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剛+王麗梅
摘 要:該文介紹了我國西部發達地區武威市務農勞動力文化素質現狀,分析了務農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主要包括: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建立多部門齊抓共管的運行機制,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以期引起各級領導和社會足夠的重視,進而有效地開展好農民教育和培訓工作,促進農村務農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西部;欠發達地區;務農勞動力;文化素質;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9-30-02
在當前國家層面強力推動新型城鎮化和打破城鄉間戶口壁壘的雙重政策效應疊加激勵下,農村青壯年剩余勞動力向城鎮非農產業持續轉移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大多數農村,從事農牧業者以婦女和中老年人居多。因此,勞動務農勞動力的文化素質,不僅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村小康水平的實現,更嚴重威脅著國家層面的糧食安全[1]。2011-2013年,筆者采用抽樣調查的辦法,對甘肅省武威市農村務農勞動力的文化素質(以學歷文化為主)等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引起各級領導和社會足夠的重視,進而有效地開展好農民教育和培訓工作,促進農村務農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提高。
1 武威市務農勞動力文化素質現狀
根據對涼州區、古浪、民勤、天祝4縣(區)8個鄉鎮、87個村民小組抽樣調查,農村務農勞動力的現狀特點是:一是近2/3的農村勞動力在務農。在調查10 216名勞動力中,在家務農的6 793人,占總數的66.5%;二是女性多,男性少。在6 793名務農勞動力中,男性2 948人,占43.4%,女性3 845人,占56.6%;三是中老年人多,青年人少。在務農勞動力中,18~35歲1 827人,占26.9%,35~54歲2 644人,占38.9%,55歲以上2 321人,占34.2%;四是初中以下學歷的人多,高中以上學歷的人少。在務農勞動力中,高中以上學歷636人,占9.4%,初中學歷2 675人,占39.4%,小學文化程度及以下者3 482人,占51.2%。五是務農收入與受教育程度呈高度正相關。在調查的6 793人中,小學文化程度及以下者人均收入(包括非農收入,下同)4 362元,初中學歷人均收入5 238元,高中以上學歷人均收入5 847元。初中、高中學歷勞動力人均收入分別高于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勞動力20.1%和55.7%。
2 武威市務農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原因分析
2.1 農民本身受教育的程度低,導致農民學歷文化偏低 由于受經濟、地理、人文、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市民。調查顯示,武威市務農勞動力文化層次也不高,高中僅占9.9%,小學及以下占51.3%;國扶貧困縣天祝藏族自治縣務農勞動力中,初中以下學歷所占比例更高達72.1%。由于文化層次偏低,小農經濟意識較嚴重,種植養殖的生產經營方式陳舊,接受新的知識文化的能力相對較弱。
2.2 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較快,導致務農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 近年來,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遞增,已成為農民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2008年,全市共輸出富裕勞動力37.61萬人,勞務收入達19.81億元。2009年,全市共輸轉城鄉勞動力39.16萬人,全年勞務收入達22.5億元。2013年,全市共輸出剩余勞動力45.2萬人,全年勞務收入達到24.7億元。由于農業是一個基礎和弱勢產業,比較效益較低,在家種田和外出打工者之間經濟收入有較大差距,大部分有知識、有能力,年富力強的年輕人、男勞力紛紛外出打工,獲得工資性收入;即便留在農村的年輕人,也多在農業流通、建筑、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及服務行業工作,而較少直接從事種植、養殖業生產。使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為勞動能力和接受教育能力都較差的婦女和中老年人[2]。涼州區張義山區上泉鄉的調查點55歲以上的務農勞動力比例竟高達49.7%,女性務農勞動力比率也高達65.8%。
2.3 特色先進實用技術培訓的機會少,影響了科學種田水平的提高 在現階段,除農業科技企業、農林場以外,對從事農村務農這一職業的勞動力,由于國家農技推廣部門普遍處于“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狀況,加之鄉鎮一級農技推廣站管理體制不順,技術人員知識層次較低,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和送科技下鄉活動往往集中于農閑的冬季,且一般性農業技術培訓的機會多,特色先進實用技術培訓的機會少,尚未形成根據不同的農時季節、不同的生態類型、不同的農業生產特色進行培訓的長效機制[3]。
3 提升農村務農勞動力文化素質的對策
3.1 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 由于提高務農勞動力文化素質的工作,覆蓋面廣,涉及部門多,不可缺少必要的投入。所以,政府職能部門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將其擺上議事日程,并制訂切實可行的當前和長遠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具體落實。同時,各有關部門也要提高思想認識,通過對口落實,把提高農村務農勞動力素質作為自身的任務。各級黨政部門只有從化解“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高度出發,克服“沒有文化照樣當農民”的思想,確立新形勢要求務農勞動力必須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理念,才能保證農村的穩定和農業的持續發展[4]。
3.2 建立多部門齊抓共管的運行機制 提升務農勞動力素質是一項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農林、教育、宣傳、勞動保障等多個部門的通力合作和協調,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和措施,確定牽頭部門,明確部門分工,同時還要制定科學的考核機制,才能確保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3.3 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一方面繼續對農業生產進行力所能及的直接扶持;另一方面爭取拿出一定的經費,用于對務農勞動力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訓,激活鄉鎮農技站、獸醫站等基層一線的農業培訓機制,提供陣地,提高務農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二是將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納入小康村建設。在與村民自治制度協調一致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農村基層組織干部特別是村支書的任用制度,要求他們不僅僅具有較強的致富能力和帶動能力,還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如中專以上學歷),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通過出臺優惠政策,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協會,建立農產品運銷經紀人隊伍,為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創造條件、提供陣地和橋梁。同時,大力培育發展適合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型農機服務組織,提高農機服務的組織化程度,提升服務水平和能力,減輕務農勞動力勞動強度[5]。四是加強鄉鎮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開發電腦專家系統,加強電子網絡信息的傳播和宣傳。
3.4 全面有效地提高培訓質量 一是要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素質。要通過開展不同層次的高新技術培訓、繼續教育培訓,并建立競爭與淘汰的激勵機制,提高農技人員的知識水平;同時,通過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校的合作,選派技術干部進行研修、深造,以及聘請專家學者講學等途徑,更高層次地提升農技推廣人員的素質[4]。二是要對農民進行分層次培訓。根據農民自身不同的學歷層次和能力的高低,有效開展不同層次的培訓。對初高中學歷并且有學習要求的務農勞動力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并注重對其進行新品種新技術、規模種養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對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勞動力進行農業生產基本技術、主要是農作物病蟲草和畜禽疫病基本防治技術的培訓,使其掌握科學種田的基本技能。三是要不斷擴大對農村科技、文化服務的內容。隨著農業的發展,新型的農民要掌握多種知識,這就要求培訓內容既要有農民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急需的實用技術,也要有市場經營和政策法規方面的知識。通過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經營能力、守法意識、維權意識,進而提高農村經濟水平。四是要改進對農民培訓的方法。一是在相對農閑的季節,組織專家到村鎮開展農民培訓,擴大培訓范圍,采用影象設備及多媒體技術,增加可視性,提高培訓效果。二是要充分發揮農村科技示范戶,專業戶,規模種養戶的作用開展現場培訓,利用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例子來引導和啟發農民,提高其生產積極性。三是以科技特派員制度為契機,廣泛開展對農民的系統培訓。讓農技人員進村入戶,與農民群眾直接接觸,及時解決生產中出現的難題和新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新技術的到位率和普及率。
參考文獻
[1]呼應,劉鐘欽.淺析提高農民素質與增加農民收入[J].農業經濟,2001(3):33.
[2]李宏岳.城鎮化與農民增收研究[J].農業經濟,2011(4):17.
[3]朱巧琳.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思路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3(1):41.
[4]蔡軍,劉濛.河北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33(3):84-88.
[5]劉養卉,龔大鑫,竇學誠.甘肅省各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聚類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31(2):39-42.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