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瑩
絕育術后并發心身疾病330例分析及對策
蒲慕瑩
目的 探究絕育術后患者合并發生心身疾病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進行解決。方法 對行絕育手術的330例術者展開研究,對其行結扎術后并發心身疾病的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充分掌握發病原因,以便采取相應對策。結果 男性患者在各項并發癥發生率上均較女性低;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在睡眠質量及腸粘連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其他并發癥類型的比較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男性和女性在中間型人格特點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內向型及外向型人格特點的比較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男性和女性在中間型情緒類型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穩定型及穩定型人格特點的比較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 絕育術后術者發生心身疾病與其人格特點及情緒等密切相關,根據術者的特殊的人格及情緒類型采取相應的對策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結扎術;心身疾病;分析;對策
絕育術是有效的避孕手術之一,通常包含了女性輸卵管的結扎和男性輸精管的結扎[1]。由于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完善、醫務人員素質以及技術的不斷提升,近幾年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降低;但仍存在部分術者在術后發生與手術損傷無關或無器質性損害的疾病發生,如月經紊亂、性功能障礙、食欲下降、持續疼痛、肌肉無力甚至是發生癱瘓,被稱為術后心身疾病[2]。為有效降低絕育術后心身疾病的發生率,本研究對330例絕育術后術者展開調查,分析其發病原因并采取相應的對策,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佛山市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門診收治的行絕育手術的330例術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行結扎術后并發心身疾病的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男50例,年齡25~53歲,平均(36.8±3.4)歲;女280例,年齡22~44歲,平均(35.2±3.6)歲;326例生育二胎及以上;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25例、初中60例、高中40例、中專45例、大專33例、本科及以上27例。
1.2 手術方法 男性術者行輸精管結扎術,女性術者行輸卵管結扎術,手術均為局部麻醉。輸精管結扎術用傳統方法分離出輸精管后行結扎,輸卵管結扎術在恥骨聯合上緣3~4cm或宮底下二橫指處作一長約2~3cm的橫切口,以指板法提取輸卵管,以普氏改良法行輸卵管結扎,術中操作均細致輕柔,嚴格無菌消毒處理。
1.3 調查方法 采用本中心人員自行編制的調查問卷表對所有術者進行調查,利用漢密頓HAMA焦慮自測量表及HAMD-17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的情緒進行評分;利用艾森克EPQ人格問卷對患者的人格類型及特點進行分析,L分量表——掩飾程度,P分量表——精神質,N分量表——神經質,E分量表——內向和外向;利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患者的心身癥狀進行測評;同時利用SF-36健康問卷調查表對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篩查。進行調查的人員為具有計劃生育工作5年及以上經驗的醫師和主管護師。
1.4 效果評定指標 (1)HAMA量表評分總分>29分為嚴重焦慮;21分≤總分≤29分為顯著焦慮;14分≤總分≤20分為肯定焦慮;7分<總分≤13分為可能焦慮;總分≤7分為無焦慮[3]。(2)HAMD-17量表評分總分≥25分為嚴重抑郁;18分≤總分≤24分為中度抑郁;8分≤總分≤17分為輕度抑郁;總分≤7分為無抑郁。(3)SCL-90評分總分≥160分;陽性項目>43項;任意因子分>2分即可判定為心身癥狀。(4)EPQ分值評定以61.5、38.5作為分值的分界點,E分值低于38.5分為內向型,高于61.5分為外向型,在31.5~61.5分之間為中間型;同理對其他分型做出評定[3-5]。
1.5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并發癥分析 330例術者中未發生癱瘓,其中術后260例患者發生性功能障礙、180例月經紊亂、300例腹部不適、150例睡眠質量差、35例腸粘黏、50例精神分裂癥、65例抑郁癥、53例焦慮癥。根據性別的不同對患者進行并發癥的分析比較,除睡眠質量及腸粘黏外男女在其他并發癥的比較上,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術后并發癥比較[n(%)]
2.2 患者人格特點及性格分型分析 所有患者中人格類型的分型為:138例內向型,82例中間型,110例外向型;情緒類型分為:160例不穩定型,75例中間型,95例穩定型。根據性別的不同對患者進行人格特點及性格分型比較,除中間型外,其他類型的比較上,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人格特點及情緒類型比較[n(%)]
絕育術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計劃生育的有效術式,自從計劃生育實施以來,部分男女進行了輸精管或輸卵管的結扎。雖然絕育手術的實施是安全有效的,并被大部分人群接受,但是手術對患者產生不僅生理還包含心理的刺激,讓患者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出現不同的應激反應,部分甚至可達到精神障礙的標準,對計劃生育的實施造成阻礙;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接受節育手術患者的心身反應進行研究,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輸卵管結扎或輸精管結扎的單純一種上[6-7]。本研究針對兩種術式的患者均進行了研究調查,采用不同的評估方式對患者展開全面的評估,從并發癥類型、精神、生理及心理等方面充分了解患者發生心身疾病的原因。
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在接受結扎術后發生的并發癥類型主要有性功能障礙、月經紊亂、腹部不適、睡眠質量差、腸粘黏、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焦慮癥等,且患者性別不同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也不同,除睡眠質量差及腸粘黏2項并發癥外,其他并發癥類型的發生幾率的比較上,男性患者均較女性患者低,且組間比較存在顯著的差異,這可能與患者的心理、性格、人格等有關。劉彥斌等[8]研究證實,絕育術后外向、情緒穩定的男性患者并發癥的幾率低于內向、情緒不穩定的男性患者,且男性患者較女性患者發生幾率低。本研究中,外向型男性患者約占60.0%,穩情緒穩定的約占50.0%,較女性患者的28.6%、25.0%高,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證實術后心身疾病的發生與患者的人格特點及情緒有密切關系,主要是因為內向、情緒不穩定的患者心理壓力不能得到良好的緩解,因為其害羞、靦腆,不善于與人交流,極易造成負面情緒的堆積,產生不良影響,阻礙術后的恢復[9]。另一方面,患者對手術存在一定的擔憂焦慮、恐懼等情緒,由于性格特點各異,機體的適應能力也不同,外向的患者均較樂觀,壓力可以得到釋放緩解,因此術后心身疾病的發生率較低。
綜上所述,對行絕育術后的患者應進行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全面了解,根據其性格特點、人格類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對策,有助于降低心身疾病的發生率,促進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恢復。
[1] 吳愛勤.心身疾病新的評估策略:心身醫學研究診斷標準[J].醫學與哲學,2012,33(2):7-10,13.
[2] 岳濤.預見性干預在心身疾病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36):106-107.
[3] 胥玉梅,陶國振,孫林,等.絕育術相關研究進展[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1,19(12):757-759.
[4] 張建英,尤珍霞,江惠敏,等.健康教育在輸卵管絕育術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5):119-120.
[5] 徐昌武,溫全球,毛展威,等.絕育術后心理衛生狀況病例對照研究[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1,11(4):409-411.
[6] 程鎏.綜合醫院醫務人員對心身疾病認識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8):189.
[7] 馬崢.育齡女性絕育手術前后的心理變化調查[J].當代醫學,2014, 20(18):76-77.
[8] 劉彥斌,包寒靖.心理疏導對絕育術女性焦慮情緒的影響[J].中國優生優育,2013,19(2):126-128.
[9] 李田妹,顏成裕,柯崢,等.心理干預對輸精(卵)管絕育術并發癥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4,11(2):49-5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111
廣東 528000 佛山市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護理科(蒲慕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