判斷目前稅收的合理性。綜上可知,為更準確地了解我國的宏觀稅負,引入大小口徑稅負指標對比分析更具現實意義。
由圖1知,我國小口徑、大口徑宏觀稅負隨時間的推移,均呈上升趨勢,其中小口徑稅負呈現逐年平穩增長態勢,而大口徑宏觀稅負則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從表1可以看出,在1997—2013年期間,小口徑稅負從1997年的10.4%上升到2013年的19.4%。大口徑宏觀稅負,從1997年的15.7%快速上升到2007年的33.2%,2008年則降至28.7%,而后恢復上升趨勢,這與2008年的美國爆發次級債危機有一定關聯,即中國為應對次貸危機而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下調企業所得稅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的表現之一。從2009年的30%升至2013年的38%。
從圖1不難發現,兩種計算口徑之間的數據差距越來越大,在2013年大小口徑宏觀稅負數據之差就達到了18.9個百分點。差距增大主要體現在地方政府的非稅收入、債務收入和其他收入上。由于非稅收入主要以各種“費”的形式存在,同樣也會給增加稅收負擔。因此,本文以大口徑宏觀稅負作為稅收負擔水平的考察指標。
圖1 1997—2013 年我國不同口徑宏觀稅負增長折線圖
我國大口徑宏觀稅負統計值相對其他國家而言較低,在考慮居民稅收負擔的同時,更應當考慮我國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情。如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稅負水平普遍高于中國,但其居民的稅收負擔卻不重,居民享受的社會福利同樣較高。作為北歐國家的典型代表,瑞典、芬蘭和丹麥建立了一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體系,盡管宏觀稅負水平很高,但當地居民和企業并未抱怨國家的稅負很重,相反大多數居民支持政府實施高福利的稅收負擔政策。同時,一些學者也認為,一般社會保障性支出比重較大的國家的宏觀稅負水平相應較高。然而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正處在逐漸健全過程中,目前的宏觀稅負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存在嚴重的不對稱,政府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不足,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的物質與精神需要,如農民的看病難、看病貴以及醫院的“以藥養醫”等。
二、中國稅負水平較高的原因
(一)稅收法定原則落實不到位
近年來,我國多使用“授權立法”,即國家立法機關授權給行政機關稅收立法權,導致大多數稅收法律規范以稅收行政法規的形式出現,稅法的法律權威性缺失和地方立法權缺失,導致地方政府通過非正規途徑籌集政府資金,而最終債務的承擔人則是人民。
(二)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比重相對較小
我國較高的宏觀稅負并沒有帶來基本公共服務的明顯改善。從我國現狀來看,雖然國家正不斷加大對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的投資與支出力度,但對于擁有十多億人口的中國來說,雖然2012年這三項支出分別為21242.1億元、7245.11億元和12585.52億元,較2011年分別增長28.76%、12.69%和13.29%,但人民能真正享到的服務卻少之又少,或獲得服務困難,或對家庭生活水平以及幸福指數無法產生影響。2012年,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總和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僅為32.6%,而美國占比高達60%左右。如,目前我國農村已經開始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簡稱新農合),只要農民定期交醫療保險便可享受90%的報銷額度,但新農合對農民的就醫看病限制較大。第一,必須到指定醫院就醫才可免除部分費用,但農村醫療條件和水平有限,致使農民在遇到大病時,農村的醫療條件根本無法提供良好的治療;第二,定期交納的新農合款項若使用不完,則當年無效無法轉接,導致許多農民不再定期交農合款項;第三,國家對指定藥物實施部分報銷。
(三)稅制結構不合理
歐美發達國家大多實行以所得稅為主的稅制結構。另外,我國目前處于經濟轉型期和改革深水區。稅制上,應當將以流轉稅等間接稅為主向以所得稅等直接稅為主的階段轉變。但是我國當前稅收仍以所得稅和流轉稅為主,且所得稅所占財政收入的比重較低,2011年所得稅約占25.43%,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和關稅等流轉稅約占52.87%。這種稅制不利于宏觀經濟的調控、稅收負擔的緩解以及民生的改善。
三、降低我國稅負水平對策建議
(一)加大“費改稅”力度,加快“費改稅”進程
將我國現存的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剔除,合理調整收費結構,將一部分收費項目納入稅收體系,實現“費改稅”。各地方政府的收費項目在公開透明的基礎上,應通過網絡公開公示的方式接受群眾的監督。
(二)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稅收立法權
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地方政府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立一些適合本地的稅收征管項目,即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稅收立法權,推動地方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三)中央應加大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加大地方所占共享稅的比例
中央通過增加對地方政府轉移支付來調節地方財政資金不足問題,促進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由于用于地方財政支出的地方稅稅基小、稅種少,為避免地方政府擴大其收費項目增加預算外收入與制度外收入。國家可以通過擴大共享稅中地方政府所占比例來增加地方稅收,減少不必要的收費。
(四)改變現有的稅制結構
將主要以間接稅為主體的稅種,改為以直接稅為主體稅種。加大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在總稅收中的占比,即由主要以商品與服務為主的繳稅如流轉稅轉向主要以企業與個人繳稅如所得稅。
(五)改變財政收支結構
將財政支出主要用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轉變為以公共服務為主,加大社會保障支出,加大對醫療、衛生和教育的投入,增加社會福利,改善民生。提升居民自主納稅意愿,做到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參考文獻]
[1]陳旭東.國際比較視角下中國宏觀稅負水平客觀分析[J].現代財經,2012(3):28-34.
[2]劉新利.我國宏觀稅負成因及國際比較[J].中國稅務,2007(3).
[3]王大樹,楊長涌.關于中國稅收負擔的思考[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8(10).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