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陳
摘 要:松墨天牛作為松科植物的一種常見害蟲,在其自身對松樹造成危害的同時,還是松材線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對松林的正常生長產生嚴重干擾。該文通過對松墨天牛生物學特性的研究,分析其發生規律和流行特點,并提出了綜合防治技術,以期為更好的降低松墨天牛帶來的危害提供參考。
關鍵詞:松墨天牛;生物學特性;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9-101-02
松墨天牛分布廣泛,我國大部分省市均有分布,其主要寄主包括馬尾松、黑松、雪松、思茅松等。主要以危害長勢較弱的樹木及瀕死木為主,該蟲通過破壞樹干組織對樹木正常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嚴重時可造成樹木枯死。此外,松墨天牛還是松材線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松材線蟲病對松樹是一種毀滅性病害,就目前取得研究進展而言,松材線蟲病仍可稱為是松樹的“不治之癥”。青陽縣內森林覆蓋率在52%左右,其中馬尾松、黑松等松墨天牛寄主樹種占有較大比例,加之氣候條件能夠滿足松墨天牛的生長、繁殖需要,導致松墨天牛發生率較高。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通過對松墨天牛的生物學特性及發生規律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分析,為其有效防治提供技術支持,以期為更好的防控松墨天牛提供參考。
1 松墨天牛主要危害及發生規律
該蟲對長勢較弱及瀕死的松樹具有較大的危害性,一旦造成危害,松樹枝條或梢多從下往上逐漸變黃、枯萎,針葉當年只會彎曲、無光,并不會在當年脫落。一般可在被危害松樹樹皮上發現密布的小孔,根據孔的大小和形狀可初步判斷是松墨天牛的哪一階段危害,若小孔是橢圓形,則可認為是幼蟲危害所致,且在附近可發現少量新鮮松屑,若小孔呈圓形則可能是成蟲羽化所致。另外,該蟲危害的發生具有次期性,多在松林受諸如干旱、低溫、洪澇及其他病蟲害危害導致松樹長勢變弱,或林內因為各種因素出現了長勢不強的松木,以及過高的伐樹樁時,松墨天牛才會有可以寄生的載體。由于這種規律的存在,當發生松墨天牛危害時,一般表現為陽坡的松林較陰坡的受害要早,立地條件較好的松林較立地條件差的松林受害輕,松林邊緣受害較松林內部嚴重。
2 生物學特性
2.1 生活史 1a1代,每年入冬前老熟幼蟲生活在木質部坑道中。一般在第2年4月上旬幼蟲在蟲道末端蛹室中開始化蛹,5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此時蟲道中有成蟲、蛹、幼蟲同時存在,5月下旬達羽化盛期,成蟲咬1個圓形羽化孔出樹,取食松樹幼枝嫩皮補充營養。產卵時,先在病樹或衰弱樹干或枝上咬1個近圓錐形的產卵痕,每痕產卵1粒,5月下旬至7月為卵期。幼蟲共5齡,1齡幼蟲在內皮取食,2齡幼蟲在邊材表面取食,3~4齡幼蟲穿鑿扁圓形孔侵入木質部3~4cm后向下蛀縱坑道,縱坑長5~10cm,然后彎向外蛀食至邊材,整個坑道呈“U”字形,5齡幼蟲在蟲道末端咬成寬大的蛹室,化蛹前以木屑堵塞蛀屑兩頭,蛹期15d。
2.2 生活習性
2.2.1 成蟲 成蟲剛剛完成羽化時顏色很淡,且蟲體各部位容易受損,約經歷4~7d后,蟲體逐漸變硬、顏色加深時,才從蛹室末端咬一近圓形出口逸出蛹室。成蟲羽化出孔的時間與光線強弱極相關,陰天時可隨時出孔,而晴天多在傍晚或上半夜出孔。一般氣溫達23~26℃時為出孔高峰期。成蟲出孔后經歷移動分散期、補充營養期和交尾產卵期,移動分散期成蟲沿樹干爬行到各突起處開始起飛,選擇柔嫩枝條停落后慢慢移行至多年生枝條、樹干取食,而進入補充營養期,這一時期過后便進入交尾產卵期。一般雄蟲羽化5d后即可進行交尾,雌蟲則需20d左右才具備交尾能力,而且雌雄沖交尾可多次進行,且無專一性。交尾后5d左右雌蟲便開始產卵,產卵位置多選擇衰弱木或新伐木上,距地面高度約100cm以上。
2.2.2 卵 松墨天牛卵期多在6~12d不等,幼蟲沿卵長軸方向咬破,用上顎咬住內樹皮爬出卵殼。幼蟲孵化不食卵殼,孵化后即可取食松樹樹皮。
2.2.3 幼蟲 幼蟲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齡,如廣東地區為4齡,杭州地區為8齡,青陽地區為5齡。幼蟲期可長達330d,松墨天牛幼蟲營隱蔽生活。初孵幼蟲蛀食松樹內皮層的韌皮部,2齡幼蟲逐漸向邊材表面取食,形成彎曲而淺平的不規則蛀道,3~4齡幼蟲穿鑿扁圓形孔侵入木質部。一般一個坑道只容1頭幼蟲,幼蟲完成發育后即在蛹室中化蛹。
2.2.4 蛹 老熟的幼蟲筑蛹室不久,蟲體縮短變粗,呈淡黃色,不取食也不排蛀屑。經5~7d預蛹期后,脫皮為蛹。化蛹初始通體白色,復眼逐漸由褐色變為黑褐色,隨之上顎呈現黑褐色,最后鞘翅由淡灰色變為灰褐色,即脫皮為成蟲,蛹期為10~23d。
3 綜合防治技術
3.1 加強檢疫 對松墨天牛的防治必須以預防為主,在沒有暴發之前,做到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措施,這是有效減輕其危害程度的基礎。一是加強預報,經過近年來對松墨天牛的生物學特性及發生規律的研究,目前已經掌握了對松墨天牛進行準確預測預報的方法,如直接觀察、搖動震落、有效積溫、標記鋪貨等;二是對松林區調運的松科木材及制品進行嚴格檢疫,對攜帶或可能攜帶有該蟲蟲卵、幼蟲及蛹的木材進行查扣銷毀,以免造成流行;三是對無檢驗檢疫合格證的木材及木制品進行復檢,杜絕非法調運木材,以免造成嚴重后果;四是根據松墨天牛的生物學特性,設立季節性的哨卡或流動檢查站,杜絕帶有松墨天牛活體的木材調運,對查扣的染病木材嚴格執行銷毀。
3.2 物理防治
3.2.1 懸掛松墨天牛誘捕器 誘捕器不僅可以防治松墨天牛,而且通過判斷誘捕器撲捉到的松墨天牛還可幫助林業工作人員預測松墨天牛的發生情況,因此可以作為防控松墨天牛的一種輔助性的措施。誘捕器的懸掛位置應選擇松林的山頂、山脊、林間空地等空氣流通較好的位置,并在其中放入引誘劑誘使松墨天牛進入,同時放入殺螟硫磷對進入其中的松墨天牛進行殺滅。在放置時間上并無嚴格限制,一般在天牛蛹羽化期,每年的3~11月期間均可。誘捕器的安放數量一般為1套/4hm2,放置完畢后應進行科學管理,包括定期添加引誘劑、殺蟲劑等。
3.2.2 設置引誘木 引誘木是指人為安放的用于引誘松墨天牛雌蟲在其上進行產卵的弱小松樹。一般選擇在松墨天牛羽化初期進行放置,放置密度可根據當地林分中松墨天牛實際存在的密度進行決定,一般為1株/667m2,在距離地面35cm處3個方向上用小刀劃痕,深度達到木質部2cm,刀口和樹干所成角度約30°。然后用注射器在刀口內注入引誘劑,以引誘松墨天牛在誘木上產卵,并在其幼蟲期將引誘木砍伐銷毀,從而達到防控松墨天牛的目的。
3.2.3 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是指通過人為方式破壞松墨天牛的生長條件,以殺滅蟲體的防控活動。主要措施:一是對樹干的萌生枝條進行清除,使樹干保持光滑,林間有良好的透光,從而阻止成蟲產卵,抑制卵的孵化;二是對枯死木、瀕死木以及過高的伐樁進行清除,從而增強林分的整體抵抗力;三是對已經被松墨天牛危害或枯死的樹木進行定點加工,如采用制纖維板、膠合板等方式進行變性處理,消滅松墨天牛幼蟲。
3.3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指利用化學藥劑直接對松墨天牛進行殺滅,主要包括以下2種方式:一是在松墨天牛的成蟲期對地面樹干噴灑16%丁硫·喹硫磷進行殺滅,二是對一些有特殊意義的名松古樹及重點保護松林,在羽化期使用電鉆在距離地面1m位置繞樹干打孔,在孔內注入藥液。
3.4 生物防治 近年來,隨著各種化學農藥的使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增加,人們開始越來越多的學會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天敵對松墨天牛進行防治。常用的防治方法是在林間釋放腫腿蜂和保護花絨堅甲。如在松墨天牛幼蟲的幼齡期,分2次在林間釋放腫腿蜂這一松墨天牛的天敵或者讓腫腿蜂攜帶白僵菌感染天牛幼蟲,從而起到達到降低林間松墨天牛密度的目的。另外,花絨堅甲也是松墨天牛的重要寄生性天敵,以幼蟲寄生于松墨天牛幼蟲和蛹上。通過將人工采集或繁殖的花絨堅甲成蟲集中飼養后,林間點狀釋放花絨堅甲成蟲便能在林間定居繁衍,從而達到控制松墨天牛及其傳播的松材線蟲病的目的。
3.5 營林措施 通過各種營林措施增強林分對病蟲害的抵抗力是有效防控松褐天牛的措施之一。一是通過對松林進行合理的林相改造,因地制宜的選擇合適樹種,逐步形成具有多種林分的混交林,可有效提高對松墨天牛的抵抗力,降低其危害;二是采取封山育林,補植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引進多種松墨天牛天敵在其中生存,從而有效控制林間松墨天牛的密度;三是采取多種撫育措施,增強松科植物長勢,提高樹體自身的抗病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龍,林強,李俊楠,等.松墨天牛誘捕器空間位置的野外對比試驗[J].福建林學院學報,2014,34(1):11-14.
[2]周書永,陳繪畫,徐衛民,等.松墨天牛成蟲發生期預測[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3(7):100-103.
[3]羅亞萍,徐華潮,孟俊國,等.松墨天牛交配行為及其規律初步研究[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2,29(5):795-798.
[4]羅淋淋,蔡紫玲,林同,等.松墨天牛的天敵生防利用研究進展[J].中國植保導刊,2015,35(2):21-2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