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陽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特征及處理分析
何朝陽
目的 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特征以及處理進行觀察和分析。方法 此次臨床研究主要以10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臨床分析,包括臨床癥狀表現、實驗室檢查、腸鏡檢查等,并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n=50)實施常規治療,實驗組(n=50)在常規基礎上增加康復新液灌腸治療,對2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和比較。結果 經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瀉,病變位置多發生在乙狀結腸,病理類型以黏膜組織伴炎性細胞浸潤為主。實驗室檢查顯示各種指標均有不同的變化。實驗組患者在臨床總有效率上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臨床研究結果表明,潰瘍性結腸炎在臨床上以腹瀉為主要癥狀,臨床特征明顯,易確診,同時實施合理、綜合的治療措施,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表現。
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特征;處理分析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疾病,致病因素不明確,病情反復發作,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瀉、粘液膿血便以及腹痛等[1]。作為一種慢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患者因此不夠重視,導致病情長期發作,最終甚至發展為癌變。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潰瘍性結腸炎在臨床診斷和分析上應用了更多的技術,診斷率大大提高[2]。加之治療措施的不斷擴展,治愈率也得到了提高。在此次研究中,對收治的10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臨床分析和分組治療,旨在總結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特征以及治療措施。詳細臨床報道如下所示。
1.1 一般資料 此次臨床研究主要以岳陽市云溪區人民醫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16~89歲,平均年齡(45.4±4.2)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5.3±1.2)年。所有患者經過臨床診斷,均符合2000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將所有患者隨機均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n=50)。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臨床分析,包括臨床癥狀表現檢查、實驗室檢查、腸鏡檢查以及病理檢查,總結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特征[3]。
在臨床治療上,對照組主要采用常規治療,取150mL生理鹽水,配合80000U慶大霉素(生產廠家:新鄉市常樂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W41024143)以及6g蒙脫石散(生產廠家: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90),對患者實施灌腸,每晚進行1次。柳氮磺砒啶(生產廠家:上海信誼天平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57)1g/次,4次/d。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康復新液(生產廠家:四川好醫生攀西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51021834)治療,劑量為50mL,配合50mL生理鹽水進行保留灌腸,每天早上進行1次[4]。2組患者均以連續治療4周為1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標準 (1)顯效:患者經過治療,臨床癥狀以及疾病體征完全消失,腸鏡檢查顯示黏膜恢復正常[5];(2)有效:患者經過治療,臨床癥狀以及疾病體征基本消失,腸鏡檢查顯示黏膜存在部分炎癥以及假性息肉;(3)無效:患者經過治療,臨床癥狀以及疾病體征沒有改善跡象,或者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計量資料結果用“x±s”表示,治療前后及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臨床癥狀表現 患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便血以及黏液便等癥狀,其中95例患者腹瀉,占95%;便血有84例,占84%;腹痛有77例,占77%;黏液便有45例,占45%;里急后重有28例,占28%;腹脹有6例,占6%。
2.2 患者病變位置以及情況 腸鏡檢查結果顯示,有92例患者表現為黏膜充血、水腫,占92%。血管紋理表現模糊,腸管質地較脆,容易導致出血,病變部位存在膿性分泌物。病變分布中,乙狀結腸有45例,占45%;左半結腸有30例,占30%;右半結腸有5例,占5%;直腸有9例,占9%;全結腸有11例,占11%。
病理檢查顯示,黏膜組織慢性伴炎性細胞浸潤有80例,占80%;隱窩膿腫有5例,占5%;杯狀細胞減少有11例,占11%;腺上皮增生或者萎縮有16例,占16%。
2.3 實驗室檢查結果 實驗室檢查顯示,有14例患者為貧血,占14%,包括8例血紅蛋白在90g/L以下的患者,4例白細胞上升的患者以及2例白細胞下降的患者。血清白蛋白降低患者有30例,占30%;血小板上升患者有29例,占29%;紅細胞沉降下降有30例,占30%;C-反應蛋白上升有16例,占16%。
2.4 治療比較 2組患者經過治療,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潰瘍性結腸炎作為一種慢性疾病,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腹瀉、便血、腹痛、黏液便以及腹脹等[6]。在此次臨床研究中,經過臨床檢查,其中腹瀉為主要癥狀,占95%。可見,腹瀉是潰瘍性結腸炎的常見癥狀,除此之外,便血和腹痛也較為常見。腸鏡檢查能夠有效對患者病變情況進行探查,有利于對病情的發展情況進行評估,在此次研究中,腸鏡檢查顯示黏膜血腫為主要表現,且在病變位置分布上,乙狀結腸以及左半結腸較為常見,為病情初級階段的表現,因此臨床醫師需要加強重視力度,并定期進行檢查,從而控制病情的后續發展。病理檢查顯示,潰瘍性結腸炎主要表現慢性炎癥變化,黏膜組織慢性伴炎性細胞浸潤占80%,相比之下,隱窩炎以及隱窩膿腫則較低,此次研究中隱窩膿腫僅有5例,占5%。國外有研究指出,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的血小板計數相比非活動期更高,因此該指標可作為病情發展的一個指標,病情嚴重的活動期患者,血小板計數一般在400×109/L以上,此次研究顯示血小板上升患者有29例,占29%。因此在臨床上,醫師需要加大對患者血小板計數的檢測,然而因血小板計數的影響因素較多,因此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血小板計數上升還不足以反映腸道的病變情況,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7]。
在治療上,康復新液是一種乙醇提取物溶液,其能夠有效對腸道內細菌群進行調節,改善患者腸道內部黏膜的性能,構建對分泌物質進行抑制的黏膜屏障,同時還能加強患者的免疫能力,對潰瘍性結腸炎具有顯著的改善和治療效果[8]。實驗組增加康復新液的治療,在療效上顯著優于對照組,可見,康復新液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具有顯著效果,值得推廣和普及。
[1] 胡燕梅,胡建國.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特征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10,3(2):131-132.
[2] 徐亞君.236例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及結腸鏡分析[J].河北醫學,2010,16(12):34-35.
[3] 高巖.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醫藥信息,2011,28(3):135-136.
[4] 李秀青.幽門螺桿菌與潰瘍性性結腸炎的關系研究[J].現代醫學,2010,38(6):647-648.
[5] 張道權.硫酸亞鐵對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大鼠氧化應激狀態的反應[J].現代醫學,2007,35(4):304-305.
[6] 勾春宏.康復新液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0,2(10):1-2.
[7] 黃重發,金韓.康復新聯合瑞巴派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觀察[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2,21(4):370-372.
[8] 刁凌云.康復新液聯合云南白藥及西藥灌腸治療直腸型潰瘍性結腸炎144例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11):21-2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028
湖南 414009 岳陽市云溪區人民醫院 (何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