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偉釗 熊 琴
嬰兒濕疹與嬰幼兒喘息性疾病發病相關性研究
晏偉釗 熊 琴
目的 探討嬰兒濕疹與嬰幼兒喘息性疾病發病是否具有相關性,為臨床預防和治療嬰幼兒喘息性疾病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選取312例嬰兒濕疹患兒并跟蹤隨訪其患喘息性疾病的發病率,與對照組發病率比較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從而推斷嬰幼兒喘息性疾病的發病是否與嬰兒濕疹具有相關性。檢測濕疹組(n=312)及喘息性疾病組(n=78)患兒血清總IgE水平與對照組比較。結果 濕疹組喘息性疾病發病率為21.5%,明顯高于對照組5.88%(χ2=8.45,P<0.05)。濕疹組血清總IgE水平為(92.45±11.23)IU/mL,明顯高于對照組(39.91±17.75)IU/mL(t=5.122,P<0.05)。喘息性疾病組血清總IgE水平為(212.67±45.32)IU/ml,明顯高于對照組(39.91±17.75)IU/mL(t=7.131,P<0.05)。結論 嬰幼兒喘息性疾病的發病與嬰兒濕疹相關,其具有相同的IgE介導的免疫機制。
嬰幼兒;濕疹;喘息性疾病;血清總IgE
嬰兒濕疹是嬰幼兒發病率最高的疾病[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其發病率也呈現逐漸上升趨勢。嬰兒濕疹病因復雜。食物過敏是嬰兒濕疹的重要因素,IgE介導的食物變態反應參與了嬰兒濕疹的發病。嬰幼兒喘息性疾病是一類以反復喘息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呼吸系統常見疾病,主要包括毛細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等,其發病除了與病毒感染相關外,免疫因素也占重要地位[2]。本文旨在探討嬰兒濕疹與嬰幼兒喘息性疾病的發病是否具有相關性,并探索二者的發病是否具有相同的免疫機制,為臨床早期診斷和預防嬰幼兒喘息性疾病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珠海市婦幼保健院于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嬰兒濕疹患者312例作為濕疹組,對濕疹組患兒進行全程跟蹤隨訪,截止2014年1月,失訪6例,患喘息性患兒共67例(排除由于心臟疾病、異物吸入及先天性氣道發育畸形等引起的喘息),其中毛細支氣管炎患兒15例,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30例,支氣管哮喘患兒22例。于喘息急性發作期及濕疹發作期采集血液標本。患兒4周內未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及抗組胺藥。研究對象年齡1.1~27個月,平均年齡(3.51±0.74)個月,男158例,女154例。隨機抽取2009年2月~2012年2月于本院門診體檢兒童196例,排除近期呼吸系統感染,無個人和家族過敏性疾病及其他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史者作為對照組A(n=187),進行全程跟蹤隨訪,截止2014年1月,失訪9例。對照組A年齡1~24個月,平均年齡(3.68±0.65)個月,男101例,女86例。從對照組A中剔除患有嬰幼兒喘息性疾病者作為對照組B(n=176),年齡1.1~22個月,平均年齡(3.65±0.61)個月,男91例,女85例。選取濕疹組與對照組A中78例患喘息性疾病的患兒作為喘息性疾病組(n=78)。各組年齡及性別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抽取靜脈血3mL置于不抗凝的無菌試管中,送廣州市金域檢驗醫學中心有限公司檢驗,在該中心以2000r/ min轉速離心5min,收集血清,置于-40℃冰箱中保存,采用德國羅氏診斷有限公司生產的過敏原試劑盒(批號17562401),應用免疫印跡定量法檢測患兒血清總IgE。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結果用“x±s”表示,治療前后及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濕疹組患兒與對照組A喘息性疾病發病率比較 濕疹組患兒喘息性疾病發病率21.5%,明顯高于對照組A5.8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45,P<0.05)。見表1。

表1 濕疹組與對照組A喘息性疾病發病率比較(n)
2.2 濕疹組患兒血清總IgE水平與對照組B比較 濕疹組血清總IgE水平為(92.45±11.23)IU/mL,明顯高于對照組B(39.91±17.75)IU/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122,P<0.05)。見表2。

表2 濕疹組與對照組B血清總IgE水平比較
2.3 喘息性疾病組患兒血清總IgE水平與對照組B比較 喘息性疾病組血清總IgE水平為(212.67±45.32)IU/mL,明顯高于對照組B(39.91±17.75)IU/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131,P<0.05)。見表3。

表3 喘息性疾病組患兒血清總IgE水平與對照組B比較
嬰幼兒喘息性疾病是一類嬰幼兒常見的小氣道疾病,包括毛細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其病理改變主要為非特異性或特異性氣道炎癥,嬰幼兒喘息性疾病病因復雜,是感染、免疫、遺傳、過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3-4]。毛細支氣管炎和喘息性支氣管炎均有日后進展為支氣管哮喘的可能性,有研究顯示毛細支氣管炎和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病后哮喘的患病率明顯高于我國兒童自然哮喘的患病率(0.25%~4.63%),毛細支氣管炎和喘息性支氣管炎最主要的病因為病毒感染,但影響患兒病后是否進展為哮喘的決定性因素在于患兒個體的特應性,而非病毒感染[5-6]。毛細支氣管炎和喘息性支氣管炎均為嬰幼兒期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預后良好。哮喘是以呼吸道慢性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為特征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在逐年上升,嚴重影響兒童健康,因此應警惕毛細支氣管炎和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發展為支氣管哮喘的可能性,做到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于提高喘息性疾病患兒的預后有著重要意義。嬰兒濕疹也是一種嬰兒期常見的皮膚病,劉捷[7]等報道其發病率為75.7%。其病因復雜,但多數由食物過敏引起,主要表現為皮損,瘙癢和繼發感染,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患兒能自行痊愈,但極少部分會發展為特應性皮炎。本研究發現嬰幼兒喘息性疾病的發病與嬰兒濕疹的發病具有相關性,且二者均表現為血清總LgE水平的升高,提示患兒機體處于一種高敏狀態,由此可推測二者可能具有相同的由IgE介導的免疫應答機制,本研究未對其具體的免疫機制進行深入探索,存在不足之處。嬰幼兒喘息性疾病臨床癥狀多不典型,因此早期診斷該病十分必要。對于疑似患兒應早期檢測血清總IgE水平早期進行干預,有助于診斷嬰幼兒喘息性疾病,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對于患有嬰兒濕疹的患兒,應警惕其發生嬰幼兒喘息性疾病的風險[8-9]。嬰幼兒喘息性疾病的發病和發展和轉歸與個體的特應性有密切相關,嬰幼兒期發生的變應原致敏是最終發展為哮喘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對血清總IgE的檢測也很重要,應避免患兒接觸與個體特應性相關的過敏原,從而阻斷哮喘發生的變態反應炎癥過程,對于降低哮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有重要意義。
[1] 余漪漪,朱曉萍,費櫻,等.血清總IgE和特異性IgE與小兒喘息性疾病的關系[J].貴陽醫學院學報,2009,34(2):161-163.
[2] 陳劍,尚云曉,張晗,等.哮喘兒童特應性疾病與其父母哮喘及特應性疾病史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3,20(6):634-635.
[3] 陸麗明,陳楷濤.濕疹發生機理的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10, 3(9):76-79.
[4] 姚苗苗,王克明,許群英,等.嬰幼兒喘息的病因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1,13(3):195-198.
[5] Martinez FD.Development of wheezing disorders and asthma in preschool children[J].Pediatrics,2002,9(2 Suppl):362-367.
[6] 陳曼麗.兒童支氣管哮喘臨床研究與討論[J].當代醫學,2012,18 (22):75.
[7] 劉捷,葉濤,李義民,等.嬰兒濕疹發病因素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3):3025-3026.
[8] Holt PG,Sly PD.Prevention of adult asthma by early intervention during childhood:potential value of new generation immunomodulatory drugs[J]. Thorax,2010,12(8):700-703.
[9] 陳和斌,賈德勝,王石,等.嬰幼兒喘息性疾病血清總IgE水平及其與哮喘的相關性[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8,17(2):127-12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041
廣東 519000 珠海市婦幼保健院兒童血液消化科 (晏偉釗) 珠海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 (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