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長良 范學峰 陳曉芳
非甾體抗炎藥聯合糖皮質激素在術后疼痛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艾長良 范學峰 陳曉芳
目的 探討非甾體抗炎藥聯合糖皮質激素在術后疼痛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90例口腔頜面部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將其均分為2組(n=45),術后鎮痛治療中,對照組患者單用非甾體類藥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糖皮質激素,對比2組患者的疼痛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術后12、24h的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疼痛治療優良率為8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疼痛緩解率為95.6%,對照組為75.6%,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術后疼痛治療中,聯合應用非甾體抗炎藥和糖皮質激素能有效提高鎮痛效果,且不良反應小,具有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
疼痛治療;非甾體類藥物;糖皮質激素
三叉神經分布區域是口腔頜面術后疼痛的主要部位[1],與其他手術相比,口腔頜面術后疼痛相對輕微,所以對于絕大部分的口腔頜面手術,術后疼痛治療都采用弱阿片類藥物或非甾體類鎮痛、抗炎藥即可獲得良好的鎮痛效果,自控鎮痛應用較少[2-3]。為了解非甾體抗炎藥聯合糖皮質激素在術后疼痛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對45例口腔頜面術后患者聯合應用非甾體抗炎藥和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丹東市婦女兒童醫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0例口腔頜面部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齡19~78歲,平均(45.1±3.5)歲。手術原因:腫瘤21例(舌癌、造釉細胞瘤、頜骨囊腫、惡性色素瘤、上頜竇癌等),面部骨折31例(顴骨骨折、顴弓骨折、頜骨骨折等),顳下頜關節病24例,頜面畸形14例(上頜前突畸形、成人腭裂、小頜畸形等)。所有患者的心功能為Ⅰ~Ⅱ級,術前均未長時間應用鎮痛藥,術后均未應用阿片類鎮痛藥。使用隨機數字表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n=45),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術前均常規肌注0.5mg阿托品、0.1g魯米那,麻醉誘導藥物為:2.0~2.5mg/kg異丙酚+ 5.0~6.0μg/kg芬太尼+0.1mg/kg維庫溴銨,靜脈輸注。行氣管插管,應用芬太尼、異丙酚、安氟醚吸入進行麻醉維持。手術開始時,使用普魯卡因(0.25%)進行局部浸潤麻醉,觀察組在插管后應用10~15mg地塞米松靜注,術畢追加5mg地塞米松。術后2h,肌注40mg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山東新時代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634),體質量30~45kg者,劑量調整為20~30mg。對照組僅在術后應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方法、劑量與觀察組相同),術中不應用地塞米松。
1.3 療效評價標準 術后1d,對2組患者進行隨訪,同時記錄2組患者術后1d內的疼痛情況、不良反應情況。使用VAS法(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價2組患者的疼痛程度,總分10分,完全無痛計0分,最劇烈的難以忍受的疼痛計10分,評分越高,疼痛越明顯。優:0~2分;良:3~5分;可:6~8分;差:〉8分。緩解率=(總例數-差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術后12、24h的疼痛程度比較情況 觀察組術后12、24h的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12h、24h的VAS評分比較(分)
2.2 2組患者的疼痛治療效果情況 觀察組的疼痛治療優良率為8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疼痛緩解率為95.6%,對照組為75.6%,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 例數 優 良 可 差 優良率(%) 緩解率(%)觀察組 45 26 10 7 2 80.0a 95.6a對照組 45 15 8 11 11 51.1 75.6
術后,對照組共有10例(22.2%)出現不良反應,其中胃腸道不良反應(消化不良、胃痛、惡心嘔吐、腹瀉、胃脹)5例,嗜睡2例、頭痛2例、頭暈1例;觀察組有4例(8.9%)出現不良反應,其中胃腸道反應2例,頭痛1例、嗜睡1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臨床疼痛治療普遍采用非甾體類藥物和弱嗎啡類藥物[4]。其中非甾體類藥物可對花生四烯酸產生抑制作用,特別是環氧化酶引起的前列腺素類物質、血栓烷形成,抑制作用尤為明顯。所以該類藥物能夠發揮較強的解熱、鎮痛、抗炎作用,雖然該藥物的作用強度與劑量有明顯關系,但同時也有最大值,作用強度并不會一直隨著劑量的不斷增大而增大。非甾體類藥物的作用類似于哌替啶和嗎啡,其優點在于不會產生明顯的呼吸抑制作用[5]。
口腔頜面手術后,患者口咽部的血痰較多,再加上手術操作造成的部分組織腫脹、缺損、下頜骨支撐無力,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上呼吸道梗阻。術后疼痛治療若應用阿片類藥物,會產生明顯的呼吸抑制作用,從而使氣道梗阻加重,加劇術后疼痛,引發各種疼痛并發癥。在非甾體類藥物中,酮咯酸氨丁三醇的鎮痛作用最強,本次研究的2組患者均應用了酮咯酸氨丁三醇[6]。
由于口腔頜面手術后,頜面組織腫脹明顯,加用糖皮質類激素,則有助于強化非甾體類藥物的鎮痛、抗炎作用[7]。從鎮痛機制來看,地塞米松能夠讓血管對兒茶酚胺更為敏感,對炎性因子的激活、生成加以抑制,從而使炎性介質的釋放量減少,保持溶酶體膜穩定性,對移動因子、趨化因子的炎性細胞作用加以抑制,以提高機體的炎性反應耐受度,同時降低炎癥產生的細胞反應、血管反應[8-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聯合應用糖皮質激素的觀察組患者,在鎮痛優良率、緩解率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在術后疼痛治療中,聯合應用非甾體抗炎藥和糖皮質激素能有效提高鎮痛效果,且不良反應小,是理想的術后疼痛治療藥物,具有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
[1] 王延炳,姜曉紅.非甾體抗炎藥和傳統阿片類藥物在術后鎮痛中的效果比較[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2,28(6):417-419.
[2] 周桂紅.非甾體抗炎藥在慢性疼痛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41-42.
[3] 解志鋼,張寧.雙醋瑞因治療不能耐受非甾體抗炎藥骨關節炎患者的療效[J].實用藥物與臨床,2009,12(4):293-294.
[4] 沙志勇,賴路生.非甾體抗炎藥的應用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3,5(30):389-390.
[5] 宋德富.糖皮質激素聯合非甾體抗炎藥在術后鎮痛的臨床應用[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0,16(4):359-360.
[6] 許艷,張豐菊.非甾體類抗炎藥在角膜屈光手術后的應用[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12,13(2):141-142.
[7] 申興宏,向世迪.關注疼痛治療不良反應常見原因處理[J].當代醫學,2009,14(2):193-194.
[8] 張念森.非甾體抗炎藥的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J].北方藥學,2013,11(2):189-191.
[9] 賴謀鋒,胡錦芳,吳臨友.非甾體抗炎藥在我院門診的應用調查分析[J].實用臨床醫學,2008,9(12):134-13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079
遼寧 118000 丹東市婦女兒童醫院麻醉科 (艾長良 范學峰陳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