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薇
團體認知行為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癥狀的影響
呂薇
目的 為了進一步探討團體認知行為對終末期腎病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抑郁癥干預效果,完善臨床對終末期腎病患者的護理和心理干預對策。方法 選取70例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終末期腎病患者的治療資料。將其隨機均分為護理組和干預組(n=35),護理組采用常規護理內容,干預組采用常規護理內容聯合團體認知行為干預。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以及醫護評分標準對比2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情緒的變化情況進行測量。結果 護理前2組的SDS、SAS以及醫護評分分別為(67.3±8.2)vs(68.0±9.0)、(65.4±9.7)vs(64.9±7.6)、(8.8±1.3)vs(8.3±1.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2組的SDS、SAS以及醫護評分分別為(62.2±9.6)vs(56.4±9.7)、(60.6±7.5)vs(54.1±7.4)、(7.9±1.2)vs(6.1±1.1)。與護理前對比看出護理后2組患者的抑郁癥狀均得到有效改善,然干預組治療結果顯著優于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團體認知行為干預對于改善終末期腎病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具有顯著的心理干預效果,可明顯改善患者抑郁狀態,從而提升患者對治療的積極性和信心,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團體認知行為干預;終末期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
維持性血液透析(MHD)是指利用血液透析機排除血液毒素,維持血液水解質、酸堿平衡,是用于模擬腎臟過濾功能的一種治療手段,同時也是終末期腎臟病(ESRD)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1-2]。但由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時間長,治療過程中并發癥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高,治療費用多,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明顯。所以在給患者身體帶來傷害的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不小的精神壓力[3]。據不完全統計,在世界范圍內終末期腎病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有30%~100%的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4]。本文著重說明團體認知行為干預對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抑郁癥具有顯著、積極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資料選取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治療的70例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終末期腎病患者,以其臨床治療資料為研究對象。基本資料:男43例,女27例;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48.4±4.5)歲。根據患者病情區分:9例患有狼瘡性腎炎,17例患有糖尿病腎病,16例患有慢性腎小球腎炎,4例患有多囊腎,16例患有高血壓腎病,5例患有梗阻性腎病,3例患有其他類型腎病。將7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配到護理組和干預組,每組35例。對比2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5](1)治療全過程中患者神志清醒;(2)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時間超過3個月;(3)無精神疾病、抑郁癥等患病史;(4)自愿入組,并且自愿接受調查,入組前本年未進行過大型外科手術;(5)終末期腎病患者;(6)年齡超過20歲。
1.3 治療方法 護理組患者全部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如心理護理,病理護理,預防感染以及并發癥,進行常規醫療知識教育,增強患者對治療信心,給予全程微笑護理。干預組采用常規護理內容聯合團體認知行為干預,以5人為1小組,每3天進行一次團體活動。由護理人員主持,鼓勵每個患者發言,并且積極交流治療心得,將心里壓力釋放出來,紓解精神壓力。找到可以互相慰藉的治療伙伴,提高治療信心,積極配合院內的各項治療。護理人員在其中要起到正面的導向作用,幫助患者建立康復希望。每隔一段時間組織一次醫療知識教育,普及終末期腎病以及維持性血液透析的相關知識。并且表彰表現優異的患者,為本組患者提供精神榜樣。每隔一段時間每個組之間進行一次交流,不讓患者感覺孤單和無望。
1.4 評價方法[6]本次研究采用SDS(抑郁自評量表)和SAS(焦慮自評量表)以及醫護評分標準(滿分10分)這三種評價模式。SDS與SAS測評表采用常規內容,醫護評分以主治醫生和護理人員的日常觀察為準,主要測評內容有:患者進食差記1分,易怒記1分,經常性或持續性情緒低潮記1分,情緒起伏明顯記1分,有獨處習慣記1分,經常提及死亡記1分,不易平靜記1分,對治療有抵觸心理記1分,經常氣喘無力記1分,經常感到精神不振記1分。醫護評分分數越高代表抑郁癥狀越明顯。測試分2次進行,初次于護理(干預)前,末次于護理(干預)后,2組患者護理(干預)觀察期均為6個月。
1.5 統計學方法 對本次研究數據采用標準統計學計算軟件SPSS14.0進行計算,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將2組患者的對比數據統計并匯總,見表1。

表1 護理組與干預組患者治療前后SDS、SAS、醫護評分統計表(分)
根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干預組患者在治療前后抑郁狀態的改善情況顯著優于護理組(P<0.05)。不僅如此,干預組中患者的精神面貌也顯著提高,并且積極配合院內的各項治療內容,生活狀態和飲食狀態也均有所改善,心態趨于樂觀,部分患者的病情出現好轉。而護理組中少或無該種情況。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可知團體認知行為干預對終末期腎病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抑郁癥有顯著的干預效果。由于腎臟是機體的排毒器官,終末期腎病者身體機能不斷減退,雖然維持性血液透析能夠排除機體毒素、恢復血液動態平衡,但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的發病率十分高[7]。加之血液透析屬于外侵性治療,所以患者的精神狀態會受到極大的壓力。本次研究的70例患者中40%的患者覺得自己的病無法好轉,20%的患者因為生活壓力、經濟壓力而產生心理負擔,10%的患者會出現莫名的輕生、情緒低潮、激怒等情緒。團體認識行為干預是利用不同患者之間的情感交流疏通患者的抑郁情緒,據美國相關研究顯示對于病程較長的疾病治療過程中必須要配合心理干預治療,而團體行為的干預性要強于個體行為[8]。原因在于患者情緒具有感染性,團體行為中會使患者的存在感被喚醒,出現對生存的渴望,并且找到情感依托,從而減輕心理負擔。總而言之,團體認知行為干預對于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具有顯著的心理干預效果,可改善患者抑郁癥,提高生活質量。
[1] 程衛平,劉川,辜艷.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繼發抑郁綜合征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9,10(18):708-710.
[2] 姜國紅,宋日新.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情緒的臨床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7):822-823.
[3] 仲君萍.認知行為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11,3:53-55,58.
[4] 安曉霞,曲麗娟,張東玲.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抑郁狀態的調查分析[J].全科護理,2009,7(9):2451-2452.
[5] 李俊,霍楨,俞翔,等.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干預的療效[J].陜西醫學雜志,2013,5:553-555.
[6] 王新歌,樊少磊,張守梅,等.認知行為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8:744-746.
[7] 周桂霞,劉建軍,張麗萍,等.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團體認知行為干預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9:829-831.
[8] 周桂霞,張金艷,李國榮.團體認知行為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11:1698-169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097
廣東 516001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呂薇)