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及其啟示

2015-07-30 09:07:26王祿生
現代法學 2015年4期

摘要:

美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是一種公開參與的、在多元目標指導下所進行的獨斷型過濾機制。此種類型特征由美國獨特的制度環境所決定與塑造。從結果上看,該機制的運作給美國刑事訴訟帶來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它有效降低了錯誤追訴,并顯著提升了刑事司法的整體效率。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錯放有罪”的風險,并降低了刑事司法在事實認定方面的精度。對美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的類型、成因和影響的系統研究有助于全面與客觀地認識我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

關鍵詞:案件過濾;公開參與;多元目標

中圖分類號:

DF73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5.04.14

案件過濾機制是刑事訴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案件追訴的始終。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的學術界和實務界從20

世紀70年代就開始對這一主題展開研究。就絕對數量而言,美國學者對該主題最為關注。在該國司法部的資助和推動下,一系列實證研究得以涌現(僅官方報告就有數十份)。聯合國“亞洲和遠東犯罪預防研究中心”(UNAFEI)也分別在1997年和2001年對這一主題進行專門探討。根據這些研究,“案件過濾”(casescreening)是指具有案件過濾權力的主體,基于特定的目標,對刑事案件進行評估和審查后,將部分刑事案件過濾在刑事訴訟之外的職權行為。它本質上是對案件進行的“評估與控制”(evaluationandcontrol)[1],如撤銷案件、不予起訴和宣判無罪等。一般認為,美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至少產生了兩大正面影響:其一,將不應追訴的案件(如無罪之人)及時過濾在刑事訴訟外,減少錯誤追訴,提升系統精度;其二,將不必追訴的案件(如情節輕微)及時過濾在刑事訴訟外,降低案件負擔,提升司法效率。正如有學者形容的那樣,“通過一整套過濾機制,國家的整個刑事司法系統在縱向上看就呈現為一個漏斗的形狀,它將眾多刑事案件吸納進來,卻經由不同的出口、在不同階段分別進行合理的分流。”[2]

與美國學界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國內學界尚未出現針對這一主題的專門研究。當然,已有部分學者考察了案件過濾的一種或者幾種方式,如撤銷刑事案件、不起訴和宣判無罪等相關研究可參見:陳瑞華.刑事程序失靈問題的初步研究[J].中國法學,2007(6);王延祥,張雅芳.審查逮捕主要程序問題研究[J].政治與法律,2011(7);李昌林.審查逮捕程序改革的進路——以提高逮捕案件質量為核心[J].現代法學,2011(1);侯智,黃魯濱.刑事不起訴制度探析[J].法學雜志,2009(10).。這些研究揭示,我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比例極低。據統計,2006年至2010年5年間,我國公訴案件不予起訴的過濾比例為2.62%,同期公訴案件的無罪比例為0.03%不起訴和無罪比率系根據各年度《中國法律年鑒》整理而成。本處統計的無罪率遠低于最高法院統計的數據。原因在于最高法院統計的數據包括自訴案件,且自訴案件占據了法院無罪判決的絕大多數。。反觀美國,2006年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比例則高達32%數據來源:T.H.Cohen,T.Kyckelhahn.FelonyDefendantsinLargeUrbanCounties2006[D].Washington:U.S.GovermentPrintingOffice,2010:1.。那么,中美兩國懸殊的案件過濾比例是如何形成的?美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的實踐究竟如何?它呈現出怎么樣的類型特征?它又對美國刑事訴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能從中獲得怎樣的啟示?下面,筆者將結合實證材料本文選取的分析樣本是美國州司法系統的重罪案件,主要有兩個理由:(1)美國的刑法將犯罪區分為重罪、輕罪和輕微罪三種,其中“重罪”(felony)與我國犯罪的范圍最為接近。其余兩種類似我國的治安處罰案件;(2)美國州司法系統審理刑事案件占全國案件的90%以上,因此州司法系統的案件過濾的實踐代表了美國實踐的多數情況。全面考察美國刑事訴訟的案件過濾機制,并以此為我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參照與反思的材料。

說明:(1)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美國司法部每兩年發布一次名為《大型城市中的重罪被告人》的報告(FelonyDefendantsinLargeUrbanCounties)。根據最新五份報告的數據,筆者可以測算出1998年至2006年間美國州刑事重罪案件的過濾分布。(2)按一般慣例,美國司法部年度統計數據均為延期發布,比如1998年的年度報告是在2002年發布的,2006年的年度報告則是在2010年發布的,這也是司法部迄今為止發布的最新版本(2008年年度數據至今尚未公布)。(3)圖中標示的數字是指100起逮捕后移送的刑事重罪案件在美國州刑事訴訟各階段的分布情況。(4)圖中實線箭頭表示案件被交付到下一個流程,虛線箭頭則表示案件過濾。

(一)提起指控前的案件過濾(pre-chargecasescreening)

當警察將嫌疑人被逮捕的刑事重罪案件移送至檢察官辦公室后,案件就進入過濾階段。美國各版本的《國家公訴標準》中均專章規定如何在此階段進行案件過濾

NationalProsecutionStandards(1991),SecondEdition,NDAA,Standards42.3;NationalProsecutionStandards,SecondEdition,NDAA,2010,Standards41.3:其一,檢察官可以在正式審查起訴前“拒絕”(reject)受理案件。通常而言,那些被拒絕的案件“不會再有任何針對犯罪嫌疑人的后續追訴行為?!盵3]上圖的數據顯示,大致有14.4%的案件在該環節被拒絕受理(圖中標號①)。其二,檢察官還會對符合特定條件的案件采取轉處程序(diversion)。轉處程序通常與延緩起訴結合使用,從而使得被告人免于起訴的恥辱,并積極回歸社會[4]。如在考察期中嫌疑人沒有重新犯罪,檢察官便會正式將案件過濾(不起訴)。圖1數據顯示,在檢察官提出指控前以轉處措施結案的比例大致占到警察移送案件的2.7%(標號②)??梢?,通過“拒絕”和“轉處”兩種方式,檢察官將警察移送案件中的17.1%予以過濾。該數據與美國學者斯黛麗等人的研究基本吻合——“無論是地方檢察官還是聯邦檢察官的過濾的比例均不足20%”[4]46、50。針對剩余82.9%的案件,檢察官會向初級法院

美國的州司法體系以其零散和不系統而聞名。它由50個州和超過3000個獨立的縣管理,共有幾千個獨立的審判法庭和起訴機構。從刑事重罪的處理流程看,美國的州法院通常可被劃分為四個等級:初級法院、一審法院、上訴法院和終審法院。

(1)“初級法院”通常而言是限制管轄權法院(limitedjurisdictiontrialcourts),它沒有審理重罪案件(felonycases)的權力,只能審理輕罪(misdemeanor)和輕微罪(pettyoffense)。此外,初級法院通常還是重罪案件首次聆訊(firstappearance/initialarrangement)和預審(preliminaryhearing)的場所。在名稱上,初級法院一般被稱作countycourt。初級法院的“法官”構成較為多元,它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法官,還包括治安官(justiceofpeace)或司法官(magistrate)。

(2)“一審法院”(Courtoffirstinstance)是普通管轄權法院(generaljurisdictiontrialcourts),它有權審理屬于州法院管轄的所有普通刑事案件。一審法院的名稱五花八門,比如在亞拉巴馬州,一審法院被稱為circuitcourt;在路易斯安那州,一審法院被稱為districtcourt;而在新澤西州,一審法院被稱為superiorcourt。

(3)“上訴法院(中級)”(Intermediateappellatecourt)負責審理針對一審法院判決上訴的案件。上訴法院在美國各州也是體例多元。有些上訴法院對民事和刑事案件均有管轄權;有的州則分為刑事上訴法院和民事上訴法院,比如亞拉巴馬州;有的州則直接沒有(中級)上訴法院,如哥倫比亞特區和緬因州。

(4)“終審法院”(Courtoflastresort)的體系最為統一,通常是一州的最高法院(SupremeCourt)。

(5)與本文相關的法院主要是初級法院和一審法院。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有些州中不存在兩者的區別,也就是說初級法院和一審法院是合一的,如加利福尼亞州。但絕大多數州都存在初級法院與一審法院的區別。

關于美國州法院系統的詳細信息可以參見美國國家州法院中心(NCSC)網站http://www.courtstatistics.org/other-pages/state_court_structure_charts.aspx.提出指控(fileacharge)。

(二)正式起訴前的案件過濾(pre-indictmentcasescreening)

美國憲法規定,在嫌疑人被逮捕后,必須“無必要延遲地”接受首次聆訊。在絕大多數司法區中,檢察官若決定對案件提出指控,便會盡快將其移送法院接受聆訊。首次聆訊通常

在有些州沒有設置限制管轄權法院。那么重罪案件的首次聆訊、預審和一審均由一審法院進行。當然,此類州只占少數比例。在限制管轄權的初級法院中進行。審理者可以是法官,也可以是治安官或司法官。此時,“司法官對于‘合理根據(probablecause)的單方面審查是對于被告人是否在‘事實上有罪的第一道‘司法過濾(judicialscreening)”[5]。如果法官/治安官/司法官認為證據不足以支持指控的話,則會駁回對嫌疑人的指控(標號③)。當然,“由于該環節的審查是行政性的(ministerial),而非對抗性的,因此初級法院法官或治安官幾乎不會(seldom)履行對案件的過濾職能”[6]。另外,針對警察以重罪名義移送的案件,檢察官并不會不加區分地提起重罪指控,有些案件會被控以輕罪。此類案件在初級法院的首次傳訊中就可能完成定罪(初級法院僅對輕罪案件有判決權)。上圖的數據顯示,警察移送的重罪案件中有5.5%的比例是被以輕罪的名義提起指控的(標號④)。這在美國的司法統計中被稱為“降等”(slippage),它類似于我國刑事訴訟中將刑事案件改立為治安案件。首次傳訊后未被過濾的案件會在兩周至一個月內進行預審或由大陪審團審查。其間,檢察官還會撤銷部分已經提出的指控(標號⑤)。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檢察官提起指控(charge)并不意味著正式起訴。如果要將重罪案件正式起訴至一審法院,檢察官需要獲得“大陪審團起訴書”(indictment)或者經初級法院法官批準的“檢察官起訴書”(information)。從功能上看,“預審的基本功能與大陪審團在過濾案件和做出是否起訴的決定方面是重合的(overlap):即決定是否存在合理的根據以便起訴能夠繼續推進?!盵7]關于大陪審團和預審法院選擇,各州實踐存在差異。據統計,僅有4個州強制要求所有的犯罪(重罪、輕罪、輕微罪)的起訴必須獲得大陪審團的授權,有大致15個州僅要求重罪案件必須獲得大陪審團的起訴書,其余的州中大陪審團的起訴書只是一種選擇(optional)[8]。若大陪審團經審查認為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指控,起訴將被駁回(標號⑥)。與大陪審團審查的選擇性不同,預審聽證在美國州刑事司法實踐居主要地位[4]497。在預審中,檢察官必須提出足夠的證據以便向預審法官證實訴因是存在的[9]。否則,指控將會被法院駁回(標號⑥)。從功能上看,“預審程序是用以判斷是否有足夠證據證實犯罪嫌疑人可能實施了犯罪——過濾掉(screenout)證據偏弱或者缺乏事實依據的不值得繼續關注的案子”[10]。普遍而言,檢察官移送至預審法院(通常是初級法院)或者大陪審團的案件中只有不到一成的被過濾,剩余的部分均會被交付一審法院[11]。Carp等人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一般認為典型的駁回指控比例為5%-10%”[12]。上圖的數據也說明,在這個環節中,法官/治安官/司法官、檢察官和大陪審團通過撤銷和駁回等方式將警察移送的案件中的9.4%予以過濾。若將降等為輕罪的案件納入考量的話,過濾比例就達14.9%。剩余未被過濾的案件將被具結至(bindover)一審法院。

(三)正式起訴后的案件過濾(casescreeningafterindictment)

通過層層過濾,最終進入一審法院的案件大致僅為警察移送案件的68%。此時,一審法院法官和小陪審團將會成為過濾主體。在正式審判之前,一審法院通常還會設置傳訊程序對案件進行過濾(標號⑦)。圖1數據顯示,法官在傳訊時駁回起訴的比例大致為警察移送案件的4.7%,占最終進入一審法院案件(68%)的6.9%。這與美國部分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吻合——在審判法官傳訊階段駁回起訴的比例大致相當于檢察官移送案件的5%-10%[10]28。另外,在一審法院傳訊后,仍有部分案件會被轉處,這個比例大致占到警察移送案件的1.1%(標號⑧)??鄢趥饔嵾^程中認罪并選擇辯訴交易的案件,最終進入正式審判的案件大致僅為警察移送案件的3%。此后,仍有部分案件會以宣判無罪的方式被過濾(標號⑨)。根據美國憲法規定,重罪案件應由陪審團審判(jurytrial)。如果被告人放棄,則案件可由法官審理(benchtrial)。因此,宣判無罪的主體既可能是法官也可能是小陪審團。圖1顯示美國被宣判無罪的案件大致為警察移送案件的0.7%。綜上所述,最終被定罪的案件為警察移送案件的61.5%這個數據中包含辯護交易的比例。在美國,辯訴交易的案件仍被統計為定罪(conviction)的案件,因此它并不能被視為案件過濾(案件未“逃離”刑事訴訟)。。當然,這其中還有5.5%的比例是判決中降格為輕罪處理的。因此警察移送重罪案件的重罪定罪率為56%。由此觀之,案件過濾比例高達44%——美國警察逮捕的100件重罪案件中有44件在刑事訴訟的各環節中,基于各種原因被過濾。

二、美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的類型特征

在語義學上,“機制”可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者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因此,案件過濾機制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偵查、公訴和審判等主體間,基于特定的目標對案件進行過濾的過程中彼此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要分析案件過濾機制的類型特征,勢必要詳細考察主體、目標和權力運作三大構成要素。也就是要考察誰(who)?在何種目標的指引之下(why)?以何種權力運作方式進行案件過濾(how)?

(一)主體要素:公開參與(publicparticipation)

所謂的案件過濾的“主體”是指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它既包括享有案件過濾權力的“權力主體”,也包括參加刑事案件過濾,對案件過濾結果產生不同程度影響的“參與主體”。從權力的分配看,美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的主體要素體現出“公開參與”的特征(與之對應的概念為“國家壟斷statemonopoly”

“statemonopoly”系德國學者在總結該國刑事訴訟特征時提出的概念。具體內容參見:MarkusLffelmann.TheVictimeinCriminalProceedings:ASystematicPotrayalofVictimProtectionunderGermanCriminalProcedureLaw[M].Tokyo:UNAFEIPubilication,2006:31.)。實證資料顯示,在美國刑事訴訟中享有案件過濾權力的主體十分多元,既有行政官員(檢察官、司法官和治安官),也有司法官員,同樣還有社會主體(大、小陪審團)。從各自所起的作用來看,在33%的案件過濾比例中(未計算降格處理的比例),檢察官完成了17%-20%,法官完成了12%-15%,陪審團大致完成了1%。盡管從絕對值來看,社會主體的作用并不顯著,然而小陪審團在正式審判中高達23%的無罪判決率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圖1的數據顯示,小陪審團的案件過濾比例為0.7%。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進入正式審判的案件僅占警察移送案件的3%,其余絕大多數案件被以辯訴交易的形式解決。因此小陪審團最終判決無罪的比例接近進行正式審判案件的四分之一(0.7%/3%)。。經典的關于陪審團的研究證實,相較于法官而言,陪審團對于被告人更加仁慈[13]。Leipold曾就此問題進行過個案訪談,受訪的律師均表示陪審團審判中更有可能獲得他們(律師)所希望的結果。絕大多數受訪的檢察官承認,從辯護的角度來看,陪審團審判會給予被告人以更好的機會獲得無罪判決[14]。這也是為什么嫌疑人更愿意選擇陪審團審判,而不是由法官獨任審判。據統計,在1983年至2002年間,所有聯邦刑事庭審中,有77%的嫌疑人選擇由陪審團審判[14]。嫌疑人的理性選擇已經驗證了陪審團(社會主體)對于案件過濾的積極效用。

(二)目標因素:多元目標(multi-purpose)

multi-purpose的概括受到美國學者Anderson的啟發。他在分析案件過濾重要方式之一預審時就指出,美國的預審是“多元目標的制度”multi-purposeinstitution。(參見:GaryL.Anderson.ThePreliminaryHearing——BetterAlternativesorMoreoftheSame?[J].Mo.L.Rev.,1970(35):281.)

要正確評價刑事司法程序中的某項機制,我們必須首先明確該項機制的目標或者主要的功能所在?;诓煌哪繕藭纬刹煌倪^濾標準。從目標要素來看,美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呈現出“多元目標”的特征(與之對應的概念為“單一目標solo-purpose”),即糾錯、效率、寬宥和功利等目標的結合。

1.目標之一:糾錯

所謂的“糾錯”是指案件過濾的目標是為了糾正刑事訴訟中的錯誤追訴,即將“不應追訴”(被冤枉之人)的案件通過各種方式過濾在刑事訴訟之外。這是一種“回溯型”(backward-lookingmodel)此種概括受到《耶魯法律雜志》一篇有關預審功能文章的啟發。該文在分析美國預審時將不同的目標劃分為forward-looking和backward-looking兩種類型。筆者經過再三斟酌將兩者翻譯為“前瞻型”和“回溯型”。具體內容可參見:ANON.TheFunctionofthePreliminaryHearinginFederalPretrialProcedure[J].TheYaleLawJournal,1973,(83).目標——對之前發生的錯誤行為的糾正。以糾錯為目標的案件過濾可以表現為檢察官發現犯罪行為并非嫌疑人所為,或者認為證據不足而對案件進行的過濾。糾錯同樣是預審法官進行的案件過濾時所追求的目標。“各國設立預審程序的主要意旨之一就是為了通過對起訴的審查控制,防止公民受到無根據、無理由的起訴從而導致無辜的被追訴人受到審判?!盵7]54此外,陪審團判決無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包含檢察官提交的證據無法達致“排除合理懷疑”的標準??傊?,以糾錯為目標的案件過濾是對之前環節中國家錯誤追訴行為的“回溯”和糾正,它的落腳點是訴訟公正/訴訟精度。

2.目標之二:效率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出的4種過濾的目標并非絕對的“涇渭分明”。在特定場合中,幾種目標是相互交織的。比如,糾錯和寬宥目標指導下的案件過濾也會附帶性地提升刑事司法系統的效率,因為錯誤追訴和不值得追訴的案件在較早環節便被過濾。但此種效率目標是附帶性的,與此處論及的主要以效率為目標的價值追求差異明顯。

除了以糾錯為目標外,“效率”也是美國案件過濾主體所追求的重要目標。這是一種與“回溯型”糾錯截然相反的“前瞻型”(forward-lookingmodel)目標,即考慮案件繼續進行的成本與最終收益之間的關系,并過濾那些“不必追訴”的案件。在效率目標的指引下,區分案件是否應過濾的標準就在于追訴該犯罪是否會導致司法資源的無謂浪費和降低效率。美國國家地區檢察官協會(NDAA)副主席JamesGarber在1973年發布的《刑事案件過濾及其建議》(“ScreeningofCriminalCasesandRecommendations”)中指出“案件過濾的基本目標應是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刑事司法資源”,“那些被錯誤納入刑事訴訟的案件耗盡了本該被應用到其他案件的司法資源”,“如果我們適當地采用案件過濾,那么一些可在刑事訴訟體系外處理的案件就不會進入刑事訴訟中來”[6]。Merrill等人也認為:“如果無法將一些不夠重要的案件有效地過濾,那么其他的重要案件就有可能無法受到有效的關注,這種情況將會給刑事司法體系帶來負面影響。”[15]對效率的強調也體現在美國的法律文本中。1972年由國家地區檢察官協會出版的《檢察官工具書》(“TheProsecutorsDeskbook”)中明確規定,檢察官在決定是否過濾案件時可以考慮“與最終可能獲得的定罪結果對比,是否值得花費相應的時間和精力來處理案件”相關內容可參見美國區檢察官協會出臺的《檢察官工具書》:TheProsecutorsDeskbook(1971),publishedbytheNationalDistrictAttorneysAssociation,p.23-25.。需要強調的是,“效率”與“糾錯”遵循著不盡相同的思考路徑?!凹m錯”的過濾是因為這些案件“不應追訴”,若繼續追訴會產生錯誤追訴——冤枉無辜。反觀“效率”的過濾則是因為案件“不必追訴”。通俗來說就是案件處于可以追訴,亦可不追訴的“兩可”境地。權力主體基于“前瞻”的考慮,考慮到未來可能導致了效率低下而對案件進行的過濾。因此,在“糾錯”視角中,“效率”過濾可能并非是糾錯,而恰恰是犯錯——放縱犯罪。對此,Arenella的觀點就很有代表性:“盡管檢察官可能確信被告人有罪并且會最終被宣判有罪,他/她仍然可能決定不予起訴,原因可能是這個案子不值得花費稀有的刑事司法資源?!盵5]

同樣,美國法官的過濾實踐中也存在著對效率的追求。有學者對預審研究后指出,在進入審判程序之前,就宣布錯誤追究的終止或違法偵查行為和其所獲證據的無效,不僅有利于避免社會資源的無端浪費,也使得追訴方和被追訴人均能及時從高成本耗費的訴訟狀態中解脫出來,從而縮減刑事訴訟的經濟成本和道德成本,使刑事訴訟效率得到提高[16]。

3.目標之三:寬宥

所謂的以“寬宥”為目標是指案件過濾是為了體現對特定嫌疑人的寬宥,并促使其積極回歸社會。這種案件過濾在美國主要表現為轉處程序。前文已論及,轉處程序通常與暫緩起訴合并使用。此種案件過濾的標準并非案件是否錯誤(糾錯導向),而是為了使被追訴人享有不脫離社會權和復歸社會權。它實際上體現的是刑事司法中的猶豫,是國家刑罰權的自我節制[17]。美國檢察官起訴時可能考量犯罪嫌疑人的因素、犯罪受害人的因素、公眾關注的因素、案件時間因素和檢控資源因素等諸多方面[18]。

陪審團在進行案件過濾時也會基于多方面的考量。糾錯并非唯一的訴求?!八袡z察官都知道,陪審團有時候會在證據充足的情況下宣判一個人無罪。”[5]Kalven和Zeisel兩位學者在對美國陪審團審判的3576件案件和對555名法官進行問卷調查后得出結論,陪審團判決無罪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個可能:(1)同情犯罪嫌疑人;(2)認為被害人也有很大過錯;(3)認為犯罪嫌疑人的罪行輕微;(4)考慮到嫌疑人觸犯的法律并不經常使用;(5)認為犯罪嫌疑人已經受到應有懲罰;(6)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在嫌疑人所處的文化中不被認為是犯罪[13]15-27。也就是說,“寬宥”是陪審團做出案件過濾決定的重要“非證據因素”。

4.目標之四:功利

功利的目標導向主要發生在檢察官的案件過濾實踐之中。它是指基于案件最終定罪的可能性高低而進行的過濾。若案件很可能在審判中被宣判無罪從而對檢察官良好“定罪記錄”形成影響的話,那么檢察官可能會將其過濾。如果說糾錯、效率和寬宥是美國法律文本明確規定的過濾目標的話,那么功利目標則在很大程度上是“純實踐”的。盡管在美國相關的法律文本中明確禁止檢察官基于提高定罪率的考量而放棄案件,但在實踐中這種功利的目標追求卻并不鮮見。美國警察對檢察官最大的抱怨就在于檢察官實在是過度地“定罪導向”(conviction-oriented)。檢察官只愿接受那些證據充分并且能夠獲勝的案件。對于其他案件,檢察官十分樂于進行辯訴交易、不予起訴、撤銷案件或者直接拒絕受理[19]。

綜上,美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的目標導向是十分多元的。正如美國地區檢察官協會總結的那樣,“案件過濾不能只考慮證據問題,還要考慮法院的積案(courtbacklog)、公平(equity)、功利(utility)和經濟(economic)等因素?!盵19]23筆者將此種特征概括為“多元目標”(multi-purpose)。

(三)權力運作要素:獨斷性(self-decision)

研究機制勢必還要關注權力的運作方式。這可以從三方面進行考察:其一,各主體內部案件過濾權力的運作方式;其二,各主體之間進行案件過濾時彼此的作用方式;其三,過濾決策的終局性。美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的方式要素呈現出內、外運作的“獨斷性”(與之對應的概念為“非獨斷joint-decision”)。

首先,各主體案件過濾權力的內部運作具有鮮明的“獨斷”特征。就每個具體案件而言,個人負責是一項基本原則。無論承辦案件的助理檢察官是“老將”還是“新兵”,他都有權就案件的調查和起訴個人做出決定”,“這種個人負責制顯然為檢察職能行使過程中的獨斷性傾向提供了條件?!盵18]107內部過濾權力行使的獨斷性使得美國案件過濾的決定不需經歷中國刑訴實踐中公安司法機關內部的層層審批在中國公安司法機關中,案件過濾需要受到層層審查。以檢察官不起訴的決定為例,如果檢察機關辦案人員認為案件經補充偵查仍然證據不足需做出存疑不起訴決定時,需首先寫出書面報告報請主訴檢察官同意;如果主訴檢察官同意之后,還要征得審查起訴部門負責人的同意;待部門負責人同意后,再報送檢察長審查批準;只有經過檢察長審批決定后,案件才會被提交至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此外,對某些重大、復雜的刑事案件經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后,還要報上級人民檢察院批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果承辦檢察官的起訴決定通常僅需要通過主訴檢察官審批即可。具體內容可參見:西南政法大學訴訟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審查逮捕程序正當化培訓材料[Z].內部材料,2011.。實際上,不僅是檢察官,美國的警察和法官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獨立的。著名比較法學家達瑪什卡曾就此做過有趣的比喻:“初始的決策者們就像奧林匹斯山諸神一樣自由且握有權柄,盡管他們松散地服從于宙斯:尊卑之位并未得到嚴格的界定;上下級官員基本上享有同樣的尊榮和權力。”[20]

其次,各權力主體之間在實施案件過濾時也具有鮮明的“獨斷”特征,彼此缺乏必要的溝通和聯系。也因此不需面對中國刑事司法系統的各種“協調”以及由此產生對案件過濾的掣肘中國公安司法機關進行案件過濾時需要與其他機關充分溝通與協商,比如檢察機關如果要做出證據不足不起訴的決定,則需要先與公安機關溝通證據,并在退查兩次的基礎之上再做出過濾決定。具體內容可參見:王祿生.論我國公訴案件的無罪處理機制[J].江西社會科學,2012(3).。美國的檢察官與警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較為有限,尤其在針對案件過濾方面。事實上,美國警察對檢察官的不滿就主要集中在彼此間糟糕的聯系之上,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當檢察官過濾案件時很少咨詢警察的意見;(2)檢察官很少向警察反饋案件的最終處理結果;(3)有的時候檢察官顯得是那么難以接近[19]6。在一份關于警檢關系研究中,Mcintyre發現只有22%的受訪警察指出和他們合作的檢察官會定期告知案件的處理結果和進行辯訴交易的原因[21]。McDonald的調研也反映出相似的情況,僅有14%的受訪警察指出檢察官會告知他們撤案、駁回和辯訴交易的情況[19]197。Petersilia等人對美國6個城市的警員進行訪談后得出的結論多少有些令人吃驚:“6個城市中的偵查人員和他們的上司都不知道自己的案件有多少被檢察官接受,有多少被檢察官拒絕?!盵22]

最后,美國案件過濾權力運作獨斷性還體現在案件過濾決定幾乎不受審查。這可以從四方面來分析:第一,檢察官一旦決定對某案件進行過濾,那么無論是受害人、警察還是法官通常都沒有影響這一行為的權力。Healy和Jacoby就曾指出:“在美國絕大多數司法區中,檢察官對于是否起訴享有極大的權威”[1]7?!皺z察官決定起訴的案件還有審判等環節進行審查,而檢察官不起訴的案件則無人審查”[18]108。第二,如果法院在預審中駁回起訴,那么這個決定基本不受審查?,F階段僅有12個州規定可以對法官駁回起訴的決定提起上訴。第三,大陪審團的案件過濾行為也是不受挑戰的。檢察官如果對大陪審團的案件過濾持有異議,他/她只能向另外一個大陪審團提交申請[23]。第四,對于無罪判決禁止檢察官上訴

相關判例主要有U.S.v.Sanges,144U.S.310(1892).Ballv.U.S.,163U.S.662,671(1896).Smalisv.Pennsylvania,476U.S.140(1986).??梢哉f,案件過濾行為的終局性也客觀上為相關主體的過濾決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從而進一步強化了案件過濾權力的“獨斷性”。

四、美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的影響

上文的分析已揭示,三大要素的結合形成了美國獨特的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公開、多元與獨斷。從實效上看,美國案件過濾機制的三大要素均對提高美國案件過濾比例提供了正面效應。其一,主體要素的公開參與打破了國家主體對案件過濾權力的壟斷,使得案件過濾實踐得以在相對開放的空間內進行。其二,多元的目標導向大大拓寬了刑事案件中可能被過濾案件的范圍。其三,獨斷型的權力運作方式還客觀上為案件過濾實踐的展開提供了較為寬松的環境。權力主體在進行案件過濾時較少受到來自內部的審批與外部的干擾。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能夠最大化地實現對案件的過濾,因此出現較高的案件過濾比例是機制運行的必然結果。當然,絕對完美的制度并不存在。從結果來看,美國的案件過濾機制給該國刑事訴訟帶來了正面和負面的雙重影響。

(一)美國案件過濾機制的正面影響

1.極大降低了刑事司法系統的負擔

眾所周知,任何國家投入到刑事司法系統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針對這一共同性的問題,陳瑞華教授就認為:“法律程序的設計應滿足經濟效益的要求,即確保其對經濟資源的耗費降低到最低程度?!盵24]美國案件過濾機制對于該國刑事訴訟最直接的影響就在于極大地降低了刑事司法系統的負擔并提升了整個系統的平均處斷效率。首先,高效的案件過濾機制有利于降低刑事司法系統的積案。圖1的數據已經揭示,若沒有案件過濾機制,美國州司法系統處理的刑事重罪案件將增加78.6%。其次,在降低積案的同時,高效的案件過濾機制還極大地縮短了案件的處斷時間。從數據來看,盡管美國刑事審判的效率較為低下,但2006年全美州重罪案件的平均處斷時間卻僅為92天(從逮捕時起算)

數據來源:T.H.Cohen,T.Kyckelhahn.FelonyDefendantsinLargeUrbanCounties2006[D].Washington: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2010:10;H.J.Jordan.TowardaFullyIntegrateCriminalJusticeSystem[D].OrleansParishDistrictAttorneyAnnualReport,2005:1-3.。這其中,案件過濾機制功不可沒。因為它可以在較早的階段將一些不適合停留在刑事訴訟中的案件予以過濾。此外,案件過濾還使得有限的司法資源能夠集中解決剩余的案件,這也為提升效率提供可能。

2.最大化地避免錯誤追訴

美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給該國刑訴帶來的另一個正面影響就在于能夠最大化地避免無辜之人受到追訴。正如前文指出的那樣,糾錯是美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的重要目標之一。各主體對證據不足案件的充分過濾無疑具有避免錯誤追訴的功能。美國案件過濾機制的“公開”和“獨斷”兩大特征恰恰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實現對證據不足案件的過濾。一方面,社會主體的“公開參與”打破了國家主體對案件過濾權力的壟斷,從而提升了錯誤追訴被糾正的可能。此外,案件過濾權力運作的“獨斷性”更是為有效過濾錯誤追訴提供了約束較小的制度環境。權力主體在進行案件過濾時既較少受到來自組織內部的層層審批的限制,也較少需要擔憂來自其他主體的抵制、反對和審查。為此,有美國學者宣稱:“美國的刑事司法雖不能保證有罪之人都受到法律懲罰,但卻能保障無罪之人不受法律制裁。”[25]

(二)美國案件過濾機制的負面影響:降低在探尋事實方面的準確性

美國多元目標導向自決型案件過濾機制在給該國刑事訴訟帶來正面效應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負面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國刑事訴訟事實認定的準確性。因為,如果我們接受“絕大多數被指控的人事實上有罪”的假定,那么進一步的推論只能是,與平等對待有罪無罪之人的程序相比,關注保障無辜的程序將會導致更不可靠的訴訟結果[23]27。

首先,在權力運作方式之上,美國的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呈現出顯著的獨斷性。它突出表現在過濾主體之間在進行案件過濾時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協作。獨斷性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案件過濾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美國刑事訴訟帶去了案件的無謂“損耗”。所謂的“案件損耗”(caseattrition)是指犯罪嫌疑人被逮捕之后基于各種原因在正式審判前被過濾。通俗來講就是特定比例的案件在刑訴運行過程中被“損耗”掉了[26]。現有的研究認為,在刑事訴訟中有些案件損耗不可避免,但有些損耗卻是“不必要的”(unnecessary)。美國司法部發布的報告《警察表現與案件損耗》中就指出,案件損耗比例過高的原因之一是警察無法提供給檢察官以充分的證據,而這又是因為警檢之間缺乏交流[22]34。美國公認低效司法系統的代表是新奧爾良。作為全美兇殺案件最多的地區之一,新奧爾良殺人案件的定罪率常年低于25%。該地檢察官與警察系統緊張關系也是人所共知的。對于偵查部門移送的暴力犯罪的案件,檢察官辦公室通常會拒絕其中的60%——損耗。新任檢察官的年度工作報告中就指出,這些無謂的案件損耗主要來源于長期缺乏合作,并認為改變現狀的第一步就是與警察部門建立系統的協作關系,從而將刑事司法體系完全一體化。

其次,目標導向上的“多元”屬性也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擴大了刑事訴訟案件過濾的范圍,從而為有效過濾提供了可能。但同樣也是因為過濾目標的多樣性,它使得美國刑事訴訟無法有效避免放縱犯罪。在前文的論述中筆者已經指出,效率、寬宥和功利的目標導向均與糾錯有很大的差別。糾錯是為了避免刑事司法中的冤枉無辜。而基于效率和寬宥兩種目標考量而進行的案件過濾在嚴格意義上是“放縱犯罪”——將部分證據充分的案件過濾在刑事訴訟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功利化的目標導向在實踐中可能降低檢察官補充偵查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提高放縱犯罪的風險。

五、美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機制的啟示

(一)啟示之一:應適當增加社會主體參與案件過濾的機會

我國刑事案件過濾的權力完全為國家主體所壟斷,這使得案件過濾在一個“密閉”空間中運作,從而為公安司法機關人為地控制案件過濾比率提供了便利。比如,在檢察機關的考評指標中通常直接對不予起訴和撤銷案件的比例設定了上限,這種強制性規定影響了檢察官的行為選擇[27]。它使得一些原來應被過濾的案件最終仍然受到了刑事追訴。此外,辯護律師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公安司法機關在進行案件過濾時與律師缺乏必要的互動,律師的行為對案件過濾的影響微乎其微。因此,筆者認為美國案件過濾機制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就是應該賦予社會主體以參與案件過濾的權力。外部主體由于自身并不參與案件的準備工作,案件最終的處斷結果與他們并無直接的利害關系。因此外部主體的參與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削弱公安司法機關基于功利目的而進行控制案件過濾的實踐。

事實上,我國刑事訴訟中存在著民眾參與的實踐,比如人民監督員和人民陪審員制度,兩種制度從性質上講都是一種社會權力,并能夠分享一部分國家權力[28],因此二者也應該屬于社會主體。然而,就案件過濾的權力來看,兩種制度的實踐均有問題。首先是人民監督員制度。雖然在制度發展過程中,人民監督員的職權范圍不斷擴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一方面,人民監督員的監督案件的范圍僅限于檢察院的自偵案件在2007年四川廣安的改革中,也將一般案件的不批準逮捕決定納入到人民監督員的職權范圍之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參見:徐昕.人民監督員制度的廣安模式[J].當代法學,2009(6);高一飛.人民監督員制度改革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然而,最高人民檢察院2010年出臺的《關于實行人民監督員制度的規定》并未吸收此種實踐,仍然將監督案件嚴格限制在自偵案件之中。。

另一方面,人民監督員對檢察機關在查辦職務犯罪案件中,可以對擬撤案、擬不起訴和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決定的監督,但對于檢察機關不當起訴與不當逮捕,人民監督員則不具有監督的職權。換言之,人民監督員只能對案件過濾進行事后監督,而不能在事前參與案件過濾。其次,根據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最初預設,人民陪審員與法官是“同職同權同責”,因此他們自然可以通過合議最終給予某個嫌疑人以無罪的處斷結果。然而,許多學者的研究已經揭示,這僅是一種“形式參與”,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或者淪為“陪襯員”、“沉默的木偶”(silentpuppet)[29]。

雖然,我國的訴訟結構與訴訟體制決定了我國刑事訴訟中在近期內不太可能出現由社會主體決定案件過濾的結果的實踐,但筆者仍然認為賦予社會主體監督不當逮捕和不當起訴,并最終促成有關主體啟動案件過濾機制的改革仍然是將來可以期許的方向。因此,我們應首先擴展人民監督員的職權范圍,賦予人民監督員監督不當逮捕和不當起訴的權力。唯其如此才能充分限制國家機關在案件過濾方面所享有的壟斷權力。事實上,對于公訴權的監督既要關注其玩忽職守不予起訴的行為,同樣也要監督其不當起訴的行為,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不可有所偏頗。除了賦予社會主體參與案件過濾的權力之外,筆者還認為,應當著力改革,使得這種參與由“形式參與”轉變為“實質參與”。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國家機關對案件過濾的壟斷,從而使得應當被過濾的案件被盡可能地過濾。另外,要加強辯護律師在案件過濾中的作用,尤其要在案件逮捕和起訴之前充分聽取和參考律師的意見。要逐步建立并實際執行在捕前和訴前與律師制度化的交流機制。

(二)啟示之二:應適當擴展案件過濾的目標導向

從法律文本來看,我國刑事訴訟案件過濾的目標導向也是多元的,除了糾錯導向之外,也同樣制定了基于效率和寬宥考量而進行的案件過濾,如《刑事訴訟法》第15條第1項規定的輕危害不追訴的原則就有基于效率的考量,《刑事訴訟法》第173條第2款規定的酌定不起訴制度便是基于對特定嫌疑人的寬宥而進行的過濾。然而,文本與實踐的差異是顯著的。在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通過有效的案件過濾來提升刑事司法的效率的理念尚未得到認可。實際上,整個刑事司法體系對于效率的強調都是有限的。學者陳光中曾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訂之前建議將“提高訴訟效率”增加規定為刑事訴訟法的一項宗旨相關內容可以參閱:陳光中,等.中國刑事訴訟法典第一編第一章“任務和基本原則”的修改建議稿和理由[M]∥訴訟法論叢(第1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然而,該建議最終并未被采納。在強調刑事訴訟效率的文章中,也主要將簡化程序視為解決的手段,而基本未將案件過濾視為提高訴訟效率的一種方式。其次,在我國基于寬宥考量進行的微罪過濾并未全面展開。一方面,酌定不訴“范圍過窄且方式單一”[30];另一方面,酌定不訴的施行更是阻力重重。比如最高人民檢察院于1998年下發的第12號文件甚至強調即使符合相對不起訴的條件,除極個別情況外,均應起訴。故而,在實踐中我國案件過濾的目標導向是較為單一的,即糾錯導向。我國的刑事訴訟遵循著這樣的理念:僅由一機關來調查核實證據還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此需要由承擔不同訴訟職能的機關從不同角度審查核實證據,糾正前一機關可能出現的錯誤[31]。也就是說,我國的公安司法機關僅能在有限的考量范圍內進行案件過濾,其他的諸如降低積案、提升效率導向的案件過濾的合理性是受到質疑的。這一點從刑事和解制度的推行就可以得知。學者陳瑞華就曾指出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發生的動因主要解決的是民事賠償問題,減少申訴和上訪的現象[31],其功利追求顯露無遺。正因為功利導向與糾錯導向格格不入,刑事和解從產生之初就受到了廣泛的質疑。有反對者認為通過賠償而進行非犯罪化處理的方式,使得一些有罪之人逃避了刑法的制裁,這是明顯的“有罪不罰”相關爭論參見:王琳.在中國,“恢復性司法”仍當慎行[N].東方早報,2006-11-03(15);曲昌榮.鄭州中院對故意殺人案適用刑事和解達成諒解就能“花錢減刑”?[N].人民日報,2009-10-27(10);吳曉峰.輕傷害等案件允許當事雙方“私了”有利社會和諧還是會導致胡作非為?刑事和解爭議中試水遇法律難題[N].法制日報,2006-07-26(8).??傊?,單一糾錯導向使得我國刑事訴訟中“適格”的刑事案件范圍遠遠低于美國。

此種單一導向的直接結果就是許多可以過濾的案件仍然停留在司法體系之內,從而加劇了刑事司法的負擔。李昌林教授曾經統計過2002年至2008年被逮捕嫌疑人最終的判決情況,其中被宣告無罪、免除處罰、宣告緩刑、判處拘役、判處管制、單處附加刑六種情形的比例高達案件總量的29.39%,其中2008年被逮捕的嫌疑人最終被判處“六種情形”的更是高達38.31%[32]。不可否認,能夠適用“六種情形”的案件在情節上通常是較為輕微的,它們中必然有部分是“情節顯著輕微”的情形。然而,正是由于案件過濾時所秉承的糾錯的“正統”,使得一些本來可以被過濾的案件仍然停留在刑事訴訟當中。這不僅加劇了司法系統的壓力,同時也使得這些嫌疑人無法及早地從刑事訴訟中脫離出來。因此,筆者認為美國案件過濾機制給我們的啟示之二就在于在特定的情形下允許基于非糾錯的考量而啟動案件過濾。眾所周知,“案多人少”一直是我國刑事司法系統面臨的共同問題,它不僅發生在法院的日常工作中,同樣也實在地存在于檢察機關的業務之中。更為重要的是,在基層政法干警人員無法迅速增長的前提下,“案多人少”的狀況在短期內并無法得到根本改善。事實上起訴并審判所有公安機關移送的案件在制度上是不現實的,或者說是不值得追求的刑事司法目標。試圖將所有“有罪之人”繩之以法的訴求實際上無助于刑事司法效率的提升??梢?,基于嚴格的標準,以過濾的方式將部分輕微的案件較早地排除在刑事追訴之外是當前確保將有限的司法資源運用在打擊較為嚴重的刑事犯罪之上的可以選擇的方向之一。通過此種方式,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提升我國刑事訴訟的運轉效率和降低司法系統的案件負擔。

(三)啟示之三:客觀評價我國公安司法機關的關系

上文的分析已經證實,美國案件過濾中自決型的運作方式雖使得最大化地過濾案件成為可能,也同時導致了案件的“無謂損耗”,并最終影響到美國刑事訴訟在探尋事實方面的準確性。可見,“自決型”的運作方式是一柄雙刃劍。因此美國刑事案件過濾機制給我們的第三個啟示就是要客觀評價我國公安司法機關的協作關系。

從運作因素來看,我國的案件過濾機制具有鮮明的“非獨斷”的特征。在共決型案件過濾機制中,公安司法機關在啟動案件過濾之前,通常會借助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訴訟倒流將案件倒回到前一個訴訟階段并進行相應的訴訟行為。(參見:汪海燕.論刑事程序倒流[J].法學研究,2008(5).)——補充偵查;在訴訟倒流期間,公安司法機關還會進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溝通與協作,最終案件過濾的結果是在充分協作的基礎之上做出的。舉例而言,檢察機關在做出不予起訴決定之前會與公安機關充分溝通并要求偵查機關補充偵查。在此過程中檢察機關還會指明補充偵查的方向。只有在補充偵查之后證據仍然不足的情形下,公訴機關才會將案件進行過濾。共決型的運作環境客觀上為糾錯提供了充足的交流與合作。這些交流與合作協商至少從兩方面提升了區分罪與非罪的準確性,從而防止有罪的人逃脫法律制裁:(1)共決型案件過濾機制的存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公安司法機關之間以及機關內部部門之間不應有的分歧,并形成一種聯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必要的案件過濾。(2)出現“疑罪”原因還在于證據不足導致案件處于“可能定得起,也可能定不起”的模棱兩可狀態。共決型的案件過濾機制為進一步補充證據指明方向,訴訟回流的應用又為證據補充提供了制度渠道??梢姡匾慕涣髂軌蛱嵘淌略V訟在探尋事實方面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P.F.Healy,J.E.Jacoby.TheProsecutorsScreeningFunction:CaseEvaluationandControl[R].Washington:NDAAPublication,1973:3.

[2]姜濤.刑事程序分流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2.

[3]B.Boland,etal.TheProsecutionofFelonyArrests1986[R].Washington: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89:4.

[4]愛倫·豪切斯泰勒·斯黛麗,南?!じヌm克.美國刑事法院訴訟程序[M].陳衛東,徐美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61.

[5]PeterArenella.JuryandtheStatePreliminaryHearingtoPreventConvictionwithoutAdjudication[J].JournalofCriminalDefense,1981(7):320.

[6]J.Garber.ScreeningofCriminalCasesandRecommendations[R].Washington:NDAAPublication,1973:54.

[7]MarvinZalman,LarryJ.Siegel.CriminalProcedureConstitutionandSociety[M].NewYork:WestPublishingCompany,1991:617.

[8]S.R.Schlesinger,M.W.Zawitz.ReporttotheNationonCrimeandJustice[R].Washington: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88:72.

[9]耳卜爾·卡米薩,等.美國刑事訴訟程序概述[J].環球法律評論,1980(1):26-27.

[10]ANON.TheFunctionofthePreliminaryHearinginFederalPretrialProcedure[J].TheYaleLawJournal,1973(83):772.

[11]B.Bolandetal.TheProsecutionofFelonyArrests1988[R].Washington: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92:5.

[12]潘金貴.公訴制度改革研究:理念重塑與制度重構[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340.

[13]H.Kalven,JR.,H.Zeisel.TheAmericanJury[M].Boston:Little,Brown,1966:55-62.

[14]A.D.Leipold.WhyareFederalJudgessoAcquittalProne?[J].WashingtonUniversityLawQuarterly,2005(83):150-165.

[15]W.J.Merrill,etal.CaseScreeningandSelectedCaseProcessinginProsecutorsOffices[R].Washington: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73:7.

[16]汪建成,楊雄.比較法視野下的刑事庭前審查程序之改造[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2(6):52-63.

[17]徐鶴喃,郭云忠.刑事司法中的猶豫——兼談我國不起訴制度的發展[J].法學家,2006(6):79-87.

[18]楊誠,單民.中外刑事公訴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09.

[19]W.F.McDonald,etal.Police-ProsecutorRelationsintheUnitedStates:ExecutiveSummary[R].Washington: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82:20-27.

[20]米爾伊安·R·達瑪什卡.司法和國家權力的多種面孔——比較視野中的法律程序[M].鄭戈,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40.

[21]D.M.Mcintyre.ImpedimentstoEffectivePolice-ProsecutorRelationships[J].AmericanCriminalLawReview,1975(18):201.

[22]J.Petersiliaetal.PolicePerformanceandCaseAttrition[R].Washington: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87:34.

[23]約書亞·德雷克斯,艾倫·C·邁克爾斯.美國刑事訴訟法精解:第2卷·刑事審判[M].4版.魏曉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8.

[24]陳瑞華.程序價值理論的四個模式[J].中外法學,1996(2):7.

[25]R.S.Frase.TheSearchfortheWholeTruthaboutAmericanandEuropeanCriminalJustice[J].BuffaloCriminalLawReview,2000(3):785.

[26]JamesGarofalo.Police,Prosecutors,andFelonyCaseAttrition[J].JournalofCriminalJustice,1991(17):1-5.

[27]吳建雄.檢察業務考評制度的反思與重構——以檢察官客觀公正義務為視角[J].法學雜志,2007(6):72.

[28]秦前紅,宦吉娥.人民監督員制度與人民陪審員制度之關系[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9(2):53.

[29]ZhuoyuWang,HiroshiFukurai.PopularLegalParticipationinChinaandJapan[J].InternationalJournalofLaw,2010(38):236-260.

[30]宋英輝.酌定不起訴適用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基于未成年人案件的實證研究[J].現代法學,2007(1):164.

[31]陳瑞華.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36.

[32]李昌林.審查逮捕程序改革的進路——以提高逮捕案件質量為核心[J].現代法學,2011(1):1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亚洲精品网站|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色婷婷在线影院|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国产91成人|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国产男人的天堂| 日本不卡在线|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免| 色视频久久|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h视频在线播放| 伊人色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婷婷激情五月网|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久草视频精品| 性欧美在线| 成人在线第一页| 国产在线八区| 日韩高清一区 |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97在线国产视频|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日韩AV无码一区| 69av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高清免费毛片|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天堂网国产|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91视频99|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极品国产在线|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美女毛片在线|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欧美a√在线| 色国产视频|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欧美国产视频|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婷婷色中文|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一级色视频| 日韩第一页在线|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